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針對貧困農村經濟結構特點,在深入調研基礎上,研究制定了六條貧困地區“以增收促就業”的工作措施。
一、抓住世界金融危機使大量人才、資本流向農村的機遇,大力發展貧困地區農村經濟。世界金融危機在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步加深,對農民非農就業提出了新的挑戰,使大量農民工返鄉。同時,農民工給農村特別是貧困農村帶回了先進理念和知識,而且部分城市資本投向農村,這又是一個難得歷史機遇。對此,一是制定貼息貸款、免費技術培訓等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城市資本到貧困農村投資,幫助貧困農村發展。二是把“一圈”對“兩翼”幫扶納入“一圈”區縣領導班子的目標管理,進行捆綁考核,促進“一圈”對“兩翼”多方位的全面幫扶,確保貧困地區經濟全面發展。三是中央實行了新的扶貧標準、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幫扶,扶貧開發範圍進一步擴大。堅持開髮式扶貧方針,著力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
二、盯住區縣園區建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開展培訓,大力發展貧困地區勞務經濟。按照區縣園區建設的需要,針對貧困人口知識文化的實際情況,堅持把貧困村初中畢業後未升高中、高中畢業後未上大學的“兩後生”作為重點,利用勞務信息員體系,採取人盯人方式,動員“兩後生”全部就讀中職。同時,以貧困村返鄉農民工為重點對象,開展經紀人、農産品加工、手工品製作、鄉村旅遊等技能培訓,大量輸出務工。以拓展海外和市內工業園區勞務市場為重點,開展職業介紹,促進返鄉農民工再就業。並通過村級資金互助、農業擔保等方式幫助其創業興業。
三、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貧困山區産業結構。一是把柑橘、中藥材、生豬、草食牲畜、筍竹、林木和無公害蔬菜等作為貧困山區重點發展的産業,集中資金進行重點扶持。二是從2008年起扶貧資金的50%投入産業發展,並與其他資金有效整合,圍繞山區骨幹産業,推進貧困地區産業結構調整。三是積極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對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7個“國家扶貧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四是實行産業扶貧項目科技單位支撐和首席專家負責制,建立激勵機制,鼓勵科技人員為貧困山區産業結構調整提供多種形式的科技服務。五是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山區骨幹技術員、産業大戶、特色産業帶頭人的培訓力度,打牢産業發展的人力基礎。六是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強對重大自然災害、重大植物病蟲災害以及市場的風險進行提前預測、預報,積極探索對貧困山區大宗農産品開展商業保險的思路和辦法,降低産業發展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
四、以國家拉動內需為契機,建設貧困山區基礎設施和市場體系。一是加快貧困地區片區開發力度,協調整合交通、水利、林業、農業、衛生、教育等部門,切實加快貧困山區的公路、飲水、水利設施和農田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支持貧困山區特色農産品批發市場建設、貧困村主要農産品收購網點建設,大力扶持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經紀人隊伍,形成貧困山區産區與城市銷區緊密結合的農産品市場網絡。三是引導促進物流企業進入貧困山區,降低山區農資價格,實現山區農産品流通增值。
五、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搬家”工程。目前,全市還有47.5萬建卡貧困需要扶貧搬遷,將整合各方資源,逐步提高補助標準,爭取用5年左右時間將所有建卡貧困戶全部搬完。一是把扶貧移民作為生態移民的重點,優先搬遷建卡貧困戶。二是探索以土地安置為主、多業並舉的安置方式,在自願原則下,集中力量實施整村、整社搬遷,減少土地壓力。鼓勵自主搬遷,加速貧困村落自然消亡。三是加強後期扶持。完善遷出地和遷入地聯動的工作機制,注重搬遷戶的後期發展,逐戶落實後期扶持項目,解決搬遷戶的土地權益問題。
六、以落實市委“千村脫貧”戰略為紐帶,推進“示範區”建設。市委三屆四次全委會作出“力爭5年推進10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的戰略部署。2009年是實施這一戰略部署的第一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全面啟動25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計劃。同時,積極做好扶貧立法調研工作,在涪陵、武隆和開縣進行統籌城鄉扶貧開發試點,探索扶持城鎮貧困人口創業、就業的發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