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重慶市重點加強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質,進一步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積極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在不斷拉大城市框架的同時,逐漸完善城市功能。30年來,該市城市道路里程已從110公里增加到3100.73公里,增加27.2倍;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從零上升到91%,垃圾無害化處理工藝在國內居於領先水平;城市路燈從改革開放前的1.4萬餘盞增加10倍,達到15.2萬餘盞,城市道路路燈裝置率達到98%以上,基本解決了城市道路無路燈的問題;全市城市供水平均普及率已達90%以上。 在市政交通設施方面:30年前,重慶市城市道路共110公里,面積90萬平方米,路面為水泥路;城市跨江大橋僅有一座——牛角沱嘉陵江大橋,車輛、行人過江主要依靠船渡。人行過街設施為零,行人過街全靠橫穿馬路。2008年,該市城市道路里程達到3100.73公里,增加27.2倍,道路面積7580萬平方米,增加83.2倍,其中近一半的城市道路已完成“白改黑”,採用了瀝青罩面;跨江橋梁11座,其他橋梁578座,隧道54座,人行天橋163座,地通道141座,停車樓場2724個,停車位21.5萬個。此外,2002年,主城區路橋收費改革取得重大成功,主城九區共減少收費站點47個,進一步優化了城市交通環境.
在環衛設施方面:上世紀70年代,重慶主城的垃圾場被稱為“棄渣場”,實際就是簡單的垃圾傾倒場。80年代初開始,相繼建設了騏龍村、任家灣等9個垃圾處理場,分散在主城各處,有的還位於城區中心地帶,而且91%的垃圾仍採取露天堆放的方式,僅作簡易填埋處理,無覆蓋土層,全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零。2003年,長生橋垃圾衛生填埋場建成投運,重慶生活垃圾處理終於走上無害化處理的道路,到如今,主城區共有3座大型現代垃圾處理場,日處理垃圾總量可達5000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1%,垃圾無害化處理工藝在國內居於領先水平。
在城市照明設施方面:改革開放前,重慶市的路燈只有1.4萬餘盞,燈桿是水泥砼桿和木電桿,燈具是簡單的搪瓷蓋,光源是白熾燈和汞燈,照明效果很差,很多城市道路特別是背街小巷沒有路燈,市民夜間出行極不方便。改革開放後,該市的城市道路照明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特別是直轄後市政府把解決城市道路無路燈的問題當成民心工程來抓,收到了明顯效果。30年來,主城區新裝路燈13萬多盞,現共有15.2萬餘盞,是30年前的10倍,城市道路路燈裝置率達到98%以上,基本解決了城市道路無路燈的問題。燈桿從木電桿、水泥砼桿更換為熱浸鋅加噴塑的金屬燈桿,主、次幹道的路燈全部改造為性能良好的高、中檔燈具,路燈光源從白熾燈、汞燈發展到高效的高壓鈉燈、金鹵燈、無極燈、LED燈,控制方式也從手動拉閘發展到了計算機“三遙”控制。
在城市供排水設施方面:公共供水企業由改革開放前的325個發展到現在的586個(其中建制鎮水廠549個),增加約80%。供水管網由3899公里增加到16524.34公里,增加了4.2倍。日供水能力由200余萬立方米/日增加到518.7萬立方米/日,增加約2.5倍。用水人口由329.6萬,增加到1100.3萬,增長了3.3倍。供水企業利潤總額從111萬元增加到13250萬元,增長100余倍。全市供水企業平均水質綜合合格率達93.1%,其中主城區和中心城區達98%以上,全市城市供水平均普及率達90%以上,與改革開放30年前相比,各項指標均有較大幅度提升。30年前城市污水直排兩江,沒有污水處理設施,如今全市已建設市(鎮)污水處理廠共78座,處理能力247萬噸/日(其中:已基本建成投運的66座,處理能力216萬噸/日),全市污水處理率平均達68%,其中主城區及庫區已建成污水處理廠的區縣污水集中處理率已達服務區範圍內的70%以上。並建成污水管網5044.68公里,其中主幹管1061.3公里,按區域劃分,主城區1476.66公里,其它區縣356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