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吃河豚中毒的高發季節,然而河豚鮮美的滋味,讓不少食客即使“拼死”也要吃上一回。近日,有媒體報道,江蘇年內將有望對食用河豚給予有限開禁。
説到吃河豚,民間有“拼死也要吃河豚”一説。有人測定過河豚毒素的毒性,它相當於劇毒藥品氰化鈉的1250倍,只需要0.48毫克就能致人死亡。河豚的肝、脾、腎、卵巢、睪丸、眼球、皮膚及血液均有毒,以卵巢和肝臟最毒,腎、血液、眼睛和皮膚次之。毒素耐熱,在100℃的溫度下8小時都不被破壞,而120℃一小時才能破壞,鹽腌、日曬亦均不能破壞毒素。
河豚有毒卻味美,讓不少人不惜冒死一試。曾有網友發帖這樣來評價——很久很久以前,在我還沒有吃過河豚的時候,聽別人説“拼死也要吃河豚”,心中就忍不住暗自好笑:不過是一種食物,知道危險,不吃就是了,何苦做如此嘴臉?然而,當我吃過河豚之後,我才發現,這種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河豚魅力真有如此之大嗎?那麼河豚到底能吃還是不能吃呢?
“拼死也要吃河豚”
“其實‘拼死吃河豚’,是指日本人的一種説法。”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教授説,“由於河豚毒性特別強,所以一般都是要經過嚴格的加工處理才能食用;而日本人對於食用海鮮比較講究原汁原味,加工後的河豚魚被認為是失去了原有的鮮美,因此日本人有‘拼死也要吃河豚’之説。”
“其實我個人認為,河豚魚如果製作得當是可以吃的。”何教授説,“河豚是很毒,但其毒性成分主要集中在卵巢和肝臟,血液也較毒,而其肉中的毒性卻很低,一般不會對人體構成威脅;除非魚已死亡,其血液返流入肉,造成肉中毒性較大,此時不得食用。”
專家介紹道,存在於河豚卵巢和肝臟中的毒素,是一類小分子的非蛋白類神經毒,耐熱;只要魚體中含有這種毒素,就無法通過加工破壞。避免這類毒素的方法只能是讓魚肉不能受到肝臟和卵巢的污染。
那麼,如何能夠在保證健康的前提下又能享受到美味呢?
權衡口食與健康
網上曾報道,青島有一家衛生部批准的全國唯一可做河豚魚菜式的酒家,廚師是從日本學習回來的,已招待了30萬人次,無一例中毒。
世界上最盛行吃河豚的國家是日本。據説日本各大河豚飯店的廚師都要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畢業考試時,廚師要吃下自己烹飪的河豚。因此,有些技術不過硬的人,就不敢參加考試逃跑了。而在國內,也聽到過經營河豚的酒店上菜之前,廚師或店主要先行試嘗的説法。
廚師和店主的河豚“嘗先”,足以顯出做河豚的技巧對於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做河豚的技巧很高,河豚最毒的部分是肝、血以及眼睛,處理好了,不僅可以保證絕對無毒,而且滋味也很鮮美。製作河豚有著一套嚴格的操作規程:首先選料要新鮮,色澤鮮艷無異味、皮外無黏液的可食用,腐爛的不可食用;其次,取出內臟後,要剝皮,去魚鰓,切開腦骨,洗凈血筋,血水也需控乾淨,眼、肝、腸等棄之不要後深埋于地下,洗具要嚴格消毒。烹飪要先入魚白,後依次下皮、骨、肉,以大火和中火燒煮40分鐘方可。
是否開禁惹爭議
只要河豚處理得當,那麼河豚也是可以吃的;如此説來,似乎開禁吃河豚也不是不可,但是許多人還是對之持擔憂態度。那麼吃河豚究竟能否開禁?如果真要開禁,又有哪些工作是必須要做好的呢?
我國《水産品衛生管理辦法》曾明確規定:河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捕獲的有毒魚類,如河豚魚應揀出裝箱,專門固定存放。而江蘇即將出臺的《江蘇省河豚魚市場專營管理辦法》將對“河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的條款進行“細化”和“變通”。如此一來,江蘇在全國範圍內首次對食用河豚給予有限開禁即將成為現實。
何教授指出:“不予開禁,實際上是河豚的毒性太大,擔心老百姓的生命受到威脅。據我了解,江蘇南通地區由於地理位置較適合,其河豚的毒性較低,這幾年,江蘇的一些公司通過遺傳育種的方式,培育了一些基本無毒(專業術語稱為實際無毒)的河豚魚,對這類河豚開禁是可以的,但其他河豚恐怕就不行,這也可能是他們有限開禁的原因。”
“如果要開禁,就應當首先做好以下工作:1.制定無毒河豚和有毒河豚的鑒別標準;2.食用河豚的餐飲機構必須有專門的宰殺河豚魚的技術人員;3.最好有測定毒素含量的、快速靈敏的檢驗方法。”何教授説。
據悉,上海水産大學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將啟動“關於河豚安全食用規範與準入標準”的研究,為試食河豚的試驗提供技術支持。該研究方案已基本確定,將從河豚的品種鑒定、養殖規範、烹飪加工及管理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在課題研究的同時,水産大學還會邀請國外專家一同對河豚進行攻關,研究出一套完整的可執行標準,為河豚的市場準入提供科學依據。(記者 蔣秀娟 實習生 雷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