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緊緊抓住建設國家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重大機遇,堅持實施“目標、項目、經費、質量、改革、幫扶”六輪聯動,自力更生,開拓創新,全市普通高中教育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在校學生數由1997年的13.4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55.7萬人,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由21.2%提高到55.4%,群眾對普通高中教育的滿意度明顯提升。
一、以目標為引領,驅動普通高中教育科學發展
根據“2012年重慶在西部地區率先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戰略部署,先後出臺了《普通高中教育發展專項規劃》等四個文件,及時對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目標進行調整、修正,並將目標任務分年度分解落實到各區縣。從2007年開始,市政府將普通高中發展列入區縣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市委將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作為考核區縣黨政班子實績的重要指標,切實增強了區縣黨委和政府加快發展普通高中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市60%的區縣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已超過50%,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奠定了基礎。
二、以項目為支撐,帶動普通高中教育健康發展
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鎮化進程,積極調整普通高中學校佈局,採取新建與改擴建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土地置換、異地重建、社會公共場館設施無償劃撥學校使用等途徑,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資源總量。全市普通高中學校初步實現了向城市和中心集鎮轉移的戰略調整,校平班數由1997年的15個增加到2008年的35個,校均規模由480人增加到2080人。全面實施三峽庫區移校搬遷工程、塑膠運動場地建設工程、體育器材配套工程、學校食堂標準化建設工程等項目,近10年累計新建和改擴建普通高中校舍626萬平方米,已遷建三峽工程重慶庫區普通高中學校37所,全市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全面改善,為普通高中學生提供了基本達標的學習和生活條件。
三、以經費為保障,推動普通高中教育快速發展
在確保普通高中教育辦學經費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同時,出臺了“耕地復墾費”成本節余用於發展高中教育、城市住宅建築配套費增收部分用於高中學校建設、適當調整高中學費在培養成本中的比重等政策,依法保證普通高中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部分區縣採取政府建好校舍“交鑰匙”給學校、託管普通高中教育債務或對債務給予財政貼息等方式,確保學校輕裝前行。2009年,全面免除了重慶籍城鄉低保家庭普通高中學生的學費,由市財政和區縣按平均每人每學年1400元的標准予以補貼,惠及全市5萬多名低保家庭子女,確保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
四、以質量為核心,引動普通高中教育內涵發展
堅持將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普通高中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制訂並嚴格執行了全面落實課程計劃、合理安排學生作息時間、控制考試次數、保證學生鍛鍊和睡眠時間、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等規定,努力為每一個學生的和諧發展、終身幸福奠定基礎。積極推動重點普通高中和示範性普通高中建設,引導和鼓勵普通高中學校在教育理念、教學管理、育人模式、課程設置、師資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開展改革實驗,加快內涵發展,打造辦學特色,提升教育品質,努力滿足人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全市重點普通高中學校由2000年的38所增加到2008年的97所,在優質普通高中學校就讀的學生比例達到58.3%。
五、以改革為動力,拉動普通高中教育持續發展
穩步推進普通高中學校辦學體制改革,完善民辦普通高中學校用地劃撥、經費扶持、財稅優惠和申報審批等相關政策,建立起了一批上規模、高水平、有特色的民辦普通高中學校,在校學生連續五年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初步實現了普通高中教育辦學主體的多樣性、教育供給的選擇性和教育發展的競爭性。積極推進招生考試製度改革,出臺了將普通高中招生考試體育成績增加到50分、將重點普通高中50%的統招計劃分配到轄區內的初中學校、用一定比例招收綜合素質評價和特長突出的學生等政策,將直屬普通高中統招計劃按比例投放到邊遠貧困地區,委託重點普通高中舉辦“宏志班”、“珍珠班”,為人民群眾子女公平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提供了條件。
六、以幫扶為抓手,促動普通高中教育統籌發展
全面實施“重點高中帶動一般高中發展、城市學校支持農村學校發展”戰略,深入推進了城鄉普通高中學校“百校牽手”、“捆綁發展”等工程,通過輸出管理、互派教師、學生結對、財物資助等辦法,帶動對口幫扶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快速提升。全市已組織192所城鄉學校開展了幫扶活動,僅2008年就捐贈了改善辦學條件和資助貧困學生資金214萬元,捐贈了價值350余萬元的教學儀器設備、圖書,選派了257名教師支教,與3500多名貧困學生開展了“一幫一”手拉手活動,推動了城鄉普通高中教育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