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人的臉上就可以看到關於命運的一切,這似乎有點像占卜算卦之類的無稽之談;然而通過現代科技,科學家們發現,透過面相能夠發現一些遺傳疾病。但是這種研究結果能夠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嗎?
日前,英國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套軟體,能通過人類的臉部圖像發現基因缺陷,進而診斷其是否患有某種遺傳病。這一利用三維數碼成像分析面部特徵進而診斷出遺傳疾病的軟體到底是怎樣工作的呢?這一診斷技術是否科學?能否被廣泛應用?
三維技術已廣泛應用
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紅教授介紹,目前世界上的三維成像技術大多采用激光對人臉掃描的方法,獲得人臉的深度信息。與二維圖像相比,三維模型能夠提供人臉更精確的描述。
其實在人類學中利用三維技術並不新鮮,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人類學博士金鋒教授告訴記者,大到人類族群的劃分,小到平時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其中很多都是利用三維技術分析測量人類骨骼和其他軟組織的特徵,從而確定準確、合適的劃分標準。例如,很多發達國家帽子的大小,批量生産的標準成衣的尺碼,都是通過對人類群體的三維測量,得出不同人群的體態特徵,來決定劃分不同尺碼的。再例如,眼鏡,由於族群不同,在鼻骨的高低,眼距和瞳距上都有差別,通過三維技術分析測量不同族群的特徵,從而為不同族群的人製造出合適配戴的眼鏡。
利用“三維成像”診病
醫學研究發現,有700多種遺傳特徵會在臉部有所體現,比如雙眼的間距、耳朵的位置或形狀、嘴和下巴的突出程度、面部長度和寬度等都會受基因突變的影響。典型的遺傳病所對應的臉部特徵不相同,計算機軟體所做的就是針對每個人臉三維模型,找出這些特徵,衡量它與各種遺傳病所顯示特徵的相似程度,以此來判斷被懷疑者患有哪種遺傳疾病。
王蘊紅表示,英國科學家研究出的這套軟體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意義,主要可用於粗篩查一些遺傳疾病。由於確定遺傳疾病準確性更高的基因實驗成本很高,大量病人進行基因實驗很不經濟,這套軟體就可以根據遺傳引起的人臉變化粗選出一些可疑病人,之後再進行基因實驗,既節省了時間,又降低了成本。
據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醫學遺傳學系專家介紹,由於一些遺傳病有顱頜面發育異常,這些病人的面部表現往往具有特徵性。只有這些遺傳病才可以從面相做出初步判斷。例如唐氏綜合症患者就表現特殊面容:眼距寬,外眼角上斜,鼻梁扁平,舌頭常往外伸出。一些遺傳病,特別是遺傳性皮膚病,也可表現顏面皮膚的特徵改變。此外,其他疾病也可有標誌性的顏面改變,黃疸性肝炎患者的臉色發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專家認為,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三維成像等新技術的應用,將會方便大量數據的蒐集整理分析工作,為進一步研究創造技術條件基礎。
謹慎對待“面相”診斷
多年致力於人類學、遺傳學等領域研究的金鋒表示,早在幾十年前,人類學家們就已經開始使用顱骨測量的技術來分析不同族群的人體特徵,而我們所説的“面相”診斷疾病是在科學家們經過大量分析得出各項指標正常平均值的基礎上進行的。例如,漢族足月新生兒眼距正常範圍為2.32±0.05cm,在此範圍之外就有可能被懷疑為腦發育異常。
這些外貌與疾病的聯絡是科學家們經過長期觀察、試驗,對普遍情況分析總結的結果,但是也不能排除誤診的可能性。由於生物多樣性的存在,有些人從外貌上看是異於他人的,但是身體狀況方面卻是正常的。金鋒認為,面對疾病,特別是遺傳疾病的診斷,我們追求的目標是100%%的準確。在分子檢測手段日臻完善的今天,這個由面相判斷遺傳性疾病的成果還不能令遺傳學家欣慰。與基因檢測遺傳疾病的準確率在理論上達到100%%相比,只有90%%準確率的“面相”檢測方式並不一定可取,並且我們要更謹慎地看待那些發育異常而可能被誤判為遺傳病的個體。
金鋒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考慮,和遺傳病相比,更可怕的是生理歧視,在沒有做基因檢測的情況下,單憑“面相”來判斷是否患有疾病,一旦誤診造成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從群體發育的正態分佈結果來看,偏離大多數結果的個例比例並不罕見,由此也會提高誤診幾率。因此,他並不建議普通人使用“面相”的方法來判斷疾病。金鋒還表示,遺傳病或者説遺傳缺陷在遺傳平衡下如同正常的基因,在頻率上基本保持世代不變,既不會消失,也不會增加,如果實施人為的遺傳病干預,那麼準確地進行基因診斷更為重要。(實習 生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