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4月11日在北京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亞洲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研討會”上指出,氣候變化將繼續對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産生以負面為主的重要影響。
此間發佈的一份最新完成的全球氣候變化第二工作組第四次報告——《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和脆弱性評估》預計,氣候變化將造成冰川融化,增加亞洲地區的洪水、泥石流風險;中亞、南亞、東亞和東南亞的淡水資源減少;本地區的沿海地帶,特別是人口密集的三角洲地區受洪澇的威脅;同時也將造成部分地區糧食減産,並將衝擊亞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等。
中國科學家説,我國每年因乾旱、暴雨、熱浪、颱風等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0萬公頃,因災害損失的糧食有4300萬噸,每年受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經濟損失平均達2000多億元人民幣。
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指出,中國目前應對氣象災害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發展節水灌溉。從1998年以來,重點支持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和節水農業,形成近500億立方米的年節水能力,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500萬公頃。
二是調整作物佈局。雙季稻栽培的北限已由北緯28°北移到北緯30°,麥稻兩熟從長江流域延伸到長城以南的平原地區,東北地區水稻和玉米種植帶向北移動了200—300公里。
三是推廣集雨灌溉,解決乾旱缺水地區農村飲水和部分農業生産用水問題。截至2000年底,全國共建成水池、水窖560萬處,蓄水容積18.3億立方米,發展抗旱保苗補水灌溉面積264.67萬公頃,解決了3600萬人和2500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四是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規模居世界首位。
五是組織實施“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林業、水資源和沿海地區海平面的影響評估”等一系列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科研項目。(記者 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