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新中國60週年:多種方式的綜合運輸網絡基本形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3日   來源:統計局網站

系列報告之十四:多種方式的綜合運輸網絡基本形成

    新中國成立以來,交通運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經過60年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交通運輸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實現了跨越式大發展。目前,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交通運輸能力進一步增強,運輸生産持續快速增長,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交通運輸技術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交通運輸業為整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交通運輸業取得跨越式發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舊中國交通運輸業非常落後,而且發展十分緩慢,裝備破舊,民間運輸工具主要以畜力車和木帆船等為主,廣大內地普遍處於十分封閉的狀態。當時,全國僅有8.07萬公里的公路,其中鋪有路面的僅佔40%;鐵路營業里程僅2.18萬公里,全部是蒸汽機車;內河航道7.36萬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的航道僅2.42萬公里;民航線路1.13萬公里,僅有12架小型飛機、12條短程航線和30多個只能起降小型飛機的簡易機場。全國主要運輸方式客運總量僅為13695萬人,貨運總量僅為16097萬噸,約有一半的貨運量是由人力和畜力車及木帆船完成的。建國初期,我國的交通運輸網絡佈局極不合理,鐵路、公路集中于東部沿海和東北地區,而佔全國國土面積56%的西南、西北地區,鐵路和公路里程僅佔全國的5.5%和24.3%。

    從1953年起,我國開始有計劃地進行交通運輸建設。廣大人民群眾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以飽滿的政治熱情投入到交通運輸業的基本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隨後受三年“大躍進”、十年動亂的影響,我國交通運輸業生産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發展速度受到嚴重制約,運輸生産全面下降,鐵路主要幹線幾度瀕臨癱瘓,經濟效益大幅下降。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雖有發展,但由於歷史基礎太差,欠帳過多,我國交通運輸業基礎仍很薄弱,總量不足,鐵路、公路里程短、質量差、裝備落後,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到1978年,全國運輸線路總里程只有123.5萬公里,其中,鐵路5.2萬公里,公路89.0萬公里,內河航道13.6萬公里,民用航空航線14.9萬公里,管道運輸0.8萬公里;全國鐵路復線里程只有7630公里,電氣化里程只有1030公里;鐵路機車擁有10179台,其中蒸汽機車8039台,佔機車比重近80%;公路中高級和次高級公路佔的比重很小,僅為16.0%,路面鋪裝率只有73.1%,絕大部分為砂石路面,等外公路佔40%以上,沒有高速公路;汽車缺重少輕,性能差,油耗高;內河航道大都處於自然狀態,沿海港口深水泊位僅133個,港口機械設備落後,運輸船舶少;民用機場只有78個,機場設施落後,飛機陳舊。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上來,工農業生産蓬勃發展,商品流通迅速增加,內外貿運輸量大幅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的不適應性日益突出,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嚴重制約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當時貨物運輸,由於運力不足使得生産出來的産品運不出去,許多産品只能以運限産,嚴重影響了工業生産和經濟發展,全國近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處於閒置狀態。農村改革後,農業生産迅速發展,農産品需要運進城裏,同時又要運回工業用品和日用消費品,迫切需要增加運力;在貨運緊張的同時,旅客運輸也處於全面緊張狀態,買火車票極度困難,鐵路客車超載嚴重,幹線公路和城市旅客運輸都處於緊張狀態,民用機場少,飛機運力不足,買票難、乘機難的矛盾十分突出。“行路難”成為當時突出的社會問題。面對這種情況,黨中央、國務院對交通運輸的發展問題非常重視。黨的十二大把能源和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交通運輸重要作用的認識不斷提高,解決交通運輸問題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任務之一,“要想富,先修路”已成為共識,全社會發展交通運輸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交通運輸業基礎設施的建設。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我國交通運輸業進入了嶄新的快速發展階段,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規模總量快速增長,交通運輸網絡覆蓋面持續擴大,通達度進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綜合運輸能力明顯增強,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

    二、綜合運輸網絡基本形成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尤其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家將加快交通運輸發展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了交通基礎設施規模總量的快速增長。交通運輸設施網絡里程從1949年的18.74萬公里發展到1978年的123.51萬公里,2008年已經達到473.18萬公里(不含村道),分別是1978年的3.8倍,1949年的25.2倍,其中,2008年公路里程為200.92萬公里(不含村道),是1949年的24.9倍;鐵路里程7.97萬公里,是1949年的3.7倍;管道輸油氣里程從1958年的0.02萬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5.83萬公里,增加了291.7倍;2008年規模以上港口生産用碼頭泊位12773個,比1978年增加12018個,其中沿海萬噸級以上泊位1076個,增加943個;民航航線里程從1949年的1.13萬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246.18萬公里,民用機場2008年達到152個,比1950年增加116個。

    交通運輸基本建設的快速發展在全國初步形成了一個綜合運輸網絡。由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公路組成的“五縱七橫”公路運輸大通道主骨架已基本形成,其中“五縱”指同江到三亞、北京到福州、北京到珠海、二連浩特到河口和重慶到湛江五條公路,“七橫”分別為綏芬河到滿洲裏、丹東到拉薩、青島到銀川、連雲港到霍爾果斯、上海到成都、上海到瑞麗以及衡陽到昆明七條公路。這十二條國道主幹線總里程約3.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500公里,一級公路1145公里,二級公路8983公里),貫穿我國各直轄市及絕大部分省(區)的省會城市,將人口在100萬以上的所有特大城市和90%的人口在50萬以上的大城市連接在一起,貫通和連接的城市總數超過200個,覆蓋的人口約6億,佔全國總人口的50%左右。在“十五”期間實施了以提高國土交通通達度、改善農村道路質量為主要目標的大規模農村公路建設,農村公路通達度明顯提高,覆蓋面不斷擴大,到2008年底,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72.10萬公里,實現了99.2%的鄉鎮、92.9%的建制村通公路,從根本上改善了我國農村的交通條件。2008年全國公路密度達38.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1988年以來,國家積極推進高速公路網的建設,高速公路發展尤為迅猛。1988年147公里的滬嘉公路建成通車,我國高速公路實現了零的突破,之後高速公路建設連創新高,到1999年突破1萬公里,到2002年突破2萬公里,到2008年底,全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到6.03萬公里,實現了全國省際及大部分中心城市之間的高速公里連接。我國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的發展歷程,目前我國公路總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從新中國成立到“九五”之前,我國鐵路先後建成了成渝、天蘭、寶成、蘭新、鷹廈、貴昆、成昆、湘黔、襄渝、太焦、京原、陽安、通坨、豐沙大線、石太線、京秦線、新荷線、枝柳線、邯長線、皖贛線、南疆線、青藏線、阜淮線、梅七線、京九線和南昆線等鐵路主幹線,鐵路網骨架已鋪至全國的東西南北,各省、自治區的省會及直轄市都有鐵路與首都北京相連接,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全國鐵路網。“十五”期間,重點建設了在我國交通運輸中起骨幹作用的高標準、高質量、大能力的“八縱八橫”鐵路主通道,“八縱”為京哈通道、東部沿海通道、京滬通道、京九通道、京廣通道、大湛通道、包柳通道、蘭昆通道;“八橫”為京蘭通道、煤運北通道、煤運南通道、太原至青島通道、第二亞歐大陸橋通道、寧西通道、沿江通道、滬昆(成)通道、西南出海通道。“十一五”期間以客運專線、區際幹線、煤運通道、西部鐵路為重點的大規模鐵路建設全面展開。北京至深圳、哈爾濱至大連、寧波至深圳、鄭州至西安、石家莊至太原等客運專線、北京至上海高速鐵路開工建設,現已新建客運專線5000公里。目前正在加快發展城際軌道交通,重點建設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際軌道交通,現已建成城際軌道交通1000公里。為了進一步擴大鐵路路網規模,提高既有線能力,開工建設了北煤外運第三通道、蘭州(西寧)至重慶(成都)鐵路、太原至中衛(銀川)鐵路和青藏鐵路延伸線等。2008年鐵路營業里程達到7.97萬公里,居亞洲第一位。其中復線2.89萬公里,電氣化鐵路2.76萬公里。目前,鐵路已經形成了“四縱兩橫”的提速網絡,時速160公里及以上的線路延展里程達到16000公里,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和主要城市。

    建國60年來,我國民航事業走過了一條從小到大、逐步成長為世界民航大國的光輝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僅有12架小型飛機,12條短程航線。經過60年的建設和發展,運輸網絡不斷擴大,運輸能力顯著增強。截止到2008年,我國民航定期航線航班達到1532條,其中國內航線(包括港澳航線)1235條。改革開放以來,民航大幅度增加了省會、自治區首府和直轄市之間的航線,並根據市場的熱點變化,不斷開闢通往旅遊城市的航線;為了更好地服務經濟建設,民航還加速擴展沿海開放城市間的航線網絡,改善老少邊窮地區的航空運輸,在新疆、雲南等省區形成了支線運輸網絡。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以大城市為中心樞紐、連接全國各地四通八達、幹線與支線相結合的航空運輸網絡。2008年國際航線已達297條,通航46個國家的104個城市,目前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為起點聯結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航空運輸網絡。內地38個城市通航香港,10個城市通航澳門,這些運輸航線方便了大陸與港澳地區的往來。為滿足航空運輸市場對運力的需求,民航利用國外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等方式,特別是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民航加強了機場、航管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改建、擴建、遷建和新建了北京、上海、廣州等80多個大中型機場,建設了一批支線機場,機場設施越來越接近航空發達國家的水平。2008年,全國共有通航機場152個,航空運輸通達能力顯著增強。

    建國初期我國沿海港口泊位數僅有161個,港口泊位不足,設施落後,貨物的裝卸主要依靠人挑肩扛。經過60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港口建設突飛猛進,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就。到2008年底,全國規模以上港口生産用碼頭泊位數達到12773個。其中,萬噸級深水泊位數1335個,是1978年的10.0倍,平均每年增長8.0%。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加快港口建設的同時,開始注重現代深水化、大型化、專業化碼頭的建設。一批大型原油、鐵礦石、煤炭、集裝箱等專業化碼頭和深水航道工程相繼建成,港口專業化泊位比重超過50%。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包括主要港口、地區性重要港口和其他一般港口三個層次的港口體系,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東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區域形成了規模龐大並相對集中的港口群。在長江、西江幹線、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建成了一批集裝箱、大宗散貨和汽車滾裝等專業化泊位。目前我國已建成了佈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港口體系。

    我國管道運輸始於1958年,當時管道運輸里程僅有0.02萬公里,隨著我國煉油業的發展,輸油(氣)管道從小到大不斷發展,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到2008年末,全國輸油(氣)管道里程達5.83萬公里,其中,輸油管道3.07萬公里,輸氣管道2.76萬公里。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東北、華北、中原、華東和西北廣大地區四通八達、輸配有序的石油、天然氣管網運輸體系。全國100%天然氣、90%以上的石油通過長輸管道源源不斷地輸向煉油廠、化工廠及海運碼頭。“八五”以來,我國的長輸管道建設有了新突破,油氣長輸管道以每年約400余公里的建設速度遞增,東北、華北、華東管網進一步完善。長輸管道建設不僅在陸地上有所發展,而且也向海洋、沙漠中延伸。西氣東輸工程于2002年7月4日開工建設,西起新疆輪南,經過戈壁沙漠、黃土高原、太行山脈,穿越黃河、淮河、長江,途經九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後到達上海,全長約4000公里,2004年12月30日全線供氣。該工程是目前我國管徑最大、管壁最厚、壓力等級最高、技術難度最大的管道工程,創造了世界管道建設史上的高速度。它的建成和運營,開通了橫貫東西的一條能源大動脈,標誌著我國天然氣管道建設整體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對於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鐵路、公路、航空、港口和管道運輸各種運輸方式的快速發展,形成了龐大的交通基礎建設總量,交通運輸發展逐步改變了單一運輸方式分別發展的模式,更加注重發揮各種運輸方式不同的技術經濟特點和比較優勢,注重幾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充分發揮綜合運輸優勢。一個以公路為基礎,鐵路為骨幹,充分發揮航空、水運、管道比較優勢,結構合理、有機銜接、協調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已基本形成。

    三、交通運輸設施和裝備水平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建國6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在交通運輸基礎建設不斷加強、運力結構顯著改善、運輸能力不斷提高的同時,由於先進科學技術的開發和廣泛應用,交通運輸設施和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運輸工具的數量大幅增加。

    鐵路從1997年4月1日到2008年的十一年中,陸續進行了六次大面積提速,主要運輸線路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目前我國已全面掌握了時速200公里及以上既有線提速的設計、施工、養護維修等成套技術,形成了我國鐵路既有線提速到200—250公里的技術標準體系,時速200公里及其以上的線路延展里程達6200多公里。通過提速,主要城市間旅行時間普遍壓縮了一半以上,運行速度已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鐵路貨運重載技術取得突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大秦鐵路重載運輸取得重大成果,2008年實現運量達3.5億噸,創造了世界鐵路重載運輸的奇跡。鐵路主要幹線普遍開行了5000-6500噸貨物列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鐵路列車速度長期在低水平徘徊、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局面,鐵路裝備行業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關鍵領域的跨越式發展。在青藏鐵路建設中,針對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環境保護等難題展開科研攻關,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建設了高標準、高質量的青藏鐵路偉大工程創造了世界一流水平。上海磁懸浮示範運營線路的成功投産,表明中國交通正在迅速向以高技術集成為顯著特徵的現代運輸方式邁進。客運專線、城際鐵路和高速鐵路建設全面推進,北京到天津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和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列車奧運前夕正式運營,最高運行時速達到350公里,京津城際開通運營開闢了中國高速鐵路的新紀元。客車、貨車和機車的製造水平大幅提升,動車組、大功率機車國內設計製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49年底,全國擁有民用汽車僅5萬餘輛,大多數是技術狀況低下的破舊汽車。1978年底,全國民用汽車達到135.84萬輛,其中,載客汽車25.90萬輛,載貨汽車100.17萬輛,分別為1949年的26倍、15倍和30倍。到2008年底,全國民用汽車達到5099.61萬輛。其中,載客汽車3838.92萬輛,載貨汽車1126.07萬輛,分別比1978年增長了38倍、148倍和11倍。在公路運輸車輛不斷增加的同時,車輛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在公路的運力結構上,形成了大、中、小型相配套,高、中、低檔相結合的格局。公路旅客運輸向快捷、舒適、安全發展,公路貨物運輸向快速、長途、專業、重載發展,專用車産品向重型化、專用功能強、技術含量高的方向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轎車工業基本上是空白,90年代後期和21世紀以來我國轎車産業飛速發展,2008年全國轎車保有量達2438萬輛,私人轎車達1947萬輛,相當於每百人擁有1.5輛轎車。在轎車産能不斷增長的同時,轎車産品技術水平迅速提升,安全性大大提高,盤式制動器、ABS成為了乘用車的標準配置,發動機功率明顯提高,動力性更強,轎車的懸架系統不斷改進,我國轎車技術發展水平基本與世界同步。

    沿海港口逐步建設了一大批專業化泊位,港口集裝箱、大宗散貨和汽車滾裝等大型專業化碼頭,港口機械化和專業化水平不斷增強,作業效率顯著提高。2007年5月9日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打破船時效率和單機效率兩項集裝箱裝卸作業世界記錄,標誌著我國港口集裝箱碼頭的軟硬體設施已進入世界一流水平,我國主要港口的集裝箱裝卸效率已達世界先進水平。水運方面,我國運輸船舶向大型化、專業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凈載重噸位不斷上升。2008年底我國擁有營業性遠洋運輸船舶2136艘,海運船隊運力規模躍居世界第四位,中遠船隊運力規模居世界前列,中遠、中海雙雙進入世界班輪公司前10位。另外,深水築港和航道整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長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抗軟化成果世界領先,長江口、珠江口航道整治一二期工程的完成,其通過能力和大型船舶適應性明顯提高。

    民航已建成了現代化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建成了適應民航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科技引進、消化、開發和創新體系,建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系統化的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和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航空安全綜合保障能力逐步增強,航空安全水平接近民航發達國家水平。到2008年底我國機場已達152個。在機場建設數量提升的同時,也沒有放鬆機場技術上的升級改造,尤其是航管、通信、導航和氣象保障系統的技術改造。民航首都機場、上海機場和廣州機場等三大樞紐機場初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管道運輸方面,管道勘察、選線已經應用航空遙感和衛星定位技術,管道設計採用了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管道施工的開溝、布管、焊接、下溝回填實現了自動化一條龍施工作業。我國已具備了在國際市場上進行長距離輸送管道及其配套工程的設計、施工能力,年管道建設能力由20世紀70年代的400多公里,提高到現在的2500公里。1989年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輸油管道──花土溝至格爾木輸油管道;1990年建成了亞洲最長的依蘭至哈爾濱246公里煤氣管道;經過科技攻關,1996年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位於流動沙漠中的輸油、氣管道。總長4000公里的“西氣東輸”管道一期工程已經投入商業運營,二期工程將於2010前完工,我國的管道運輸技術水平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之列。

    四、交通運輸生産持續快速增長

    交通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和運輸裝備的不斷改善,促進了交通運輸生産的持續快速發展。2008年全國主要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286.79億人、旅客週轉量23196.70億人公里,分別是1949年的209倍和150倍,年均分別增長9.5%和8.9%;完成貨物運輸量258.74億噸、貨物週轉量110300.83億噸公里,是1949年的161倍和433倍,年均分別增長9.0%和10.8%。其中,鐵路完成客運量、旅客週轉量14.62億人和7778.60億人公里,是1949的14倍和60倍,年均分別增長4.6%和7.2%;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33.04億噸和25106.28億噸公里,是1949年的59倍和136倍,年均分別增長7.2%和8.7%。公路完成客運量、旅客週轉量268.21億人和12476.11億人公里,是1949年的1483倍和1567倍,年均分別增長13.2%和13.3%;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191.68億噸和32868.19億噸公里,是1949年的241倍和4038倍,年均分別增長9.7%和15.1%。水運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29.45億噸和50262.73億噸公里,是1949年的116倍和796倍,年均分別增長8.4%和12.0%。民航完成客運量、旅客週轉量1.93億人和2882.8億人公里,是1949年的713倍和1558倍,年均分別增長11.8%和13.3%;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407.64萬噸和119.60億噸公里,是1949年的170倍和570倍,年均分別增長9.1%和11.4%。管道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4.54億噸和1944.03億噸公里,是1971年的39倍和216倍(管道貨運量、貨物週轉量從1971年開始統計),年均分別增長10.4%和15.6%。

    隨著我國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裝卸設施、支持系統的配套,港口貨物吞吐量、特別是集裝箱吞吐量大幅提高。2008年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達70.22億噸,貨物吞吐量連續5年蟬聯世界第一,比1978年的2.8億噸增長了近25倍,年均增長11.3%。2008年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2831萬標箱,是1981年10.3萬標箱的1245倍,年均增長30.2%。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已連續六年蟬聯世界第一。有8個港口吞吐量進入世界前20強,16個港口進入世界前100名,上海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

全國客貨運量和週轉量

年份

客運量

(億人)

旅客週轉量

(億人公里)

貨運量

(億噸)

貨物週轉量

(億噸公里)

1949

1.4

155

1.6

255

1978

25.4

1743

24.9

9829

1980

34.2

2281

54.7

12027

1985

62.0

4436

74.6

18365

1990

77.3

5628

97.1

26208

1995

117.3

9002

123.5

35909

2000

147.9

12261

135.9

44321

2005

184.7

17467

186.2

80258

2006

202.4

19197

203.7

88840

2007

222.8

21593

227.6

101419

2008

286.8

23197

258.7

110301

    五、為促進經濟發展、方便人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

    先進、高效的交通運輸體系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高速公路、高速列車、城際高速軌道交通、港口和民航的快速發展和建設,縮短了人員交往和商品流通的時空距離,為人與物的流動創造了有利條件,為經濟社會和對外貿易發展以及沿江、沿海産業帶的形成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根據國外的經驗,一條高速公路建成後的十年內,産業聚集的效果十分明顯,其兩端的大城市沿高速公路走向延伸發展,在各個出入口區域形成一系列衛星城鎮或經濟開發區,並以高速公路為軸線擴散形成産業帶。這在我國的高速公路建設中也得到了證明,如京津塘高速全線143公里,從北京到塘沽的11個出入口附近區域,依次布設了北京經濟開發區、河北廊坊經濟開發區、武清高科技産業區、逸仙園國際科學工業園區、新技術産業園區、程林莊化工新技術産業園區、軍糧城新技術園區、天津(塘沽)海洋高新技術園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條高速公路産業帶成為了中國北方的“矽谷”帶。

    交通運輸的發展同樣也促進了商業、旅遊業等第三産業的發展。快速交通系統的建設促進了沿線旅遊景點的開發建設,帶來了旅遊人數及旅遊收入的增加。例如廣深高速公路建成後,內地到香港旅遊和從香港入境的遊客明顯增多。沈大高速公路建成後,旅行觀光非常方便、舒適、安全,沿線城市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快速增長;高速、高效的交通系統使商品流通在更大的空間進行得以實現,擴大了市場的範圍,也帶來了沿線地區商業的繁榮,促進各類大小集貿中心的形成。據測算,中國每億元高速公路的建設投資,能直接帶動社會總産出近3億元。快速發展的中國交通運輸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交通運輸的發展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方便了人民生活,提高了城鄉人民生活質量。交通運輸網絡的建設,改善了人們的出行條件,節省了出行時間、降低了出行成本,同時安全性也大大提高。現在人們出行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鐵路有夕發朝至列車、快速列車、城際列車、旅遊列車、動車組,公路既可乘坐高速公路快速客車也可以自駕車出行,還可選擇更為快捷的飛機出行。目前,交通運輸服務呈現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和快速化的發展趨勢,基本可滿足一般情況下各類旅客出行的需求,交通運輸網絡的形成,為城鄉居民提供了一個快捷、安全、清潔、方便的出行環境,大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增量的快速發展和存量的不斷升級改造,交通網絡覆蓋面會進一步擴大,通達度會進一步延伸。在發展的過程中運輸結構、網絡佈局會進一步優化,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將更加協調、順暢,綜合運輸的高效率優勢將更加突出。現代化的管理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將不斷提高,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實現交通運輸的安全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達到交通運輸系統的發展和環境的和諧統一。一個方便、快捷、舒適、安全、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必將有力的支撐和促進未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出行環境。

    新中國60年系列報告之十三:能源生産能力大幅提高結構不斷優化

    新中國六十年,能源發展成就巨大。能源生産基礎設施和裝備極大改善,科技水平顯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能源生産和供應體系;主要能源産品品種和産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生産和供應保障能力極大增強,供給狀況極大改善,供需矛盾極大緩解;能源消費結構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能源節約成效顯著。 >>>詳細閱讀

    系列報告之十二:從一窮二白到現代工業體系的歷史跨越

    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新中國工業走過了不平凡的60年。60年來,新中國在幾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有相當規模和較高技術水平的現代工業體系,實現了由工業化起步階段到工業化初級階段、再到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歷史大跨越,推動我國從一個物資極度匱乏、産業百廢待興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引擎、全球的製造基地。新中國工業為我國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以及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詳細閱讀

    系列報告之十一:農業基礎穩固發展 林牧漁業全面繁榮

    建國60年來,中國的農業在不斷探索和制度創新中快速發展,並帶動中國農村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從土地改革到農業合作化,從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經營,再到推進現代農業,每一步探索和改革,都走過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輝煌的業績。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揭開了中國農業和農村改革的序幕,農民生産積極性空前提高,同時制度創新帶動技術創新,促進了主要農産品産量大幅增長,農産品市場供應日益豐富,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詳細閱讀

    新中國60週年系列報告之十: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

    建國60年來,我國的城市社會經濟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城市發展佈局和結構日趨合理,城市經濟在國民經濟中重要作用日益顯著。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詳細閱讀

    新中國60週年系列報告之九:對外貿易飛速發展

    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對外貿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對外貿易領域從貨物到服務不斷拓展,規模從小到大不斷擴大,質量從低到高不斷提升。經過六十年的艱苦奮鬥,今天的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之中,以貿易大國的英姿屹立於世界經濟舞臺。 >>>詳細閱讀

    新中國60週年系列報告之八:城鄉市場從緊缺走向繁榮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流通領域發生了歷史性巨變,消費品市場蓬勃發展,實現了由緊缺向繁榮的重大跨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宏觀調控措施,在流通領域産生了顯著效應,市場供求格局和流通主體發生了重大轉變,並朝著優化方向發展。商品供應不斷充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新型流通方式快速發展。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購買力增強,消費結構升級明顯加快,消費品市場進入了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時期,跨上了新臺階,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活躍景象。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新中國60週年報告:農業基礎穩固 林牧漁業繁榮
· 新中國60週年報告:農業基礎穩固 林牧漁業繁榮
· 新中國60週年系列報告之九:對外貿易飛速發展
· 新中國60週年系列報告:城鄉市場從緊缺走向繁榮
· 新中國60週年系列報告之六:多方式就業格局形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