1月10日中國氣象局發佈的《2006年中國氣候公報》顯示:2006年是我國1951年以來最暖的一年,全國年平均氣溫9.9℃,較常年偏高1.1℃。與此對應,世界氣象組織也把2006年命名為“全球有記錄以來的第六個暖年”。
《2006年中國氣候公報》總結了2006年我國主要氣候狀況、異常氣象事件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除了氣溫高以外,2006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較常年偏少,為596.7毫米。在各類氣象災害中,熱帶氣旋由於登陸早、集中、強度大,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最大,其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是近10年來最多的。總的來看,2006年我國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比往年偏重。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系統診斷預測室主任張培群告訴記者,造成我國去年氣候異常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熱帶大氣和海洋的狀況。2005年9月開始的赤道中東太平洋弱冷水過程于2006年5月結束,2006年8月,一次新的厄爾尼諾事件形成。這種大洋水溫的變化會引起大氣溫度改變,處於中高緯度的我國大部地區就會因此出現異常的氣溫和降水狀況。二是東亞夏季風狀況。2006年南海夏季風雖然爆發時間接近常年,但結束時間偏晚,強度偏弱。一般來説,夏季風偏弱時,我國的雨帶偏南,北方降水偏少。三是積雪狀況。2006年,北半球積雪面積總體上接近常年,其中冬、秋季,積雪面積較常年同期略偏大,而春、夏季積雪面積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小。尤其是對我國影響很大的青藏高原,其積雪面積偏小時,高原的加熱作用就增強,這是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特別是川渝地區降雨少、乾旱的一個重要因素。(記者 遊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