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包容發展的美好世界—李克強在英國智庫的演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18 21:57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共建包容發展的美好世界
——在英國智庫的演講
(2014年6月1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李克強

尊敬的奇普曼所長,尊敬的尼布利特所長,尊敬的白爾雅閣下,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大家早晨好!

    我十分高興能夠到這裡來和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和國際戰略研究所的朋友們會面。這兩個所在世界上都是享有盛譽的,也可以説是頂級的智庫。你們中任何一個智庫都可以單獨舉辦關於國際、地區、國家任何問題的研討會。但是我非常高興的是,今天兩個所聯合在一起為我舉辦一場演講會。這説明各位對中國問題的關注,也表明你們的確有著豐富的智慧。雖然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思考,合在一起會有思想的碰撞,但是你們聯合舉辦這場報告會,也表明了包容的心態。我對大家表示欽佩。

    包容可以説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早在中國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確地提出“和而不同”,但“和為貴”,不謀而合也就在這個時代,歐洲的先哲們提出了,回望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應該是“和諧會産生正義與善”。雖然東西方文明的源頭不同,但是我們都懂得和諧相處、包容互鑒的珍貴,人類進入了21世紀更需要包容地相互發展,大家如此重視中國,也是一種包容的心態。

    因為英國是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當然,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正在推進現代化的國家,你們表示的關注也是對世界能不能包容的發展表示的關注。但是對中國的看法有這樣那樣的説法,這也很正常。

    中國的古詩就説過,“橫看成嶺側成峰”,即便是一座大山,你從不同的角度看,得出的會是不同的印象。我今天力圖給大家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來認識中國。當然,中國之大、領土之多,不是短短時間能説明的,我擇其要。

    中國30多年來,經過改革開放,特別是人民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們解決了6億人的貧困問題,這可以説是世界上公認的事實,讓6億人吃飽飯、穿暖衣,使他們擁有生存權,也使他們變得有尊嚴。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所付出的努力也是在開放中實現的,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幫助,包括在座朋友們的關心,中國是感謝的。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有13億人口,13億人口的目標,堅定的意志是要實現現代化,這將是漫長的道路。

    因為現在我們發展還是不平衡的,雖然中國經濟總量是世界第二,但我們的人均GDP在80多位以後。我們人均GDP只有6800美金,而在中國廣闊的中西部,才剛剛達到5000美金,甚至在中國西部的一些省份,也不過2000美金。按照國際組織的標準,中國現在還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我們必須克服的困難,才能夠實現現代化的目標。

    現代化,就其主要內容説應該是工業化和城鎮化。這裡我想先説城鎮化,為什麼?因為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是滯後的,我們還有6到7億人居住在農村。而且由於中國的特殊情況,造成有2億多中國的農民,他們主要在城裏工作,但是我們的財力有限,公共産品的提供有限,他們還不能和過去生活在城市,已經取得戶籍人口的人相比,沒有同等的享受公共服務的權利。

    而且中國還有1億人在城市的棚戶區裏生活。各位可能不少人去過中國,但是我敢説你們中很少人去過中國的棚戶區。我去過那裏,而且多次去過那裏。我曾經在中國一個重要的工業省份工作,那裏在工業化的進程當中,曾經建造了大量的棚戶區,歷經幾十年。進去你會發現它不具備基本的生存條件,不遮雨、不擋風、不抗凍,甚至人們到了寒冬的時候要穿上棉衣、戴上棉帽,加上幾層棉被才能入睡,這些人加起來就有3個億。

    所以我們叫做現存的3億人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應當逐步解決他們的生存與發展條件。也就是説讓已經在東部城市工作的1億還具有農民身份的人取得正式的城市戶籍,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

    還要讓1億人,當然根據他們的意願回到中西部的家鄉,就近實現城鎮化,因為中國的東部城市容量有限。可能很多人都去過北京、上海,你們會發現這幾千萬人的城市如果繼續膨脹下去,交通擁堵怎麼解決?安全飲用水從哪來?所以我們的中西部也要容納這些已經在城市工作的。

    把這3億人解決了,我們面對的還有3到4億人。如果説前面是第一階段的話,大家可以想象,這麼多人沒有若干年,五年還是八年能夠解決的,那麼到下一個階段就更難。因為任何發達國家,要實現工業化也必須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産率,他的農業勞動人口占的比例都是不超過10%的。讓這些人有序地進入城市,這是一個更加漫長的過程。

    所以我們説中國要到本世紀中葉才能達到中等國家水平,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

    當然,現代化和工業化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一句話的兩個方面,中國30多年來工業化快速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大家都熟悉的“中國製造”,甚至被中國人自己有時候迷惑了。很多中國人出國旅遊説我們要買一件國外的産品回來送給自己的朋友,他精心挑選了,買回來以後給自己的朋友時,翻翻裏面的標簽,“Made in China”,中國貨繞了一圈又回來了。

    但是我們生産的還是中低端的産品,中國的工業化要向中高端水平邁進。這也是我們需要突破能源、資源和環境瓶頸的必然選擇,就是我們要使中國生産的産品更加地節約資源、節約能源,也使中國的産品向更高的質量邁進,也有利於我們一起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會給世界提供巨大的商機。按照現在我們的測算,大概今後五年,我們要累計進口10萬億美元的商品,因為沒有進口也就沒有出口,貿易不平衡那是不可取的。

    而且中國還要深度地和世界緊緊融合,將對外投資5000億美元以上。我昨天和英國的朋友們説了,我到英國了,我在這裡想講的是,希望這些投資優先地選擇中國,雖然是企業的行為,但是政府會予以引導和支持。

    不僅如此,中國還有5億的遊客要走出國門。去年我們出國的遊客已經1億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會有更多的遊客走出國門到英國來。我聽説這座建築是有250年的歷史,不知道對不對遊人開放。但是英國可看的地方很多,你們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在發展過程當中面臨的挑戰是眾多的,我前面講的這兩大挑戰本身就是人類歷史上沒有經過的,因為13億人要實現現代化,走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之路,需要艱辛的探索。

    我們大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以後,發展的速度已經有所放緩,過去是接近兩位數的年均增長率,最近幾年我們的增長率在7.5%左右。於是也有議論,説中國經濟放緩了,會不會繼續?甚至是硬著陸?這裡我誠實地,也是正式地向各位承諾:不會。為什麼?基於我前面講的兩大因素,中國還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之中,中國發展的不平衡,區域、城鄉間的差距本身就是潛力,有著巨大的內需,只要我們把握方向,繼續勤奮地工作,再運用東方的智慧,當然,我們也願意吸取西方的智慧,中國的經濟會長期保持中高速的增長。

    就眼前來説,中國政府對經濟的運行實行區間調控、定向調控,保證它的下限不越過7.5。或者説能夠保證充分就業的增長,使得上限CPI不越過3.5,讓人民生活不受大的影響。

    我們有能力進行定向調控,而且不採取強刺激,採取精準的發力,定向的調控,能夠保持中國經濟,實現今年以7.5為代表的諸多的主要經濟目標,而且會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實現長期中高速增長。

    現在中國經濟已經是9萬億美金了,如果每年增長7.5的話,那就意味著1萬億美金左右,相當一個中等經濟體的總量,這本身是不容易的,做到了也是對中國、對世界提供了發展的基礎和巨大的商機。

    我講了這麼多經濟學的數據,在座的各位可能不一定特別感興趣,因為智庫研究的往往是思想,思想有時候比數據更抽象,也顯得更加有智慧,但是畢竟數據是基礎。我不是在玩“數字遊戲”,我只想説明一點,就是中國將會繼續減貧,平衡地發展、持續健康地發展,會為世界提供巨大的機遇。

    中國要發展,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現代化,需要的必然是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周邊環境,否則我們不可能集中力量來搞建設,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質疑的邏輯。所以中國對外實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謀求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我們希望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的古訓,孔夫子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人把它稱為銀律、中國人可是奉為金律,就是它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民族血脈,成為中國人基本的處世之道,中國人沒有擴張的基因,也不能理解和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

    過去中國30多年的發展,是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我們吃到了甜頭,為什麼要放棄呢?中國正是因為在和平發展的過程當中開放發展,開放帶動了改革,使中國人逐步地走向富裕,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我們已經得到的成果呢?

    中國也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張國家間應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相處,堅持聯合國憲章和國際關係的準則,倡導通過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決分歧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和干涉別國內政。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開放共贏的戰略。願意同世界各國一道致力於創造持久和平的國際環境。

    長期以來,中國也為維護亞洲地區的和平和穩定作出了貢獻。正是由於中國與周邊國家凝聚起合作共贏的共識,共同營造了通過協商談判處理分歧的良好氛圍,東亞才有了今天的繁榮。中國始終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政策,願與所有鄰國和睦相處。但是對挑起事端、損害和平的行為,中國也必須採取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防止局勢的失控,這也是為了維護秩序,維護地區的穩定,促使事態回到對話的談判軌道上來。我們相信只要地區國家能夠真誠對話、理性協商,就能夠保持和平安寧的環境。

    歷史昭示我們,戰爭是人類智慧的失敗,和平是反思災難痛苦的結晶。我昨天去唐寧街十號,看到那裏挂了兩幅貴國首相丘吉爾先生的畫像,他就曾經説過,“歷史蘊藏著一切智慧,不學習歷史註定要重蹈覆轍”。我們應當汲取歷史的教訓,正視歷史、面向未來,來推進國際和平、地區問題的政治解決,來共同應對各種傳統和非傳統的挑戰,以維護世界的繁榮和發展。

    這是十分重要的外部環境,那麼諸位可能也會問我,你描述了目標,那中國的內部條件將怎樣改善?我這裡只想強調一點,那就是改革。中國30多年來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我曾經在中國的一個農村作過負責人,那時候實行的是計劃經濟,我每天起早貪晚,把幾百人今天每個人要幹什麼都安排好了,確實很辛苦。結果一年下來就是吃不飽肚子。後來我們推進了改革,實施了農村承包制,讓農民自己來決定他如何種、怎麼種,沒有幾年的時間,溫飽問題解決了。這説明每個人都有發展的潛力,尤其是千千萬萬的人,有巨大的創造力,市場有著巨大的活力。現在中國經濟出現了放緩,如何保持長期中高速增長?還是要靠改革。讓市場發揮更大的活力,讓社會發揮更多的創造力。

    所以我們首先進行對政府的自我革命,把政府不該管的權力消掉,把應該讓市場來決定的事情交給市場。我這裡只想舉一個數據。中國在去年經濟也遇到了下行的壓力,我們採取了商事制度的改革,簡化了企業登記的辦法,結果新增的企業達到30%以上,今年我們再繼續,新增的企業數還超過這個比例,這就為千千萬萬人的就業創造了機會。

    當然,政府放權並不是説不管,對那些坑蒙拐騙、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産權的行為,違法污染環境的做法,政府要進行事中事後的監管,依法進行處置,來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同時,我們還要推動結構性的改革,要放寬市場準入,更多地讓民營企業、讓外資進入中國。剛才我説我們中國對外投資願意把英國作為選擇的優先方向之一,也歡迎英國的企業把中國作為投資選擇的最佳地。

    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必然會使中國經濟迸發新的活力,千千萬萬人的創造力的發揮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這些空間不僅是對中國人可以帶來福祉,也會為世界創造機遇。中英兩國應該把各自的發展都視為機遇,視為可以通過我們的合作,特別是在一開始的時候,白爾雅先生就説到,“我們要實現雙贏的合作”,使共同增長、包容發展造福兩國人民,也有利於世界。

    我此次訪英和貴國政府的領導人進行了深入坦誠的交談,我們發表了中英聯合聲明,我們共同認為,我們要增加政治互信,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坦誠相待,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我們認為我們的發展是共同的增長,應該不僅追求規模的擴大,而且要使內涵更加豐富,特別在思想的、理念的研究,科學技術的發明發現,教育文化的交流方面,為中英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我們也共同認為,要加強人文交流。英國政府已經表示,要減少中國公民到英國的簽證手續,這必然會減少時間,會有更多的中國人到英國來。當然,我們也會要求中國的公民遵守英國的法律,尊重當地的習慣。

    13億中國人走出國門是逐步的,不會説是一哄而來,目前也沒這個條件,相信英國會為中國的遊客、商人逐步地提供住宿、服務的可能,中國政府也會把握節奏。

    中英兩國有智慧,來使我們的發展更健康、更持續。

    女士們,先生們:

    英國富有科學、理性、寬容的文化特質,中國有包容開放、兼收並蓄的歷史傳統。中英雖然遠隔萬里,但可以説是“遙遠的鄰居”,彼此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學術思想又相互吸引、交相輝映,也可以説是“文明的夥伴”,我們離得不遠。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中國家喻戶曉,湯顯祖的《牡丹亭》也登上了英國的舞臺。英語是英國人的母語,但今天有3億人在學英語,可能是全球學英語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但英國據説是世界上人均喝茶最多的國家之一。

    中英兩國的發展有底蘊、有前景,可以向高水平邁進。英國和中國都是偉大的國家,都有悠久的歷史,創造了各自的輝煌,更有順應時代大潮、求新求變的執著追求。英國詩人雪萊説:“人不能創造時勢,但可以抓住那些已經出現的機遇,機遇就在我們面前。”中國文學家蘇東坡説過:“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可見時機的寶貴。

    我覺得現在對中英兩國來説都有寶貴的機遇,寶貴的時機。中國和英國,東方和西方,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面對發展變化的日新月異的世界,應該抓住機遇,共同應對挑戰,攜手建設一個包容發展的美好世界。

    謝謝大家。 

    (全文根據演講直播整理)

責任編輯: 姜晨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