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説,回歸農村,回歸農業,在都市裏已經成為一種需求和時尚,而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需求會愈加強烈。而正在興起的體驗式農業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到底有多大?它是否會給時常處於壓力狀態的上班族帶來放鬆和調節呢?
21世紀的新概念農業
在北京,體驗式農業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在現代農業生態園裏,人們可以租賃自己喜歡的一塊小農場,每塊農場上分別有農場主休息的配套管理用房,種植農産品的溫室大棚,以及露天種植地,租賃者可以隨心所欲地種植自己喜愛的作物和植物,盡情享受播種和收穫的快樂。
農場裏配套管理用房設施是用來給農場主們休息及娛樂的小天地,其作用等同於過去小農時代耕地旁的“涼棚”,這個普普通通的“涼棚”裏面各種設施齊全,可以滿足“農場主”休息、吃住、洗澡、欣賞、農業技術交流、朋友聚會的需要。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鄒先定教授介紹説,休閒農業是21世紀的新概念農業。新概念農業包括觀光農業,教育農業,娛樂農業,旅遊農業。各國都在積極開發休閒農業,體驗式農業也屬於這樣一個部分,是城市生活和農村生活相互交織的産物。
鄒先定認為,體驗式農業體現了現代城鄉生活的需要,其實質是充分發揮農業的環境功能。把靜態田園風光和生動農村生活體驗相結合,自有一番情趣。回歸自然,反璞歸真,已成為現代社會高節奏下都市上班族的休閒目標之一。
為上班族減壓提供一個選擇
“巴伐利亞是德國的農業州,休閒農業別具一格。”鄒先定介紹説,“綠色州活動期間,演奏獨特的民族樂器,包括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食品、飲料、花卉、園藝技術設備等吸引了大量遊客。該州以特有人文、自然資源充分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經濟發展曾一度落後的德國北部各州,近年已經成為德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並且連續多年被德國人評為境內生活質量最高地區。”
有人説,在北京,這種休閒的生活方式已經勢不可擋。那麼這種高品質的生活能否成為白領解壓方式的主流呢?
中科院心理所教授張侃認為,“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應該説任何離開壓力源環境的方式都可以解壓,比如上班給人帶來壓力,那麼不上班的時候就是放鬆的。在國外,有的人將樹、玉米地種植成迷宮,人們在裏面玩樂、休閒,這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歡樂、情趣,又何樂而不為呢?當然總的前提要看是否影響農業生産、是否影響節能減排等等。這種農業生産的方式如果是積極的,在不影響生態環境、不影響農業生産的前提下是值得提倡的。我們國家目前的旅遊資源比較擁擠,而這給了人們一種放鬆心情的選擇。”
“但是,並不是説存在了就是主流。”張侃説,“從方式上來講,這實質是旅遊消遣方式的一種。如果我們要講流行,是要看有多大的人群在支持和參與這項活動,而對於流行的定位也是有一個百分比的;所謂時尚,要看是否是由前衛的人、有影響力的人來帶動,僅僅是一些人採取了這種方式,未必就是時尚。”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佐斌認為,旅遊和體驗式農業都是一種減壓方式,兩者沒有優劣之分,只是具有不同的特點。旅遊最重要的特點是能夠使人親近大自然,人是在大自然中生存發展的,對自然界有本能的親切感,這種感覺會讓人放鬆,忘卻煩惱,同時能由此産生一種感悟,發現和消除壓力源。旅遊最大的缺點就是需要考慮時間、金錢,以及陪同旅遊的夥伴,如果不能合理安排這些,旅遊可能還會增加壓力。體驗式農業減壓的特點則是分散注意力,使人專注的投入到另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中,讓這些事情佔據大腦的關注點,消除煩惱的位置。體驗式農業使人在自然中勞作,體會那種最原始的生産勞動的樂趣,從而達到“忘我”的境界。只有工作上相對自由、比較有自主權的人,才容易採取這種方式進行減壓。
體驗式農業有待進一步開拓
“但是如果要將這種方式做為一種治療心理的手段,那是不行的。”張侃説,“心理治療必須要有診斷、有科學的治療方法,而休閒農業只能作為一種轉化心境的方式,只能將其作為一種休閒的方式。”
鄒先定指出,新概念農業是一種新的需求、新的事物,需要謹慎地加以引導、加強管理,産生經濟效應和生態效應的協調。隨著小康社會的不斷實現,新概念農業更需要跟自然親近,和諧地發展。
鄒先定認為,從目前來看,這種生産方式可能還不會成為主流,只是這樣的體徵會越來越突現出來,值得進一步創造。這種農業生産方式還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這還需要社會理念的轉變和認可。(記者 蔣秀娟 操秀英 實習生 朱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