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教育部:嚴肅查處高等學校學術失范學風不正現象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15日   來源:教育部網站

標本兼治 懲防並舉全面推進高校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
——教育部召開高等學校學風建設座談會

    3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開高校學術風氣建設座談會,與會人員圍繞目前高校學風建設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産生原因進行了深入討論,並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學風建設提出了建議和意見。教育部部長周濟強調,必須標本兼治,懲防並舉,切實加強高校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

    周濟在講話中指出,長期以來,高校廣大教學科研工作者獻身科學,潛心研究,嚴謹治學,敬業奉獻,為發展科學、繁榮學術、教書育人做出了重要貢獻,體現了良好的師德規範。但學術失范、學風不正現象仍然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仍有發生,在有些方面還比較嚴重,損害了學術形象,敗壞了學術風氣,阻礙了學術進步,給科學和教育事業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此,必須旗幟鮮明,態度堅決,嚴肅查處,決不能任其滋長蔓延。

    周濟強調,要深刻認識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良好的學術道德和學術風氣是高等學校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是引領社會風尚、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必然要求。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健全制度,狠抓落實,全面推進高校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

    周濟要求,要著力構建教育、制度、監督相結合的懲治和預防工作體系。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凈化學術風氣,遏制學術不端行為,必須標本兼治,懲防並舉,多管齊下,綜合治理,自律與他律相統一,內部治理與社會監督相結合。一是加強教育引導,提高道德自律水平,發揮道德力量,使之不願違背學術道德;二是加強制度約束,規範學術管理,發揮制度力量,使之不能違背學術道德;三是加強社會監督,形成良好社會氛圍,發揮社會力量,使之不敢違背學術道德。

    周濟強調,要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切實加強高校學風建設。培育優良的學風,倡導嚴謹規範的學術行為,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學者自律是基礎,制度建設是保證,領導重視是關鍵。高等學校是推進學風建設的主體。要切實加強領導、廣泛動員、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導向,在提高認識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實上下功夫,在學風建設規範化制度化上下功夫,做到認識到位、組織到位、措施到位,在全面推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方面取得實效。

    座談會上,教育部科技委主任倪維鬥院士,教育部社科委主任吳樹青教授,浙江大學校長楊衛院士,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院士,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院士先後發言。大家認為,當前高校學風總體上是好的,但個別教師的學術造假行為影響惡劣,必須嚴肅處理,絕不能容忍這種情況。大家一致認為,加強學風建設,要標本兼治,要建立以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從源頭上扭轉急功近利、甚至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要加強學術道德宣傳與教育,加強學者自律。要及時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讓造假者付出代價,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據了解,教育部近期還將下發加強高校學風建設的文件並組織開展學風建設的專題調研,檢查有關工作部署落實情況,切實推進學風建設的深入開展。

    教育部副部長陳希主持會議,副部長李衛紅、中央紀委駐教育部紀檢組長王立英出席會議,專家學者代表和部分高校領導共二十余人參加了座談會。 

在高等學校學風建設座談會上的發言

浙江大學 楊衛

    我校發生的賀海波論文剽竊事件及中藥藥理研究室學風監管失范(以下簡稱賀海波論文事件),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下面結合我校對這一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談談對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認識。

    首先,向大家彙報一下“賀海波論文事件”的基本情況。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學藥學院收到反映藥學院副教授賀海波學術不端的郵件。收到該郵件後,在院、校兩個層面相繼組成了調查組,當天即著手調查此事。2008年10月23日,在學校著手調查賀海波學術不端行為一週後,“新語絲”網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為。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春節後,事件引起了眾多媒體和社會各方面廣泛關注,成為社會輿論的一個熱點。

    賀海波2006年6月博士畢業後進浙江大學藥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合作導師為李連達院士。李連達是我校聘任的藥學院院長。

    在整個“賀海波論文事件”處理過程中,學校共核查了賀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關人員涉嫌學術道德問題的論文20篇,其中賀海波涉及論文9篇。除作為合作作者的1篇論文外,賀海波作為第一作者的8篇論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竊、抄襲原博士導師實驗數據,以及一稿兩投、部分圖表數據張冠李戴、重復發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標注基金資助、捏造知名專家幫助修改英語等嚴重學術不端行為。有鑒其問題確鑿,本人供認不諱,學校當即作出了處分:去年11月決定撤銷其副教授職務和任職資格,解除聘用合同。11月30日,我在中南大學召開的有關學術道德的宣講會上,向在座500名師生講述了賀海波論文事件。由於賀的行為在國內外範圍內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學校決定將其開除出教師隊伍,我們的態度是明確和堅定的。

    賀海波8篇有學術造假內容的論文的通訊作者均署為我校中藥藥理研究室主任吳XX副教授。根據至今近4個月的調查,沒有證據指向吳直接參與了上述論文的寫作和最初投稿;但他在賀海波的部分問題論文錄用或刊出後,作為通訊作者將其用於申報項目,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本人也存在重復發表學術論文等問題;此外,中藥藥理研究室的學風監管失范,作為研究室主任嚴重管理失職。最近,我們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作出決定:撤銷吳擔任的中藥研究所所長助理及中藥藥理研究室主任職務,給予行政記大過處分,並解除其聘用合同。

    根據所有相關人員的陳述、筆跡鑒定和目前掌握的其它材料來看,涉及賀海波8篇有學術造假內容的論文中李連達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賀海波擅署的,沒有證據説明李連達參與了論文造假、剽竊和抄襲等。李連達院士作為院長、學術帶頭人和合作導師,對賀海波事件負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監管督察不嚴的責任。現院長任期屆滿,學校將不再續聘。

    “賀海波論文事件”發生後,學校多次明確表示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學術不端行為,要在查清事實基礎上依法依紀嚴肅處理,查清一個人,處理一個人。至目前為止,學校為此事件召開多次會議,聽取彙報,研究處理結論和下一步工作計劃,同時在相當廣泛的範圍內進行了通報和教育。

    “賀海波論文事件”給浙江大學聲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也予以我們深刻的警示: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一刻也不能放鬆學術道德建設。“賀海波論文事件”揭示了我校在學術道德建設與學風管理方面的諸多不足。我校已經向所有研究生導師發出了“五不準”通告:即不準代通訊作者投稿,不準擅入通訊作者的期刊帳戶和電郵,不準設立公共投稿帳戶,不準代簽版權轉讓頁,不準洩露投稿聯絡信息。我校一定要舉一反三,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大學術道德建設力度,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文化氛圍。下一步將構造學風監控的預防體系、防範體系和懲治體系,著重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學習中央和教育部領導關於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全校師生員工中開展“學術道德建設專題教育活動”。從3月16日開始,學校將開展系列專題活動。

    (二)認真查找梳理學校學術管理中的薄弱環節,進一步完善學術道德行為管理規章制度。修改完善《浙江大學學術道德行為規範及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

    (三)進一步加強新教師和博士後人員的學術道德建設。推動博士後人員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加強對新教師和博士後人員崗前培訓。實施博士後人員與合作導師簽署學術誠信公約的制度。

    (四)加強研究生、本科生的學術道德建設。通過入學教育、專題培訓、論文指導等多種環節,加強對學生的學術道德教育,開展學術規範的訓練,努力使廣大同學形成遵守學術道德規範的強烈意識和良好習慣。

    (五)加強學術文化建設。宣傳歷代浙大學人嚴謹治學、誠實做人的品格風範,“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求是精神。宣傳當代浙大師生中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先進典型,大力弘揚以遵守學術道德為榮、以違反學術道德為恥的良好學術氛圍。

在高等學校學風建設座談會上的發言

教育部社科委 吳樹青

    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高校學風建設座談會,各方面專家學者和教育部各位領導同志出席會議,充分説明了大家對學風建設的高度重視,也説明了當前加強學風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下面,我就加強和改進學術風氣建設談幾點想法和體會。

    一、加強學術風氣建設的重要性

    學術風氣不僅關係到學術自身的傳承與創新,而且關係到整個社會的風氣、整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學者的學術研究不僅為社會生産思想和理論,而且為社會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學風不僅損害學者和學術的形象,而且會影響公眾對價值理想和價值導向的認同,從而影響到整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和整個國家的社會風氣。

    學術研究,是對人類智力的挑戰,它既需要學者獻身科學的志向追求,更需要學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良的學風,會使學者的思想失去其力度和深度,無力回答理論和現實重大問題。

    二、加強學術風氣建設的幾條建議

    最近一段時期發生在個別高校教師身上的學術造假行為,嚴重損害了學者和學術的形象,影響十分惡劣。學風建設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討論熱烈。在這裡,我就加強學術風氣建設,促進高校學風的根本轉變,談幾條建議:

    一是要標本兼治。治本之策是要建立以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評價是指揮棒,是風向標。科學有效的評價,有利於提升科研質量,優化科研資源配置,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反之,則會助長急功近利、助長學術不正之風,助長學術不端行為。現在存在的低水平重復,以及一些學術不端行為、學術不正之風,都與我們的評價有密切關係。重數量、輕質量,重短期效益、輕長期積累,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急功近利和學術不端行為。現在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我們的評價體系問題。優秀成果不是逼出來的,當然有的應用性研究、對策性研究,需要很快完成,有時效性,但是對於大部分科學研究來説,是要靠日積月累,靠厚積薄發。所以我們要建立一種科學、有效、有正確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形成一種有利創新的制度和機制。

    二是要加強教育和宣傳。學風是一種社會風氣,風氣的形成,教育至關重要,宣傳至關重要。要通過大力的宣傳教育形成一種良好的學術風氣,引導大家自覺自願遵守。應當大力宣傳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的先進典型,充分展現他們追求真知、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和嚴謹求實、甘於寂寞的治學精神,進一步培育和弘揚優良學風。我們希望將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的教育和學習列為高校的教學內容,提高廣大師生遵守學術規範、學術道德的自覺性。

    三是要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學術 “打假”不能“假打”,要“真打”,絕不姑息,絕不手軟,讓造假者付出代價,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三、社科委應在學風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社科委自成立以來,在教育部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各位委員不辭辛勞,認真負責,在加強學風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社科委第一次工作會議審議了《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範》。這個《學術規範》公佈後,産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被學術界譽為“學術憲法”。第二屆社科委工作會議提出了成立學風建設委員會的建議, 2006年5月23日,社科委學風建設委員會正式成立。學風委成立以來,主要抓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績:

    一是起草有關學風建設的文件。組織起草了《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不端行為處理意見》、《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指南》、《學術博客自律倡議書》。這些文件會對加強學風建設發揮積極作用,建議儘快下發。二是開展學風建設調查研究,分別對部屬高校學風建設情況、對西方發達國家學術道德規範情況進行了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在《學風委工作簡報》發表。三是開展個案調查研究,對收到的舉報材料中的典型事例,提出調研報告。四是組織了學風建設典型人物的評選活動,徵集了高校學風建設典型人物的優秀事跡,彙編成冊,加強正面宣傳。

    今後,社科委將在教育部的統一領導下,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為加強學術風氣建設,促進高校學風轉變做出應有的貢獻。

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院士在高等學校學風建設座談會上的發言

    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是科學研究工作者應遵循的基本倫理和規範,是保證學術正常交流、提高學術水平,實現學術積累和創新的根本保障。近年來,學術活動中道德失準、行為失范的問題時有發生。一些學者違背學術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製濫造;或媚於世俗,熱衷炒作;更有甚者,喪失學術道德,以抄襲剽竊為手段換取一時之名利。這些行為和現象雖屬個別,但若不加以制約,將嚴重污染學術環境,影響學術聲譽,阻礙學術進步,進而影響整個學術群體的創新和發展。

    北京大學具有優良的傳統,恪守學術道德,遵守學術規範是對每個北大人的基本要求。我們的教師也對自己要求很嚴,但是我們不能説在這個方面就沒有問題,即使是今天沒有也不敢保證將來永遠沒有。為了維護學術尊嚴,促進學術創新,北京大學秉承學術民主、教授治校和追求卓越的理念,以營造自由健康的學術氛圍、提升廣大師生的學術道德水準、凈化學術空氣、鼓勵學術創新為目標,大力推進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建設,積極營造自由健康的學術氛圍。我校在學術道德規範建設方面堅持如下幾點原則:

    一、建設學術自由與學術規範和諧統一的學術氛圍

    學術自由的基本精神在於學術研究的自由意志、獨立精神和批判意識;而學術規範的宗旨即在於對學術自由的維護與尊重。在學風與學術規範建設上,我們強調既要積極推崇並維護學者的學術自由,也要倡導學者在自由表達學術觀點的同時遵循共同的學術規範。

    二、建設制度規範與自我約束有機結合的控制機制

    一方面,倡導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學校的規章制度,加強對學術失范的監控和懲處;另一方面,積極提倡學者自覺地尊重、維護和實踐科研活動的職業道德,將學術規範自覺地內化為自身科學活動的行為準則及價值取向。

    三、建設事先預防和事後處理互為補充的教育手段

    對於學術失范事件,根據嚴重程度給予不同形式的懲處。同時,著重致力於學術失范的預防機制建設,避免潛在的學術失范現象的發生。

    四、建設表現形式與實質內容並重的成果評價體系

    一方面倡導學者要從細節做起,注重基礎性的形式規範,對於研究過程中包括引文註釋、觀點引證等技術、形式層面的具體規則精益求精;同時更要從追求原創性和實質性進展、把握正確的理論導向、運用科學的學術批評等內容層面形成研究成果的規範性評價。

    據此,我校在學術道德規範建設方面採取了一些措施:

    一、加強領導,全面部署

    加強學術規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主要領導親自負責學術規範建設工作,將學術規範建設納入學校的整體工作之中,形成全校師生全面動員、共同參與,各單位齊抓共管、分工負責的工作格局。

    二、落實機構,事有專管

    2007年,我校在學術委員會下專門成立學術道德委員會,由校長任主任委員,由各學科領域德高望重的資深教授、學者任委員,負責制定、解釋和評估學校學術道德方面的政策、規定和存在的問題,接受對學術道德問題的舉報,對有關學術道德問題進行獨立調查和審議。獨立於行政體系之外的學術道德委員會的成立,對於學術道德規範的宣傳引導及相關問題的處理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修訂規章,完善制度

    近年來,我校先後制定、發佈了《北京大學學術道德規範建設方案》、《北京大學學術道德委員會工作辦法》,修訂了《北京大學教師學術道德規範》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進一步規範了學術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修訂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學術規範的相關規定,建立學位論文失范追究導師責任制度。通過一系列建章立制工作,為加強學術規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宣傳教育,防微杜漸

    在上述規章制度制定的過程中,組織全體教學、科研和管理人員廣泛參與了草案的修訂,這個過程,一方面廣泛聽取相關群體的意見和建議,使得相關制度更加完善、科學,另一方面也是一個宣傳與教育的過程。

    在新教職員工入職培訓中、在對學生進行的講座、座談中,相關職能部門組織了大量學術規範教育課程,防範于未然,力求將學術道德規範意識、學術道德規範常識通過每一次機會滲透到每位師生員工的潛意識中。

    另外,學校還計劃分學科加大力度建設學術道德與學術規範類課程,同時編發不同學科的學術規範細則和典型案例,充分利用學校各種資源,以多種渠道和途徑加強宣傳和教育工作力度,營造學者自律的良好學術道德氛圍。

    學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學術創新取決於學者對學術道德規範的尊崇和執著。針對當前學界存在的一些急功近利、破壞學術道德風氣、違背學術道德規範的行為,我們若不加以重視,恐怕將嚴重危機整個學界的風氣,進而影響中國學術的創新與發展。為此,北京大學希望能在教育部等上級部門的領導下,與兄弟院校的廣大師生和科研工作者一起,求真務實,去偽存真,為中國學術的繁榮與進步作出自己的努力。

大學和學者都應堅守學術精神和學術傳統

復旦大學 楊玉良

    自從古老的歐洲大學建立以來,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開始從貴族的“門客”的身份中解放出來,並逐漸轉變成為“職業化”的研究人員。當歷史進程跨入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之時,學術研究成為國家行為,體現了更強的國家意志。進入20世紀60年代前後,學術研究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工業界和商業界的介入使得學術研究的社會與經濟價值得到了空前的發掘。這種深刻的變化反映了學術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發展之必需。然而,謀取學術研究的經濟社會利益也就隨之成為學術機構和研究人員追求的目標之一,從而伴生出形形色色的學術失范行為。

    雖説“學術失范”行為不足為奇,但學術研究的職業化的一個嚴重的負面效應就是對“學術精神”和“學術傳統”的解構。時至今日,“學術”不僅可以換取榮譽和金錢,謀取官位,還可為學術機構帶來榮譽和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學術成績就和學術機構、學者個人的利益形成了複雜、緊密的聯絡,從構成了對形形色色的“學術失范”行為溫床。尤其是其中個人與學術機構在利益上的捆綁過於緊密時,學術機構也將揭露遮蔽“學術失范”的醜聞,因為問題的關聯方都意識到此類新聞的媒體效應具有很大的殺傷力。這種“殺傷力”來自公眾對“學術研究”、學術機構和學者的“神聖性”和“純潔性”的高度期盼。遙想源於17世紀中葉關於牛頓和萊布尼茨關於微積分的發現權(以及是否存在剽竊)的爭端,英國皇家學會乃至皇室也被捲入這場紛爭之中,至今仍未完全平息。進入現代,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學術失范”案的爭端也常常演變成國家之爭,成為外交事件,政府首腦們也不得不為之親自出動。

    反觀當今國內的“學術失范”之風屢禁不止的現象,似乎還另有原因。首先當然是學者對自己的“公共知識分子”身份的自我認知不足,忘卻了“公共知識分子”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堅守的是民族文化和人類文明中的普適性價值理想。除此之外,媒體本身對“學術研究”的報道也為其罩上了許多不切實際的“光環”,使“學術研究”帶上了人為的“神秘感”,而缺少應有學術精神和嚴謹性。媒體的這種“廣告式”的學術報道,往往連研究領域稍有不同的專家都難以理解,並常常對公眾産生誤導,但它卻為學術機構和個人贏得一些實際的利益。這種做法的一個“隱動力”源自多年來風行的,嚴重背離學術精神的學術評價、評估和評審體系,其危害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更具娛樂色彩的是,一些大學自己的“高等教育研究所”也熱衷於向媒體發佈“大學排行榜”之類的新聞,甚至還煞有介事地“定量”計算出我們的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距離。更大的問題在於,這種頗具娛樂性的鬧劇常常是我們大學自編、自導、自演並得到大學當局和教師的主動、半主動的配合的。當這種鬧劇在相應的制度保證下被導演出來,它就有一整套繁瑣的評價指標、嚴密的操作程序、定量的計算方法、……。這種頗像文革時期農村中的“大寨式評分”的考核與評估辦法,或許對於“治懶”有一定的作用,但這種貌似精確的手段遏制了學術研究的靈魂,製造了大量“學術泡沫”,乃至大量的“惡學術”。在這種不符合科學精神的評估及評價體系下,大學頗有可能淪為“大學排行榜”裏的大學,“一流大學”成為“指標化”和“數字裏”的“一流大學”。雖然,這樣那樣的“排行榜”的發佈有時頗具熱鬧的“新聞效應”,但我們必須牢記,大學要“仰望星空”,要思考未來,更需要冷靜與寧靜。因此,在此類問題上,我們大學及其中的學者不應追逐此種“媒體效應”。

    令人擔憂的是,與這種“大學排行榜”産生相對應的評價、評估方法正在成為一種制度,並演變為一種“學術科舉制度”。這種“制度”還將“學術成就”與各種實在利益“定量地”、過渡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其不僅使得“學術道德”和“學術精神”的消解,創造力的貧乏,而且還催生了諸多沒有真正學問的“學霸”和“官僚化的學者”。因此,廢除那些不符合科學精神和學術傳統的學術評估和評價制度,或許可以對凈化“學術空氣”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們復旦大學正在著力開展這項工作。

    與之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諸多大學為了抬高自身的學術聲譽,也為在一些評估的“數字”裏有更好的表現,聘用了一些“學術大腕”來為之撐撐“門面”。有時這種“門面”還確實能為聘用單位謀得一些實際利益,但此舉卻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國家資源的配置。一些受聘者也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不顧自己的時間與精力而多處兼職。這種“不良兼職”現象的發生或多或少也是受到了評價、評估和評審體系的影響,到頭來往往給受聘者和聘用單位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毒化了“學術空氣”。因此,杜絕那些有名無實、徒有其表的“雙聘”和“兼聘”,或許對遏制“學術失范”現象的發生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總之,作為學術機構和其中的學者,對學術、學術精神和學術傳統的堅守是頭等重要的。只有在“堅守”的基礎上改革不良的學術制度,消除在學術、個人和學術機構在世俗利益鏈條上的附加的“增強鏈”,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各類“學術失范”行為的發生。因此,所有的學術機構、學術管理機構、學者,包括媒體,都應為此努力。

在高等學校學風建設座談會上的發言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 倪維鬥

    近年來科技界不良學術行為時有發生,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在兩會閉幕之際,教育部組織召開這次座談會,專題討論加強學風建設,規範學術行為,我認為十分及時,非常必要。

    基本的學術道德是科研工作者為學、為人的底線,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不良的學術風氣會腐蝕學術環境,損害高校的聲譽,甚至影響到我國的科技實力。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中國科協成立50週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時指出,要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規範學術行為,提倡學術爭鳴,營造自由平等、求真務實的學術氛圍,建設和諧學術環境。

    教育部黨組十分重視加強學風建設,一直強調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是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在要求,要求從嚴治教,切實抓好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要堅決克服和摒棄學術浮躁,通過科學系統的制度設計,積極探索完善學術自律與學術監督相結合、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努力營造民主、寬鬆、開放、和諧的良好學術環境。

    教育部科技委作為教育部指導高校科技工作的高級諮詢機構,向來十分重視學風建設,在2001年度科技委全會上就曾發出“關於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倡議書”,在學術界産生了廣泛的影響。下面我就不良學術風氣産生的根源和改進學風建設兩方面談幾點個人的看法,請大家共同探討。

    一、不良學術風氣、學術行為産生的根源

    目前學術界不良學術行為時有出現,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我個人認為科技評價體制的導向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主要原因。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我們在各方面體制、機制還不是很完善的時候迎來了市場經濟大潮,社會上急功近利、浮躁之風盛行。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科研隊伍難免受其影響,許多科研人員雖然也想靜下心做一些具有長遠意義的研究,但由於受到許多與切身利益相關的硬性考核指標的要求,如為了評教授、當博導而急著發論文、出成果,使得能靜下心來扎紮實實做研究的人越來越少,急功近利搞實惠的人越來越多。其實就科學的本質和規律而言,在大多數學科想取得一點成績沒有一二十年的時間是不行的,正是所謂的“十年磨一劍”,搞科研的人就是要能坐得住冷板凳才行。

    二、加強學風建設,規範學術行為的幾點建議

    雖然近年來各種破壞學術風氣、學術行為不良的事件時有發生,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所謂的學術不端行為不是今天才出現的,也絕不是我國所特有的;更應該看到的是,那些破壞學術風氣的人只是我國廣大科研人員中很少的一部分,我們的科研隊伍總體上還是好的。但我們也絕不能對這些發生在社會轉型時期的少數不良學術行為置之不理,也不能只看到那些少數學術行為不良的人而忽視了行為所産生的社會根源。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對科研人員的學術道德教育,嚴肅處理不良學術行為;另一方面更要著力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從根源上治理學術風氣不良行為。

    一是加強監督,嚴於自律。在社會大環境還不太理想,各方面政策保障還沒有充分落實的情況下,抵制、摒棄不良學術風氣,杜絕不良學術行為的主體還是科研人員本人,因此各級科研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科研人員的學術道德教育,強化學術監督管理機制,發揮好服務與監督職能;此外,每個科研工作者都必須嚴於律己,遵守學術道德,規範學術行為,堅持學術操守;同時,科研人員也有責任、有義務發揮監督作用,同那些不良的學術行為做鬥爭,維護學術尊嚴。

    二是樹立標桿,嚴肅處理。我國的科研人員是有著優良傳統的,一代代大師身體力行,他們治學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為後輩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同時要制定嚴厲的懲治制度,對於那些違反學術道德、損害學術尊嚴的事件和當事人,一經認定,應該毫不姑息視情節給予嚴肅處理,觸犯法律的,應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有關法律責任。

    三是深化改革,科學評價。追根溯源,想要從根源上凈化學術風氣,杜絕不良學術行為的發生,僅僅靠制定一些監督和處理措施,嚴肅處理幾個典型事件是遠遠不夠的。要從根本上改變當今社會上盛行的浮躁之風,消除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建立切實可行的、公正合理的科技考核評價制度。在社會上大力弘揚公正、公平、誠信之風,使得所有公民勞動與所得分配合理,切實做到效率與公平兼顧。全體公民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級領導都依法辦事、受法律監督,真正實現有序的社會體制,那麼不良的學術風氣和學術行為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顯而易見,要達到這一目標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所幸的是,全社會,包括各級政府、各個高校、研究機構都清楚地認識到了不良學術風氣的危害,而且制定了許多行之有效的預防和懲治辦法。相信,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和改革的不斷推進,不良的學術風氣和不良學術行為終將得到遏制。科學的明天終將更加美好!

 
 
 相關鏈結
· 教育部:學術道德教育將進高校課堂 嚴懲不端行為
· 教育部等四方共建三峽庫區職教和技能培訓試驗區
· 教育部:調整高職院校專業方向適應就業市場要求
· 廣西教育部共建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
· 教育部關於做好2009年度直屬高校産業工作的意見
· 教育部要求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促進畢業生就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