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的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一發生,當地立刻展開了一場生死營救。很多熱心群眾自發去現場救人,然而卻苦於缺乏急救知識而“幹著急”。如果類似的災難或意外事故來臨,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第一救援者,如何正確急救自救,與生命賽跑?
謹防處置不當帶來二次傷害
北京急救中心宣傳部李堅韌主任介紹:“急救就是利用現有的手段,包括現場的人力、物力等資源,進行保存生命的一個過程。”
當今的急救醫學把急救的過程分為院前急救、急診處置和ICU觀察階段。
北京急救中心培訓科陳志醫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院前急救就是指從第一救援者到達現場並採取一些必要措施開始直至救護車到達現場進行急救處置然後將病員送達醫院急診室之間的這個階段。院前急救對於突發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創傷的患者來説,至關重要,甚至關係到患者的生命能否延續。”
“在急救中心處理的案例中,經常遇到現場人員處置不當造成的二次傷害和由於不懂急救常識貽誤治療時機造成的遺憾。”陳志感慨道,“北京2000萬人口(包括流動人口),系統學習過急救知識的人卻不到20萬。而在美國,每4人中就有1人受過急救常識培訓,香港每10人中就有1人,我國受過急救培訓的人佔總人口比例還不到1%。”
錯誤急救反會“雪上加霜”
突發的災難可怕,但是錯誤的搶救無異於“雪上加霜”。
“就地搶救很關鍵,但是不會搶救就等於落井下石。1976年唐山大地震,當時很多人腰部受傷了,這時候應該固定或者放在門板上才能運到後方,可我們的戰士背起來就跑,到現在35年了,唐山仍然有一些截癱病人,很可惜。”中國紅十字總會訓練中心救護培訓師韓立祥説,“急於救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也要注意救人方法的科學,有些傷者骨頭本來斷一半,一拉全斷了。骨頭斷了一拉骨頭渣子比刀還快,沒固定的情況下再搬運,骨頭渣子會把肌肉、血管完全攪亂。這樣的二次傷害太多了。”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朱建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四肢有骨折情況的時候,應該找木棍等硬物和肢體一起捆綁,木棍的長度應與骨折處的上下關節的長度差不多。如果不固定就將傷者拉起來的話,會導致骨折的畸形加劇,也會導致骨折端刺傷神經、血管,甚至刺穿皮膚造成開放性骨折。這就是錯誤急救導致更大的傷害。”
李堅韌也認為,在沒有專業急救知識的情況下,不要盲目搬動傷者,有些傷者是脊柱外傷,如果用不正確的方式移動傷者,很有可能加重傷者病情造成高位截癱,甚至威脅生命。
外傷急救四大原則
在遇到緊急突發事故時,如何進行有效的急救與自救?
“首先應該保持冷靜,第一時間撥打相關救援部門的電話,以取得專業援助。在撥打電話時應該盡可能將事故現場的情況介紹清楚,包括地點、受傷人數、傷情等,及時傳遞事故現場信息,這樣急救中心才能更為充分地配備醫療設備,調動合適的救援人員。另外,每個人都應學習掌握基本急救技能,也可以在撥打急救中心電話與醫護人員進行溝通,讓醫護人員給以情境指導施救。”李堅韌説。
韓立祥表示:“如果人昏迷了心臟不跳了,無論有多少骨折有多少外傷,儘量先進行心肺復蘇。然後再進行止血。要想護送必須固定。止血、包紮、固定、搬運,這是四大原則。”
對於這四項基本急救技術,朱建東向科技日報記者系統地介紹了現場創傷救護的知識。
各種突發創傷中,常有外傷大出血的緊張場面,止血是創傷現場救護的基本任務。可以用毛巾、手絹、衣服等折成三指寬的寬帶當作止血帶,禁止用電線、鐵絲、繩子等。根據傷口出血的部位,採用不同的止血法,如包紮止血、指壓止血、填塞止血、止血帶止血等。不要對嵌有異物或骨折斷端外露的傷口直接壓迫止血,不要去除血液浸透的敷料,而應在其上另加敷料並保持壓力,肢體出血應將受傷區域抬高到超過心臟的高度。
出於保護傷口,減少感染機會的目的,在現場要進行一些創傷包紮。這時要盡可能戴上醫用手套,如無,用乾淨布、塑料袋、餐巾紙為隔離層;傷口封閉要嚴密,防止污染傷口;不用水沖洗傷口(化學傷除外);不要對嵌有異物或骨折端外露的傷口直接包紮;不要在傷口上用消毒粉或消炎粉;不要將繃帶纏繞過緊,有繃帶過緊的體徵,立即鬆開繃帶,重新纏繞。
對於骨折固定,他建議用繃帶、三角巾、夾板固定受傷部位,夾板的長度應能將骨折處的上下關節一同加以固定;骨折端暴露,不要拉動,不要送回傷口內;在骨折和關節突出處要加襯墊,以加強固定和防止皮膚壓傷;前臂、小腿部位的骨折,盡可能在兩側放置夾板固定,以防肢體旋轉及避免骨折斷端相互接觸;應露出指(趾)端,便於檢查末梢血運。
現場救護後,要根據傷情特點進行搬運等措施。對此,朱建東強調,要保持脊柱及肢體在一條軸線上,防止損傷加重。對於脊柱骨折病人的搬運,特別要禁忌一人抬肩,一人抱腿的錯誤方法。比較提倡的是四人搬運方法,即一人雙手掌抱傷者頭部兩側並牽引頸部,另外三人在傷者的同一側,分別在肩背部、腰臀部、膝踝部,雙手掌平伸到傷者的對側,四人均單膝跪地,同時用力,保持脊柱為一軸線,平穩將傷者抬起,放到脊柱板上。(記者 管晶晶 實習生 肖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