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古典音樂有助於提高兒童智商,這一發現被形象地稱作“莫扎特效應”。自從“莫扎特效應”提出以來,爭論就一直不斷,本版也曾對這個話題進行過有關探討,然而所謂的“莫扎特效應”是有據可依,還是僅僅作為媒體鼓吹的“科學神話”,現在依舊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
1993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無意間向大眾引入了“莫扎特效應”這一説法。心理學家弗朗西斯•羅徹對36位大學生做實驗,讓他們在做一些空間推理題之前聽10分鐘莫扎特的D小調奏鳴曲;其他的人保持安靜。結果,在將一張紙疊幾次剪開會是什麼形狀的測試中,聽了莫扎特音樂的人有明顯進步。
2004年,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追蹤了媒體對羅徹研究的報道,“這看起來好像是對早先廣為流傳的所謂‘嬰兒決定論’的重新聲明,也就是説,一些關鍵的時期對孩子將來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學美國人》網站最近報道説,現在有些人仍然為這種威力辯解。“音樂對大腦有極大的梳理作用。”多•凱普比奧——一位已經寫了超過20本關於音樂、健康和教育的書籍的古典音樂家提道。通過引證法國醫師艾爾佛來德•托馬提斯關於用音樂治療孩子的誦讀困難,注意力分散和孤獨症的研究,多認為不是很激烈的節奏很強烈的音樂對人有多方面的影響,從調控情緒到緩解壓力。
但是在1999年,心理學家庫裏斯托弗•查布瑞斯——現居紐約斯克內克塔迪的聯合大學,進行了針對16個有關“莫扎特效應”的研究的後續報道。“音樂的效果只有1.5個智商點的提高,而且僅僅限于摺紙實驗。”查布瑞斯説。他認為這個提高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個人把摺紙的過程又練習了一遍。
2007年,德國聯邦邦教育研究委員會也發表了一篇由一群愛好音樂的科學家進行的跨學科研究,他們認為,這種現象是不存在的。“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聽古典音樂的孩子比不聽的孩子在認知能力上有什麼優勢。”羅徹(現在是威斯康星大學的副教授)補充道:“以我的陋見,這只是一個神話。”
不同於僅僅被動地聽音樂,羅徹建議讓小孩子學點樂器來提高智力。她引用1997年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在25000名學生中,那些花時間擺弄樂器的孩子在SAT(美國大學生入學考試)中的成績偏高,而且閱讀熟練程度也相對較高。
查布瑞斯説,真正的危險不在於商家,而在於家長逃避他們應盡的責任。“這種聽音樂的做法擠走了其他可能對孩子有意的互動,比如説與孩子玩或讓他們參與社會活動。這是提高孩子智力的真正途徑,而不是一個長臉的澳大利亞音樂家的交響樂能做到的。”(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