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筋是人體肌肉系統一種常見的收縮現象,常見於老人,孕婦以及青少年。“老百姓所説的抽筋,在醫學上稱為肌肉痙攣。老年人多見於低鈣,在發生經常性抽筋時已近是缺鈣比較嚴重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老年內科主任醫師譚秀娟解釋説,“人到三四十歲以後,鈣就會自然流失。上年紀後,戶外活動比較少,尤其是北方地區,接受到的紫外線較南方少,更不利於鈣的轉換。一但體內的鈣質缺失,肌細胞的穩定性就會受到影響,因而容易造成肌肉痙攣。”
孕婦也是腿腳抽筋的常見人群,懷孕後,尤其在孕中、晚期,每天鈣的需要量增為1200毫克。夜間血鈣水平比日間要低,故小腿抽筋常在夜間發作。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産科主任醫師趙文秋認為:“孕婦腿腳抽筋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現在孕婦和自然接觸少,出門就打車,少有曬太陽,這樣不利於體內鈣質的轉換。在日常飲食中,鈣元素以及維生素D的攝入較少,體內鈣質儲備不足容易因缺鈣導致腿腳抽筋。另外,孕婦體重增長得過快,致使腿部肌肉容易疲勞也會誘發抽筋。” 但需要指出的是,孕婦決不能以小腿是否抽筋作為需要補鈣的指標,因為個體對缺鈣的耐受值有所差異,所以有些孕婦在鈣缺乏時,並沒有小腿抽筋的症狀。
抽筋隱藏著疾病誘因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腿痛、抽筋,大都與動脈硬化引起的腿部血供障礙有關。動脈硬化後,腿部血供減少,血循不暢,代謝産物不能被血液帶走,當代謝産生的物質在局部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刺激肌肉收縮而引起疼痛、抽筋。
“如果是血管供應問題,會導致腿疼下肢動脈硬化的情況。腳常常會有點發涼,走多了腿就軟了,這叫‘間歇性跛行’,有的時候也會導致抽筋。”譚秀娟表示,“抽筋只是一種體徵,導致抽筋的原因還有很多,間歇性跛行是其中一種情況。”
專家建議,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家族史者,當出現下肢酸痛、腿抽筋、行走不便的症狀時,應當首先排除臨床較為常見的下肢動脈閉塞症。而一旦確診為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症,應當停止補鈣等錯誤治療。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程飚副教授指出,抽筋背後還隱藏容易被忽視的骨科疾病。例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腿抽筋的發生率可高達70%。脊柱退行性病變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發生退行性改變,如骨質增生韌帶肥厚等,壓迫脊神經根內血管,造成血流量下降也經常發生腿抽筋。
“此外,神經方面有問題也有可能會導致抽筋比如癲癇發作。”譚秀娟説,“這個人是不是抽筋,還得根據患者其他體徵來判斷,需要結合病人的具體症狀,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抽搐情況,發作時是什麼樣。判斷這個主症是不是符合抽筋的症狀,才能進一步判斷導致抽筋的真正病因。”
專家支招預防抽筋
抽筋不光會給人帶來短時的疼痛,其危害也不容小覷。譚秀娟説:“抽筋會導致人體産生一個調節反射,就是把骨頭裏的鈣抽出來,補充血液裏鈣的不足。骨頭裏面的鈣一旦脫到血液裏面了,抽筋的病人最終會導致骨鈣的丟失造成骨質疏鬆,這也是為什麼老人一摔跤就容易骨折的常見原因。”
“對孕婦來講,輕度抽筋對孕婦並無大礙,在飲食上注意點都是可以改善的,為了預防抽筋的發生,要多吃一些富含鈣的食物,如奶類、蝦、魚、貝殼類水産品、骨骼製品、豆製品、綠色蔬菜等。如果血鈣水平低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引發並發癥,最常見的就是早産。”趙文秋介紹。
譚秀娟説:“如果真的是因為缺鈣導致的抽筋,那麼補一點鈣就會好,如果不是,就得注意是否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即使病人合併缺鈣,也應以食補為主,否則會適得其反。病人應多食富含鈣的小魚、小蝦、奶製品等,適當運動,多曬太陽,確實需補鈣者也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服用。”
趙文秋建議,如果孕婦沒有什麼生理性病因導致的抽筋,早晚各一袋奶,晚上加一片鈣片即可。醫生通常會在妊娠6個月左右開一些常規的鈣劑和維生素D。不過光補鈣還不行,孕婦一定要曬太陽,促進鈣的轉換。孕婦最好在上午10點鐘之前或者下午4點鐘以後出去戶外活動,每天兩次30分鐘的快步走,以增加身體的協調性,有利於盆腔的血液循環,增加胎兒在子宮內的血氧的程度。
緩解抽筋的小訣竅
專家建議,平時一旦發生腿抽筋,如果沒有他人協助,自己可伸直抽筋的小腿,用雙手緊握前腳掌,向外扳腳,旋轉踝關節動作要連貫。如左腿抽筋,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右腿則以順時針方向旋轉。旋轉後,將小腿這項大腿方向,用力稍重,腳掌上翹到達最大限度。如果有人協助,可通過適當按摩緩解抽筋疼痛。按摩者單手握拳,用力擊打患者小腿中央,能夠迅速緩解痙攣引起的疼痛。輔以按摩足三里、太溪等穴位各3分鐘,以産生酸脹感為宜。當患者小腿抽筋稍微緩解後,按摩者用拇指按壓小腿中間的程筋穴,可繼續治療抽筋。(實習生 馬昌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