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報告顯示:我國第一大河長江面臨四大水問題困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16日   來源:人民日報

    4月14日公佈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7》,是長江的第一份整體“體檢”報告。這份250頁的報告顯示:目前長江總體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來一直處於不斷惡化的狀態。

    “長江正面臨著水資源、水災害、水環境、水生態四大水問題困擾。”報告的主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楊桂山研究員告訴記者,這四大問題主要表現在水資源利用程度不高,防洪減災形勢依然嚴峻,水質呈整體惡化趨勢以及水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任重道遠等方面。

    位於長江葛洲壩下游中華鱘保護區江段的一個排污口正在排污(4月11日拍攝)。不久前,中美等國科學家組成國際科考隊在長江幹流航行3336公里,搜尋38天未發現一頭白鰭豚。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的專家説,長江水質嚴重污染是白鰭豚幾近滅絕的重要原因。長江葛洲壩下游的宜昌市附近水域,是中華鱘唯一的洄遊繁殖産卵地。然而,這一帶的多家企業日夜向江中排放污水,以至於中華鱘也面臨有去無回的滅頂之災,重演白鰭豚的命運。新華社記者 江時強 攝 

    水資源總體開發利用率不高;洪水災害仍是心腹大患

    報告指出,長江水量豐富,但時空分佈不均,總體開發利用的程度並不高。

    據楊桂山介紹,長江的水量是全國總量的35%,但汛期水量佔去了全年水量的70%—75%。據1990—2000年的數據分析,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為16.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的太湖水系為84%,而金沙江水系則只有4.3%。

    洪水災害歷來是長江流域的心腹之患。1998年後,雖然沒有出現流域性的大洪水,但隨著枯水期的過去,長江防洪形勢仍十分嚴峻。而且,未來氣候變暖的趨勢,對長江防汛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楊桂山説,三峽工程建成後將大大緩解洪水危害最嚴重的中游地區防洪壓力。但長江中下游仍有80萬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積,河道泄洪能力和湖泊調蓄能力仍顯不足,蓄滯洪區建設嚴重滯後,而且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後將引起中下游河道衝淤變動與江湖蓄泄關係等發生新的變化,“洪澇災害仍然是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心腹大患”。

    幹流岸邊污染帶達600多公里;白鰭豚、鰣魚等難覓蹤影

    對於長江目前的水環境質量,報告用一句話進行了概括,“幹流水質總體良好,但局部污染嚴重,整體呈惡化趨勢。”

    “長江幹流岸邊的污染帶累計已經超過了600公里,令人擔憂。”楊桂山援引報告中的數據説,像岷江、沱江、湘江、黃浦江等支流污染嚴重,超過40%的省界斷面水體劣于Ⅲ類水標準,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狀態。

    研究人員調查發現,污染加劇的原因除各類點源和面源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外,重大工程建設導致的水文情勢變化和水資源管理體制不完善也應引起重視。

    中科院水生所王丁研究員是去年長江豚類6國科考隊的負責人。在來回近3400公里的長江幹流上,王丁帶領的科考隊在近6周內沒有發現一頭白鰭豚。江豚種群下降的速度也讓專家們吃驚。

    “豚類是淡水水體污染物的‘放大鏡’,它們在長江中的日漸瀕危預示著被稱為‘母親河’的長江將漸漸失去生命的氣息。”王丁説,“這可以看成是長江整個生態系統正在不斷惡化的一個標誌。”

    讓王丁印象深刻的是,考察沿途,長江上平均每公里約有12艘船隻。由於一些非法漁業活動和挖沙船的存在,長江幹流的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真正的漁民和正常的漁業活動反而變得無魚可打。

    “江湖阻隔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凸顯出來。”楊桂山介紹説,長江中下游湖泊密布,湖泊阻隔導致湖泊水流不暢、淤積加重、面積萎縮,加劇湖泊水質惡化、沼澤化和富營養化,造成天然魚類等水生生物資源衰退,物種生物多樣性下降。

    “‘長江三鮮’之首的長江鰣魚不見多年,鮮美的長江河蟹現在只能依賴人工繁殖。”楊桂山遺憾地説。

    4月2日晚,船從長江重慶段經過。記者從長江重慶航道局了解到,當日長江重慶段水位為160.28米,繼續徘徊在低水位。至此,長江重慶段保持低水位已超過60天。新華社記者 周衡義 攝 

    專家觀點:“由開發優先向開發與保護並重轉變”

    作為連接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長江是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脈。報告指出,長江保護與發展取得了重要成績,但也面臨著各種資源環境問題。

    報告説,“長江保護與發展正處於變革的關鍵時期。”

    眾多專家都強調,長江的水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中科院院士孫鴻烈説,長江的保護和發展不僅關係到流域180萬平方公里、4億人,還“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

    但是,長江流域的水行政管理涉及到供水、防洪、環保、農業、水電和航運等10多個部門,沿線又關係到19個省、市、自治區。在水環境管理方面,也存在著“水利不上岸、環保不下水”和上下游割裂狀況。

    “長江豚類及其他生物資源迅速衰竭,跟長江存在的管理問題有著一定的關係。”王丁這麼認為。

    同時,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逐步增大,也對長江的保護和發展構成了挑戰。

    據了解,長江目前已建成大中小水庫近5萬座。大量的閘壩破壞了水系的連通性,導致河流的納污能力大幅度下降。部分閘壩在整個枯水期基本關閉,排入河道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在閘壩前大量集聚,當汛期首次開閘泄洪時,這些被稱作“死亡之水”的高濃度污水集中下泄,極易造成突發污染事故。

    因此,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判斷——“長江保護與發展正進入由開發優先向開發與保護並重轉變的重大變革時期”。

    楊桂山説,在向政府官員、科研工作者和社會公眾發出的開放式問卷中,如何保護長江“母親河”成為人們最為關心的焦點問題。 (記者 余建斌)

 
 
 相關鏈結
· 長江中下游枯水與上遊持續乾旱關繫緊密
· 武漢長江隧道工程將於6月進入長江江底施工階段
· 水利部多措並舉進一步加強長江河道採砂管理工作
·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對遊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