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鄧海華:
各位媒體的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衛生部在這裡召開專題新聞發佈會,邀請有關領導和營養學方面的專家介紹最新修訂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有關的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在發佈臺就坐的有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孔靈芝;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中國CDC營養與食品安全所葛可佑研究員;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中國CDC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楊曉光研究員。在前臺就坐的還有著名營養專家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顧景范研究員,著名營養專家青島大學李玨聲教授,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程義勇研究員。 還有其他營養方面的專家不一一介紹了。另外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WHO駐華代表處的代表也參加了我們的發佈會,對大家的光臨表示歡迎。
下面首先有請孔靈芝副局長介紹有關情況。
孔靈芝:
為給居民提供最根本、最準確的健康膳食信息,指導居民合理營養、促進健康,衛生部今日發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以下簡稱《指南》。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膳食狀況明顯改善,兒童青少年平均身高增加,營養不良患病率下降,但在一些貧困地區,仍存在著營養不足的問題,同時我國居民膳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與之相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患病率增加,已成為威脅國民健康的突出問題。《指南》以最新的科學知識為基礎,論述了當前我國居民的營養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我國居民膳食消費的營養狀況的實際情況,特別是最近的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的數據及資料,建議了實踐平衡膳食,獲取合理營養的行動方案,對廣大居民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指南》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寶塔三部分組成。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有10條,適合於6歲以上的正常人群,每個題目下各有提要和説明。特定人群膳食指南是根據各人群的勝利特點及其對膳食營養需要而制定的。特定人群包括孕婦、乳母、嬰幼兒、學齡前兒童、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
為了幫助一般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在膳食寶塔的使用説明中增加了食物同類互換的品種以及各類食物量化的圖片。為方便居民合理調配膳食,寶塔共分五層,包含每天應攝入的主要食物種類,膳食寶塔利用各層位置和面積的不同反映了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應佔的比重,自上而下依次是穀類食物、蔬菜和水果、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奶類和豆類食物,烹調油和食鹽。新發佈的膳食寶塔沒有建議食糖的攝入量,但增加了水和身體活動的傾向,強調足量飲水和增加身體活動的重要性。飲酒的問題在《指南》中也有説明。新發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是在1997年發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基礎上經過多次論證、修改並廣泛徵求相關領域專家、機構的意見而成,與1997年的版本相比,新的《指南》主要特色有以下六點:
一、將飲水、零食及飲料這些與健康密切相關的膳食內容引入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使內涵更加豐富全面。
二、建議成年人每天進行累計相當於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體活動。為指導居民天天運動提供了參照標準。
三、提出更具體的量化指標。
四、在堅持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的理念下注重慢性病的預防。
五、表現形式不拘一格,科學詮釋居民對膳食認識的誤區和難題。
六、各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內容更加豐富和具體。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速度將逐步加快,與膳食營養營養相關的慢性疾病對我國居民健康的威脅將更加突出。在改善我國居民營養健康的關鍵時期,適時干預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營養是健康的物質基礎,而平衡膳食又是合理營養的根本途徑,根據《指南》的條目,並參照膳食寶塔的內容,來安排日常飲食和身體活動是通往健康的光明之路。
謝謝大家!
鄧海華:
下面請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中國CDC的葛可佑研究員介紹有關情況。
葛可佑: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媒體朋友,各位參會的同仁們大家早上好。剛才孔局長的發言已經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核心內容做了介紹,我在這裡就某些方面做一些補充。
中國營養學會受衛生部的委託修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感到任務艱巨而且十分光榮。所以我們從2006年下半年就開始醞釀、討論這件事情。前後一共由中國營養學會所屬的全國專家25名組成修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專家委員會。同時又邀請10名技術人員作為修訂《指南》的技術後盾開展了系列的工作。
2007年1月正式召開專家委員會,確定修改膳食指南的指導思想、編寫方法以及新的《指南》結構框架和時間進度等安排。從此以後,專家委員會和秘書組緊鑼密鼓開展了修訂工作。經過反復的論證討論,專家委員會前後召開6次全體委員會及若干小組會,在2007年7月份完成了《指南》的討論稿,也就是第六次修訂稿。這個修訂稿之後又徵求了相關單位,中國營養學會團體會員以和一些知名企業的代表進行座談,徵求了有關行業協會、學會專家的意見,進行討論和修改。又在中國營養學會理事擴大會全體會議上進行討論和修改。經過多次修改,在2007年12月完成了這本《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
這本《指南》和過去我們使用的1997年的版本有什麼不同?孔局長已經把一些核心內容點出來了,具體來講這本書顯著增加了篇幅和內容。1997年的版本共16000字,新版《指南》24萬字,擴大了很多倍。第二方面,《指南》的編寫方法,1997年版本的一般居民膳食指南八條只有提要部分,所謂提要部分就是這個項目的主要內容,現在這個版本除了提要之外增加了討論部分,有的還增加了參考資料。討論部分是針對現在中國居民膳食當中和這個題目有關的一些問題加以科學説明。同時也針對人們日常中所認識到的,對於一些問題認識不清或者誤區的地方給以解釋,希望當中國居民有疑問的時候可以在這本書找到答案。
參考資料部分包括兩類內容。一類內容是這些資料、數據比較專業,醫藥衛生專業的人士或者食品行業的專業人士會進一步研究這些參考資料獲得更深入的信息,這些資料能給我們的論點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另一部分參考資料如尚未完全確立的內容,或某一問題有兩方面可能性的,這些問題我們也放在參考資料中,以便客觀的反映學界的看法。舉一個例子,比如飲酒問題,根據現在的研究資料,適量飲酒對於心血管健康可能有好處。另外一個研究資料證明,飲酒即便不過量,也可能對某些癌症有不利的影響。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們不想表達一個明確的態度,告訴大家要喝酒或者不要喝酒。我們就不把它放在正文中,而把它放在參考裏面,這樣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假如你更重視心血管也許可以喝一點酒,假如你更怕癌症最好就不要喝酒。所以這樣的一本書,我們努力利用現有的科學依據解釋我們關心的問題,提供平衡、準確的信息,給消費者留下了自己選擇的空間。這樣比1997年版本的簡單提要有了更多的參考意義。
在新版《指南》中,關於特定人群的指南和膳食寶塔的內容和一般人群是同樣的精神進行處理,因此具有同樣的特點,比1997年版的《指南》內容更豐富了。在編輯方面還增加了插圖、小畫,一方面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另外對於某些問題也可以起到更加醒目的提示作用。我們希望這本《指南》能夠成為引導居民採取合理膳食,獲取均衡營養,保持身體健康的有用資料。因為它不僅考慮到當前既有某些營養不足的存在,也有若干慢性病的發病率在迅速增加的現實,針對雙重問題、雙重負擔來設計的。《指南》如果能夠為廣大群眾所接受肯定需要政府的努力和支持,今天的發佈會已經使我感覺了政府的力量在推動這件事情。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有一些企業代表在座談會上已經表示出熱情,願意為推廣《指南》、宣傳《指南》做出自己的貢獻。當然也需要專業人士的全力投入,中國營養學會系統集合全國各省市的兄弟學會已經在研究怎麼加強宣傳力度,讓廣大居民消費者了解《指南》的內容。
《指南》如果不為群眾所掌握,不變成群眾的行動,它還僅僅是一本書。只有在廣大群眾接受了它,付諸行動之後,才能夠促進全民健康體質,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媒體朋友們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艱巨任務。近些年來,群眾對營養知識的需要顯著增加,各界宣傳營養知識的力度加強,所以報刊雜誌不斷有一些科普內容。但是在宣傳科普知識的時候我們也看到有一些偏差,一個方面是新鮮消息大家感興趣宣傳,過去沒有聽過就趕快報道,這種消息往往不是經過科學證實的,或者不是大家公認的,往往是一個單位、一個研究組、一個試驗所獲得的結果。科學研究上有一個定律,假如一個理論或者一個現象要得到肯定必須是多中心的,獨立的進行同類研究得到一致的結果。這種結果在科學上才能相信,我們才能夠拿這個指導群眾的生活實踐。過去常常是一個人發表了一個研究結果,於是因為它新鮮就引起了轟動。經過一段時間更多人研究證實説明它是不正確的,這種現象屢見不鮮。所以在報道科學信息的時候應該注意這一點。
第二個比較明顯的偏差,是把動物試驗直接移到人體,很多試驗是通過動物做出來的,但是動物試驗的結果並不一定適合人體。第一,試驗動物不是人,和人有著不同,有很多的很原則的誤差。第二,動物試驗的時候用的常常是極端情況,比如説藥物劑量、給藥途徑,都是跟人的生活不一致的,所以那樣的結果直接推導過來是違背科學原則的。另外還有一些宣傳是違背基本常識、違背群眾實踐的,比如説我們喝了那麼多牛奶,有人現在説喝牛奶要致癌,全世界的人喝牛奶近千年了,獲得的益處是很大的,現在為什麼説牛奶致癌了。就是因為宣傳者把動物試驗的結果直接推導到人的身上,第二,不顧動物試驗用的劑量與人有原則的區別,而把它用在了人的身上,於是造成了混亂。
我這裡提出一個要求,各位在宣傳營養知識的時候,不妨參考《指南》,假如説和《指南》有矛盾,建議研究研究,不要冒然的直接宣傳。在我們編寫《指南》的時候有一個嚴格要求,是必須經過科學證實的事情,有充分科學依據的事情才能寫上。似是而非的東西必須經過討論。回過頭説,是不是《指南》就是真理了呢?也不是。因為我們的科學是發展的,隨著科學的發展和進步我們會認識到以前若干我們不認識的東西,新的證據也許會證明我們這裡面有錯誤,我們就要進行修改,使它更正確,目前我們營養學會專家委員會把我們認識到的是正確的、是對人民健康負責的知識拿出來了,希望它能夠為人民的健康做出它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鄧海華:
下面的時間請媒體提問。
東方衛視記者:
有兩個問題。第一,《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這本書中指出每天吃蔬菜300-500克,推薦食用深色蔬菜。請專家解釋一下。第二,最近很多廣告指出中國人要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請問專家我們是否需要補充這些呢?
楊曉光:
我們推薦的是成人每天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最好達到一半。為什麼強調深色蔬菜,我們通過營養素分析,深色蔬菜比如説紅辣椒、菠菜,顏色比較深的綠色的、紅色的,或者是紫色的,像紫甘藍這樣的菜,它的維生素,也就是β胡蘿蔔素含量要比淺色蔬菜高很多,按照全國營養調查的數據,前15位的深色蔬菜和前15位消費量最多的淺色蔬菜相比,它的維生素C含量也明顯高一倍,β胡蘿蔔素,也就是我國居民維生素A的主要來源是蔬菜,所以我們強調吃蔬菜主要是為了保證維生素、膳食纖維,特別是水溶性纖維,所以最好吃深色蔬菜吃到一半。
關於營養補充劑,《指南》中也有論述,總的來説達到營養有三條途徑,第一個途徑是平衡膳食,通過膳食選擇達到膳食的平衡,達到營養的需求,這是最高境界。但是如果食物不可及或者食物中的營養素不夠,有的需要強化,比如説碘,由於部分地區的自然環境原因,碘的攝入很少,所以我們在食鹽裏要強化碘,通過強化可以滿足碘的需要。另一個途徑是膳食補充劑,但是我們的原則是正常人能夠通過膳食得到你所需的營養。營養補充劑,第一不是食品,它僅含了它所標注的營養素,食品中除了營養素還有很多健康成份比如膳食纖維,植物化學物,這些都是膳食補充劑不能提供的,膳食補充劑的能量很少,膳食補充劑也不是藥,不能代替藥物進行治療。對於不能通過正常膳食滿足營養需要的人,比如説生病的病人在剛剛恢復時期,或者孕婦在最後三個月對於鐵、對於特殊營養素的需要,這些人選擇適合自己的膳食補充劑是適當的。
香港財經雜誌記者:
請問近十年來國民健康飲食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從而使得他們的健康受到怎樣的影響。能否簡單説説飲食的變化和他們現在有什麼樣嚴重的疾病。
楊曉光:
根據最近全國居民健康調查的結果和我們的一些研究,我們還是面臨著雙重的挑戰。一方面存在著營養缺乏,在貧困地區一些兒童和老年人存在著營養不良的影響。另一方面微量營養素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突出表現是鐵缺乏,貧血患病率在全國是比較高的,女性20%左右,男性15%左右。另外隨著膳食結構的變化,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比如説我們的烹調油攝入比較多,這次的膳食指南專門提了一條要減少烹調油。現在的脂肪攝入量,按照城市來講佔我們能量的35%,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最高不超過30%,像北京這樣特殊的地區就更大,在大城市我們的脂肪比已經達到38%。另外隨著膳食攝入量的增加,脂肪攝入量的增加,體力勞動的減少,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明顯增加,這些和膳食結構變化密切相關。這次我們針對這些問題做了適當的突出,比如説清淡的問題,食不過量、天天運動。都是針對營養調查和居民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提出來的。
財經雜誌記者:
剛才孔局長提到要注重多中心的對照數據,不知道《中國膳食指南》有沒有採用中國的試驗數據,比如類似的飲酒問題有沒有開展相關的實驗研究,在下一個指南的時候可以更新。第二,剛才提到膳食結構的問題,但是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不同,北方地區雖然經濟收入不高,但是他們的肥胖、發病率還是比較高的,我想問一下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膳食如何合理搭配。第三,請問孔局長,有關營養條例的相關進展情況。
葛可佑:
我們要向群眾宣傳哪些東西能吃、哪些東西不能吃,不能一個人説了,我們就這樣聽了。幾年前有一個美國實驗室發表了一篇文章,説維生素C培養細胞以後就可以引起細胞的激變。這個消息媒體一翻譯就成了維生素有致癌的問題,於是引起了恐慌。這是一家實驗室用細胞培養的方法所得的結果,這和人體的距離十萬八千里,在細胞裏面不能用在動物裏面,在動物裏面不能用在人體。另外細胞的量不能翻譯成人體的量,不知道怎麼轉換是合理的,這些都是未定的、不知道的事情。就因為一個細胞試驗而使人們産生了恐懼情緒,説吃維生素C可能危險,這顯然是荒唐的,造成的損失是不應該有的。我講的意思是當我們發出一個信號讓人們注意什麼問題的時候,要注意這個結論是不是多個知名機構都做了一致結果的判定。廣大科學工作者都是追求真理的,但是不排除有標新立異的,有時候這樣的結果給人嚇一跳,但是不真實。前一段有言論説香蕉有毒,嚇的人們不敢吃香蕉了,於是香蕉都爛了,造成了很大損失。這些事情都是不實説法傳播造成的嚴重後果,所以我們宣傳的時候要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考證研究結論的出處。
葛可佑:
《指南》中的定論是通過多方科學資料的研究和支持,所以我們才會肯定的在這裡説。只有個別人説的結論或者似是而非或者意見矛盾我們不在《指南》仲介紹,避免給消費者造成思想混淆。我們認為現在《指南》中説的都是對的,是可信的。我們不能要求媒體朋友都是營養食品專家能夠自己判斷哪個消息是可靠的,哪個消息是不可靠的,但是可以翻翻《指南》,如果發現有什麼地方相矛盾可以一起討論,我們希望不要給群眾帶去片面甚至錯誤的消息。
我們現在正在做一些研究,比如説現在有人寫了一些書在市場上是很流行的,食物相剋,我們正在收集一些科學依據,我們也想做一些科學實驗看看是否可以取得收穫,我們有了證據以後我們會向社會傳達。有的人是違背了人類的基本生活實踐,説土豆燒牛肉都會引起中毒,太荒唐了,而且堂而皇之的寫在書上,並在新華書店出售,我們對這樣的事情正在關注,也在研究。
孔靈芝:
剛才《財經雜誌》的記者談到有關營養條例立法的進展問題,我們和營養學會的專家一直在積極的推進這項工作。去年衛生部討論作為立法計劃上報給國務院法制辦,至於什麼時候能夠出臺我不敢預期,因為經常有一些更重要的立法會往前面排,比如説《食品安全法》。另外立法也是宣傳、社會共勉、大家達成一致的過程,營養立法也是這樣一個過程,也許有的人認為這個東西並不是那麼重要,可能是錦上添花的事情,比起其他內容可能重要性不那麼強。我們也在促進這個進程,通過宣傳使更多人達到共識,也請媒體朋友們幫助我們。現在由於營養問題帶來的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十七大確定了衛生工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要的分目標,強調健康是人體的基礎,營養又是健康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和大家一起配合,使更多人認識到營養的重要性,從而達到合理膳食,營養健康。
《大河健康報》記者:
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葛可佑研究員提到膳食指南如果不變成人們的行為,它只是一本書。膳食指南的落實與國民知曉率是密切相關的,對97版的《指南》知曉率是否有調查統計,對新版《指南》知曉率如何提高是否有具體計劃?第二個問題,陳竺部長多次重申衛生事業模式要轉換,要從大病晚期治療向預防轉變,也就是説,要從管醫療向管健康轉變。2007版的《膳食指南》的頒布和落實將在管健康過程中起到什麼作用?第三個問題,新版《指南》中對運動給予了足夠重視,我們是不是還需要一部《中國居民運動指南》。
葛可佑:
關於1997年《膳食指南》知曉率,我們沒有全國性的調查,只有局部地區的調查,而局部地區往往都是我們開展了宣傳活動前後的對比調查來説明宣傳功效的資料,所以並不能代表全民的或者是某一個省市的知曉率,只能是説能夠表明經過我們開展宣傳工作以後,人們對《膳食指南》的知曉率大大提高了,所以不排除我們在適當的時候做這方面的工作,也許不是對前一版,而是對於這一版。這一版怎麼進行宣傳推廣,我想還是要政府來做,因為政府在人民群眾當中的威信是極高的,只要政府説了大家都信,要是商人説了人們不信,學者説了大家半信半疑。所以怎麼宣傳呢?可能我們得請政府説一説。
孔靈芝:
關於新版《指南》的宣傳問題我們已經有相關計劃安排。我們準備在今年對各地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培訓這本指南。除了我們自己安排的培訓之外,我們這個工作還得到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支持。另外剛剛結束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陳竺部長反復強調,衛生部門和衛生工作人員最重要的責任是以改善健康作為我們的重要目標和職責。膳食指南的推廣完全是符合以健康為目的,不是以晚期治療,而是以預防為主為宗旨。陳竺部長還有一個“健康中國2020”的設想,分析現在的主要健康問題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現在我們剛剛做完一個前期的服務調查,當然還有很多數據近期也要公佈。很多狀況已經表明慢性病是引起中國居民死亡的原因,最常見的三個危險因素是:煙、膳食和缺乏體力活動。在膳食指南中我們強調了運動的重要性,這樣就把影響我們現在主要健康問題和主要致死因素的兩大因素得到體現和加以控制,所以它是符合以健康為宗旨的策略的。
葛可佑:
營養學會已經和一些朋友都做過了交流,去年12月12號請了企業界的一些代表討論了如何開展膳食指南宣傳的問題,很多企業代表對這件事情表示出了極大熱情。現在在逐步落實,第一,企業會做一些投入,會印發書籍。第二,組織一些研討會,向群眾宣講這樣一些知識。第三,結合社區醫療宣傳活動,以及超市中的食品銷售地區向消費者宣傳這些知識。可能還有更多形式,正在研究當中,需要逐步的落實。
從全國各個省市營養學會的角度,在去年9月份全國理事會上已經有了共識,大家要齊心協力在全國各地開展膳食指南的推廣宣傳活動。這種活動可能是因地制宜的,根據地方的特點進行。總之今後幾年中國營養學會以及和我們有聯絡的各地營養學會都會把《指南》的推廣作為我們的中心任務。
楊曉光:
衛生部在去年9月1號啟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裏面強調了健康膳食和體力活動,新的膳食指南的出版對於這個行動又增加了新的內容。這個活動是在衛生部推動下要搞一個長期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膳食是重要的一個方面,這是活動的一個內容。
《文匯報》記者:
有兩個問題。第一,這本《指南》有一個對於居民飲酒狀況的調查,調查指出22.4%的中國居民飲酒率,這和其他國家相比是多還是少?與十年前相比是多還是少?請介紹一下男性、女性的飲酒區別?第二,除了一些基層機構要培訓推廣這本《指南》,還有什麼樣的方式繼續推廣《指南》。
楊曉光:
飲酒的情況是2002年全國調查的資料,代表性是不錯的,但是我們沒有更早的資料做相應對比。酒的消費量是不斷增加的,可能飲酒人群和飲酒量是在增加的。我們現在和其他國家很難比,不同國家是不同的,一些伊斯蘭國家是很少飲酒的,如果和西方國家相比我們的飲酒量還不是很高。但是我們的特點是喝烈性酒、喝白酒比較多,世界上的其它國家喝高度酒的比例要少一些,這是我們國家飲酒的特點。總得來説男性喝酒多,女性喝酒少,現在在大城市中知識女性喝酒比例在上升,但是總的來説還是男性遠遠高於女性。
孔靈芝:
有關培訓的問題,營養學會也會通過營養學會系統進行培訓,而且這些培訓工作已經得到了一些企業的意向支持。衛生部以08年1號公告的形式向全社會發佈了膳食指南的公告,和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同期推出。楊曉光教授剛才談到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我們是希望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這一點在今年的衛生工作會上也被反復提到了。我們希望健康生活方式應該涵蓋生活的很多內容,但是第一階段的行動是健康121行動,就是“日行一萬步、吃動兩平衡、健康一輩子”。這個活動是由陳竺部長做領導小組組長,我們有一個辦公室設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陳部長批示要將這個活動作為疾病控制系統和社區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相結合的切入點之一進行探索,我們現在也是有計劃在全國推動這樣的工作。這個工作除了政府的倡導以外,在去年9月1號啟動以後,全國已有8省市啟動了這樣的工作。各個省市的工作很有特點,浙江把它作為衛生強省的重要內容,上海作為建設健康城市的主要工作推動。其他地區也各有特色,江西把面上的推動和社區細緻的慢性病防治結合起來,我們的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前一段我們也審批了社會各界報的活動,其中有一些連鎖的食品企業,連鎖大型超市,他們希望利用他們的連鎖超市和知名企業聯合宣傳健康信息,我們也希望把膳食指南的基本要點通過這樣的形式宣傳開來。同時慢病預防、合理膳食工作和社區工作同時結合。
《中國醫藥論壇報》記者:
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新指南推薦成人每天步行6000步,有什麼具體方法可以實現。第二個問題關於反式脂肪酸,據我所知丹麥已在全國禁止反式脂肪脂酸添加到食品中,美國去年一年都在推禁止反式脂肪酸工作,我們國家有沒有展開相關的工作?
孔靈芝:
關於怎麼測量的問題,還是要談到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行動中我們強調可操作性、可測量性。我們強調日常生活加出行加運動,我們提的是每天一萬步。我們考慮到如果讓你真正集中時間鍛鍊對於很多人是很困難的,我們倡導應該積極的做一些家務活動。為了便於大家的計算,我們有一個千步當量,把很多日常生活折合成千步當量,比如熨衣服十幾分鐘,拖地板拖幾分鐘就相當於千步當量,額外再加上出行,如果不夠,再額外的運動,這是我們倡導的一個理念,也有一些計算的方法。在開展的省市的活動中,比如説在公園等一些公共場所要有標識給百姓,比如説浙江省就打造了運河文化,在河堤上有一些提示,走多遠是幾千步。
楊曉光:
關於反式脂肪酸在指南52頁有一個描述。總的來講,我國國家沒有反式脂肪酸消費的基礎數據作為我們判斷的依據。反式脂肪酸主要來源於植物油的氫化也就是人造奶油,或者叫酥油,這些油是氫化油,它産生的反式脂肪酸比較多。總的消費來講,我們的脂肪大部分來自於食物中的脂肪和我們的烹調油,而烹調油基本上都是植物油,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很低。但是究竟居民反式脂肪酸的數據是多少還沒有。總的來説不像西方吃人造奶油那麼多,可能其他國家的立法已經明確説不能超過2%的界線,這方面有待於我們國家更多的數據積累,以便我們做相關的規定。
《健康報》記者:
膳食指南列了大量可食用的東西,我們在媒體宣傳中會接到大量讀者的來電、來信,我們的信息反饋應該通過什麼途徑?比如有沒有專門的電話,或者中國營養學會網,有沒有專門的一個途徑得到信息反饋,以便豐富將來的修訂。第二個問題,關於這本書的版權,如果我們要用其中一部分進行宣傳,有沒有版權問題?
葛可佑:
關於接受大家的意見和回答問題,中國營養學會網站是有一個論壇,也有郵箱。這本書是有版權的,如何用、怎麼用,需要個別討論確定。
《中國醫學論壇報》記者:
我們對這本書的內容進行宣傳以後,按照往常我們對一些指南宣傳的慣例,就會有很多醫生給我們打電話問從哪得到這本書?
葛可佑:
這本書新華書店有售。如果需要大批購買,可以給中國營養學會打電話。
中國新聞社記者:
兩個問題。第一,指南中説中國居民每日食品攝入量中豬肉佔40%,請問你們在研究中這種百分比有沒有發生變化趨勢。比如現在豬肉價格高了,更多吃雞肉、鴨肉了。第二,一些農産品專家在預測中國人未來需求的時候經常引用其他一些地區,比如台灣地區、香港地區來做一些比較,這種比較在你們看來是不是符合邏輯。
葛可佑:
關於食物消費量的調查,我們現在的依據就是2002年全國營養健康調查的數據。我們不是研究食物消費的,也不是研究市場動態的。我相信在國家統計局抽象調查組裏你可以得到詳細資料。拿數字比較,比如平均每人每日膳食中獲得的能量、蛋白質和各種營養素的比較,應該是很合理的。現在我們肯定膳食裏面的礦物質裏的鈣,維生素裏面的維生素B2都會低於台灣、香港,我們的膳食裏面,我們消費的奶,平均每人每年20公升,而台灣香港地區平均每人每年都在70公升,這是很顯然的結果。因為我們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各個地方差不多都一樣的,但是膳食差別很大。所以怎麼樣改善膳食,從而獲得人體所需營養素,這是我們引導人們合理進餐的根本目的。通過比較可以找到我們的不足。
楊曉光:
我補充一下,比較分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更主要的,我們的目標是縱向,橫向是看出我們存在的問題和差距,縱向比較要看我們走什麼樣的途徑來改善。比如對於動物性食品的攝入和20年前相比有非常好的改善,但是對於城市來講已經有多的信號,所以除了橫向之外,還要縱向比較。
《生命時報》記者:
我看到在膳食指南寶塔第二層提到大豆和漿果的攝入量,每天有一個推薦量是30-50克,最底層有一個關於雜豆的量,為什麼把大豆和雜豆區分開來?
葛可佑:
這是新版指南和舊版指南的區別之一。為什麼這次強調大豆呢?大豆和其他雜豆的營養構成有很大的區別。大豆的蛋白質可以達到40%,氨基酸組成是比較平衡合理的,這對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地區改善蛋白質營養是很重要的。最近這些年對大豆異黃酮的研究,大豆裏面其它對健康有益成份的研究越來越多,所以大豆對於健康的益處正在逐漸被認識。雜豆和大豆是有區別的,它的蛋白質在百分之十幾,它的構成也不像大豆那麼合理。而且化學成份方面的研究還不是很充分。為了充分獲得大豆對中國人民的健康效益,這次我們特別把大豆強調出來,把雜豆歸到雜糧裏面去,大家不要以為只吃豆就行了,吃綠豆、紅豆可能起不到那麼好的作用,多吃大豆比較有保證。
《光明日報》記者:
在資料裏面提到現在高發的慢性病中,糖尿病是排在前三位,但是《指南》中對於糖的攝入沒有要求,依據是現在我國居民糖攝入量不高。請問糖攝入量不高的調查數據也是2002年的嗎?為什麼對於糖尿病這個高發慢性疾病沒有考慮,只考慮了青少年的齲齒問題?
楊曉光:
糖尿病不僅僅是糖的問題,它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大家認為吃糖會得糖尿病,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簡單的問題,主要是和糖水化合物有關係,和遺傳、體力勞動也有關係。從膳食結構來講,我們食糖的攝入量非常少,不像西方吃那麼多,我們大部分食品都是在家裏做的,頂多上海人願意吃甜口味,在做菜的時候放一兩勺兒糖,我們沒有把它做具體的限量。糖和食物中的其他碳水化合物都是一樣的,吃糖也不會像吃米飯、饅頭那麼多,所以這裡沒有對它做特殊限量。現在對於糖尿病的預防,對於一些特殊人群來講,不能用這個指南,這個指南是針對健康成人的,對於糖尿病病人應該在醫生指導下嚴格執行他的特殊的指南,這個指南主要是針對健康人制定的一個標準。
鄧海華: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