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家樂福、華聯等各大超市中都設有有機蔬菜專櫃,記者在北京市翠微路附近一家大型超市裏看到,有機蔬菜的價格比普通蔬菜的價格高出好幾倍,荷蘭豆、豆芽菜等都賣到了30多元一斤。而光從賣相上卻看不出有機蔬菜和一般蔬菜有何差別。是貼牌牟利的欺詐行為,還是貨真價實的有機蔬菜?
有機蔬菜面臨難點
瀋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張玉龍副教授介紹説:“所謂有機農業是指在作物種植與畜禽養殖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産物,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平衡,採取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産過程。”而有機蔬菜是指來自於有機農業生産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的生産技術標準生産出來的,經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允許使用有機食品標誌的蔬菜。
據了解,目前購買有機蔬菜的顧客主要是由孕婦和高收入者構成,“貴就貴些吧,總是要比那些用化肥打農藥的蔬菜安全,得為孩子著想呀,現在食品問題這麼多,寧願多花錢也不要吃出毛病來。”有9個月身孕的彭女士説。
“農藥、化肥不光是對人體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脅,還對土壤等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有機農業是能保證環境可持續,以培養土壤肥力的生産方式生産出安全食品。”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特菜室主任張寶海教授説,“但是目前有機蔬菜行業面臨兩大難點,肥料來源和病蟲害的防治,所以總體産量並不算高。”
有機産品並無嚴格檢測
如此高價的有機蔬菜,是否真的貨真價實?
筆者暗訪了幾家有機蔬菜經銷商,一位老闆表示:“我們這都是根據國家‘有機蔬菜’標準生産出來的安全蔬菜,質量上也絕對有保證。”當問及是否通過認證時,該老闆卻説,“咱這是憑良心做生意,説實話呀,你別看現在超市裏的有機蔬菜貼的那些認證標簽,實際上做這行的我們都知道,那幾個認證只要是花了錢的都能通過,您要是相信那些認證標簽,現在假冒的標簽才幾分錢一張。”
張寶海教授也指出:“前一陣有個農業局的專家説‘三無誠信’,首先是認證機構無誠信,現在市場上有30多家認證機構,基本上都是獨立性的機構,很多人都反映只要交了錢就能通過認證,由於其競爭激烈甚至還出現了認證機構拉人認證的情況。其次是市場銷售無誠信。最重要的是生産者無誠信,誠信和良心比技術更重要。”
“其實生産有機農業是需要技術的,很多生産者達不到,要出很多品種,要保證一年四季的供應,品種多就需要技術來保證産量。還有病蟲害多,難防治。現在有機肥比較容易保證,但是有機肥本身也具有一定隱患,比如説雞糞,雞的飼料裏有添加劑,雞糞自然也算不上真正的有機肥,那這樣生産出來的蔬菜,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有機標準。而現在見到的市場上的有機産品都沒有特別嚴格的檢測,如果你的肥料來源不明,也還是有安全隱患的,最好是形成一個有機的循環。此外,病蟲害也是一大難點,現在我們有一個治蟲的方針叫‘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最普遍的有機治蟲方法是人工捉蟲和鋪網,一開始就得‘盯住’,有些生産者對這方面缺乏相關專業知識,有些蟲子他自己都不認識,怎麼防治。等蟲害嚴重起來,就不得不打農藥,不然就得面臨全盤毀滅。”
記者想採訪一些認證公司,但對方一聽到記者來意就馬上以各種理由拒絕採訪。中國農業大學壽光蔬菜研究院副主任國家進解釋説:“你看到這個有機産品是哪一家認證的,就只能找這家機構去查實。往往一家認證機構認證了某産品是有機食品,而其餘的認證機構並不知道。”而有些認證機構竟然還公開承諾“保證過關”“一次性通過”。
儘量購買應季蔬菜
有機蔬菜真假難辨,怎樣挑選成為難題。
張寶海教授解釋道:“有機蔬菜由於施用的是有機肥,而有機肥的起勁較為緩慢,蔬菜産量較少,但是有機蔬菜的品質好,營養價值高,口味也要比常規蔬菜好。但肉眼無法鑒別是否是有機蔬菜,由於農作物生産過程的複雜性,針對各種蟲害的農藥類型數不勝數,同時在使用劑量、使用方式上也千差萬別,這給相關質檢部門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目前相對實用的鑒別方式還是看認證,去正規廠家購買。”坊間流行“歪瓜裂棗”才是好蔬果,購買蔬菜儘量挑選有蟲眼的,或者是面相上不好看的蔬菜。就此,張寶海教授解釋道:“這個説法是不可靠的,都是就不同情況而定,施化肥的蔬菜到生長後期質量下降的情況也比比皆是,而有機蔬菜也是良莠不齊,這些都不好判定。”
張寶海教授對此也提出了一些建議:“相對而言秋冬季的蔬菜更加安全,病蟲害較少,一般情況下可以放心購買。夏季,最好購買一些應季的蔬菜,包括冬瓜、絲瓜、空心菜等本來就蟲害較少的蔬菜。春天后由於各種蟲害增多,蔬菜質量相對較差。目前有些專業的有機蔬菜廠家實行會員制,能為入會的成員提供全年有機蔬菜送貨上門服務,但是這些也只有小部分人群能夠享受到,很難普及。”(記者 管晶晶 實習生 肖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