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記者從長江大學獲悉,周燚博士等專家成功研發出一種可以有效防治棉花“癌症”的新型生物農藥。
棉花枯、黃萎病被稱為棉花“癌症”,是影響棉花生産的最大剋星。資料表明,枯、黃萎病混生病株比無病單株産量平均下降37%,嚴重的減産60%以上,我國每年因棉花枯、黃萎病損失皮棉7.5萬噸—10萬噸。今年,長江流域老棉區棉花枯、黃萎病發病率超過40%,新棉區超過20%,北方棉區更為嚴重。
長期以來,育種專家試圖培育抗枯、黃萎病棉花品種,但至今只有極少量抗病、耐病品種小面積種植。由於田間菌係變異較快,這些品種在幾年內基本喪失原有的抗性或耐性。有些品種結鈴性好、上桃早、産量高,因易感枯、黃萎病,推廣難度很大。目前,尚未解決抗枯、黃萎病的品種問題。研發能夠真正有效防治棉花“癌症”的新型農藥,已經成為各國科學家十分關注的前沿課題。
2006年,長江大學農學院的周燚博士率領的研究小組,採用篩選棉花根際優勢拮抗微生物和棉花內生拮抗微生物的方法,從1千多個土樣和大量的棉株中篩選出多種微生物,經過近3年科技攻關,終於研發出了含有多種拮抗微生物、能有效防治棉花“癌症”的新型生物農藥。
據周燚博士介紹,在棉花的整個生育期,只需使用2次這種農藥,其防治效果可達70%。(記者 夏靜 通訊員 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