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輪胎中添加有致癌作用的橡膠配合劑,隨著胎面磨損會散發到空氣中,造成環境嚴重污染;而與此同時,世界上每年有數億條輪胎被廢棄,不但佔據大量空間,且難以分解,對環境造成極大威脅,被稱之為“黑色污染”。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綠色輪胎逐漸成為國際輪胎工業發展的主流方向。這種輪胎採用了新的技術配方設計,更加安全高效、節能環保。
2011年12月2日,在德國朗盛集團與中國石化聯合會在北京舉辦的“綠色橡膠日”活動上,由第一財經研究院公佈了一份針對我國綠色輪胎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報告顯示出國內發展綠色輪胎所遭遇的尷尬現狀,與國際上還有著明顯差距。
綠色輪胎發展遇瓶頸
為了解汽車消費者對於綠色輪胎的認知情況,由第一財經研究院發起的一項調研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和成都5個城市進行了抽樣調查,共有505人參與。結果顯示,受訪者對輪胎的品牌偏好較明顯,其中超過半數的人會選擇購買外資品牌米其林、固特異等,只16%的人更偏好中資品牌回力、雙錢等。消費者對綠色輪胎總體認知度較低,最看重其節油和降噪的特點。超過半數的人認為目前綠色輪胎並未能體現物有所值,對於其價格的波動,48%的人認為上浮5%—10%可以承受。
該報告對國內25家輪胎製造企業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出兩極分化的態勢,即沒有生産綠色輪胎與産量低於20%的企業佔到受訪者的46%,而綠色輪胎産量佔企業總産量高於90%的企業只有21%。那些目前沒有生産綠色輪胎的企業中,大多數正處於綠色輪胎的研發過程中,但真正做到投産還需國家政策上的明確引導和自身技術上的改良。
報告稱,國內缺乏綠色輪胎的統一認定標準,繼而“打壓”了消費者的認可及廠商的積極性;國內缺乏政府對綠色輪胎的實質性推進,其中最關鍵的在於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研發綠色輪胎對企業資金實力要求較高,企業容易在融資方面遇到困境;綠色輪胎成本較高,從而導致其價格沒有競爭力;消費者對於綠色輪胎的認可度較低、了解不夠,導致市場前景不明確;綠色輪胎的上遊先進産業技術不能達到批量生産,使得成本增加。
我國輪胎離標準尚有差距
統計數據顯示,輪胎可造成20%—30%的汽車油耗和大約2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整體而言,道路交通造成了18%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而綠色輪胎與一般子午胎相比,其滾動阻力降低20%—30%,節油2%—4%甚至更高,行駛里程提高35%,每百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00克左右,並且更加安全可靠。因此,削減汽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法律法規,首先從輪胎開始就不足為奇了。
歐盟《輪胎標簽法規》規定,自2012年11月1日起,在歐盟銷售的轎車胎、輕卡胎、卡車胎及公共汽車輪胎必須加貼標簽,標示出輪胎的燃油效率、滾動噪聲和濕抓著力的等級。該指令還對這三方面性能的最低指標進行了明確規定:性能最佳為A級,最差為G級,達不到最低限定值(即F級以下)的輪胎不得在歐盟境內銷售。目的是鼓勵製造商對所有參數進行優化,進行技術改造與更新,到2020年歐洲能源消耗減少20%。
據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在歐盟與我國輪胎的測評比較中,目前歐盟對輪胎的測評是C—E級,其本土生産的轎車胎滾動阻力平均在E級,濕抓著力在C級,噪音指標在72左右;卡車胎及公共汽車輪胎的滾動阻力一般在C—E級。而我國轎車胎滾動阻力多為E、F級,大部分可達到歐盟第一階段的最低要求,但有相當比例沒能達到歐盟第二階段最低要求;約30%的載重胎達不到歐盟第一階段滾動阻力最低要求,70%達不到歐盟第二階段滾動阻力最低要求。綜合來看,全國36%尚未滿足歐盟第一階段標準,50%不滿足歐盟第二階段的要求。
我國輪胎如何與國際接軌
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輪胎生産國。截止到2010年,輪胎總産量達到4.2億條,約佔世界産量的1/4,子午化率達到80.9%。目前,我國輪胎40%以上出口,歐盟已超過美國成為我國汽車輪胎企業第一大出口市場。因此,歐盟針對輪胎行業的法規施行,將給我國對歐盟的輪胎出口造成一定影響。
隨著歐盟輪胎標簽指令實施日益臨近,有關專家表示,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的實施,將引發輪胎行業以“節能、環保、安全、智慧、高效”的産品主導輪胎消費市場,使得輪胎企業加快調整産品結構和優化升級,實施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徵的綠色發展模式。
專家表示,政府有關部門未來將會提升輪胎行業準入的重要性,即行業認證和準入條件;將會對綠色輪胎性能制定相關的技術標準以及性能檢測實驗技術流程,基於國情,將會制定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輪胎標簽法;對輪胎創新技術和産品進行政策支持,或要求商用車新車出廠必須安裝一定比例的綠色輪胎;對生産綠色輪胎起到推進作用的橡膠材料及其上遊産品進行政策支持;在輪胎技術領域建立並實施與國際法規接軌的新規範,以提高我國汽車輪胎安全性和國際競爭力。(記者 華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