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怎樣為災區環境“排憂解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13日   來源:科技日報

    大地震造成的災區環境問題十分嚴峻,環境保護部最近發佈《災後廢墟清理及廢物管理指南(試行)》表明,環保工作是災後重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工廠倒塌、化學品等泄漏;救治傷病員産生了大量的醫療危險廢棄物;由於城市垃圾處理系統遭到破壞,受災群眾和救援人員集中居住區,大量生活垃圾無法及時處理。這些廢物已成為地表水、地下水及空氣的主要污染源和滋生蚊蠅、傳播疾病的主要傳染源。

    據環境保護部最近發佈的《災後廢墟清理及廢物管理指南(試行)》(簡稱《指南》)表明,地震等自然災害在短期內導致數量巨大的廢墟及廢物産生,對環境和人體健康形成嚴重威脅。因此,災後廢墟清理和廢物處理,是重建過程中環保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化工品是災區防治的重點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説,地震災區是我國高危行業相對集中的區域。據統計,成都、德陽、綿陽、廣元、雅安、眉山、阿壩等地有化工企業上百家,其中,國控、省控重點化工企業就有45家。目前,41%%的國控、省控重點污染企業受到了地震影響。環境保護部還對災區什邡化工園區的20家重點企業進行了緊急排查,發現園區存有約3000余噸黃磷、濃硫酸、磷酸、液氨等危險化學品,一些化工廠的危險化學品未設置圍堰,部分化工廠污水收集池和事故應急池有污水外泄的隱患。

    對此,《指南》指出,對於工業企業,特別是危險化學品生産、使用單位,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單位、尾礦壩等,採取轉移、檢修或加固等防範措施,防止污染事故發生。廢物混合後,將增加處理成本和環境污染的風險。因此,要盡可能實現分類清理和管理,特別是將廢墟中的危險廢物清理出來後分類處置。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説,化工石化行業普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佈局性環境風險。在災區重建過程中,應更重視化工石化等高危行業的環境風險問題,考慮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污染物對大江大河、飲用水源地、集中居民區、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目標的影響,避免整體佈局不當可能造成的污染事故風險。對於國家不鼓勵或需要淘汰的高危企業不必要重建,實行“騰籠換鳥”,騰出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發展一些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特色産業。

    醫療廢物儘量集中處理

    醫療廢物是指醫療衛生組織在開展醫療、預防、保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産生的具有感染性、毒性或者其他危害性的危險廢物。據環境保護部災區前方工作組對成都市醫療廢物處置情況的檢查發現,負責成都市醫療廢物處置的特種垃圾焚燒場受損,現有醫療垃圾暫由新都區垃圾焚燒場處置。前方工作組已督促成都市環保局加強對醫療廢物臨時處置場所的監管,要求特種垃圾處理場儘快修復運行,確保全市醫療廢物得到安全處置。

    《指南》指出,對於災後醫療廢物,應重點收集和處置感染性廢物及被感染性廢物污染的物品。有條件的,應送到集中處置設施處置。對不具備條件的,應儘快就地處置。而就地處置具體要求是:對使用後的一次性醫療器具和容易致人損傷的醫療廢物以及感染性廢物,應及時消毒;能焚燒的,應及時焚燒;不能焚燒的,消毒後予以填埋。對清理出來的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以及已經損毀或包裝標識不清的危險化學品,應在有防護的情況下,使用完好的包裝容器重新包裝,標識類別及數量或其他信息,並設警示標誌。

    《指南》還要求,對需採取臨時焚燒措施處置的廢物,應儘量使用現有處置設施或工業窯爐進行焚燒;盡可能避免露天焚燒。焚燒地點應遠離飲用水源地,盡可能遠離人群和環境敏感區域(如住宅和臨時避難場所),並應在主導風向的下風向。露天焚燒儘量採用集中焚燒的形式,開始時加助燃燃料,減少露天焚燒開始時的污染物排放。露天焚燒還應在天氣狀況較好的情況下進行,避免陰雨天和大風天氣作業;一般應在白天進行,以利於對焚燒過程監控和利於污染物的擴散。

    廢物應注重資源化利用

    災區的廢物同樣要重視資源化的循環再利用。《指南》提示,各類生活用品、電器、報廢汽車、建築廢物都有可能進行循環利用。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李國學説,對沒有傳染性的或已經經過處理控制住傳染性的易腐有機物、糞便、秸稈等,可採用高溫堆肥的處理方式來生産有機肥,作為農業肥料的來源之一。

    《指南》指出,不同區域、不同廢物的清理順序以及進度安排不同。如對感染性廢物、易腐爛性廢物及危險廢物等應當優先清理處置。建築廢物重量和體積巨大,運輸成本高,除非急需,否則可以稍緩清理。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王偉建議,對具有傳染性的垃圾,採取焚燒熱處理的方式,徹底焚燬病源性污染物,杜絕污染物的區域間擴散。

    根據《指南》要求,災區在清理過程中,應有相應的安全、環保、衛生等防護措施以及風險事故應急措施,包括在廢墟清理前,噴灑藥物或石灰滅菌控制蚊蠅。採取切割、破碎、壓縮、焚燒等措施進行廢物的減容和減量,降低運輸和處置成本、減小環境風險。災後廢物産生量巨大,難以在短期內利用處置完畢,應考慮建立長期設施的可能性。由於短期內廢物難以運輸出去,以及分類處理的需要,應考慮建立臨時廢物分類收集點和臨時貯存場所。(記者 李禾)

 
 
 相關鏈結
· 科學生活:震後災區如何重建運輸“生命線”?
· 科學生活:震後重建如何確保水庫安全?
· 科學生活:災後重建如何保障房屋抗震能力?
· 科學生活:抗震救災如何用上智慧“大腦”?
· 科學生活:震後災區如何防避氣象災害?
· 科學生活:地震災區建築垃圾應如何處理?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