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求是》發表周生賢文章:《積極建設生態文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16日   來源:環境保護部網站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新要求。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黨面前,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對建設生態文明再次做了強調。這為解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人與自然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

    一、生態文明的概念及特徵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自然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係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傳統工業文明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嚴重威脅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生態文明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要求,從文明的高度來統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涵蓋了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發達的生態經濟、完善的生態制度、基本的生態安全、良好的生態環境,等等。

    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高級形態,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産業結構、生産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具有以下四個鮮明的特徵:

    一是在價值觀念上,生態文明強調給自然以平等態度和人文關懷。人與自然作為地球的共同成員,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人類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保護和發展自然,給自然以人文關懷。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生態道德成為社會公德並具有廣泛影響力。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向“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轉變;從傳統經濟發展動力——利潤最大化,向生態經濟全新要求——福利最大化轉變。

    二是在實踐途徑上,生態文明體現為自覺自律的生産生活方式。生態文明追求經濟與生態之間的良性互動,堅持經濟運行生態化,改變高投入、高污染的生産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産系統的良性循環,使綠色産業和環境友好型産業在産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生態文明倡導人類克制對物質財富的過度追求和享受,選擇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

    三是在社會關繫上,生態文明推動社會走向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一般説來,人與社會和諧有助於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反之,人與自然關繫緊張也會對社會帶來消極影響。隨著環境污染侵害事件和投訴事件的逐年上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問題已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建設生態文明,有利於將生態理念滲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管理的各個方面,實現代際、群體之間的環境公平與正義,推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

    四是在時間跨度上,生態文明是長期艱巨的建設過程。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傳統工業文明的弊端日益顯現。發達國家上百年出現的污染問題,在我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集中出現,呈現出壓縮型、結構型、複合型特點。因此,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雙重任務和巨大壓力,既要“補上工業文明的課”,又要“走好生態文明的路”。這決定了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取得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是科學發展觀的有機組成部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也是發展,而且是在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內,更好地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靠自然界而生活,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追求。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堅持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看成是一個相互聯絡、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整體和過程。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求在發展過程中必須統籌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保護好自然。建設生態文明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舉措。

    建設生態文明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質,在於十分重視“和”,講求人際關係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今天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應當認真汲取這種和諧理念,深刻認識和把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是人類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科學揚棄。傳統工業文明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自然資源迅速枯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導致了人與自然關係嚴重失衡,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傳統工業文明日益凸顯的弊端和難以擺脫的困境,促使人類深刻反思和不斷覺醒,積極探尋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也不是放棄工業化,而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揚棄和超越,使工業化、生態化相互融合,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能源資源消耗過快。長此以往,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發展難以持續。這些年,儘管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面臨的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長期積累的環境矛盾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陸續出現。主要污染物排放超過環境承載力,水、大氣、土壤的污染相當嚴重,環境污染源日趨複雜。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和人口繼續增加,污染物産生量還會增多,而保護環境的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産業結構調整,對於節能降耗、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都至關重要。

    三、生態文明重在建設

    生態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又是現實的目標;既是生動的實踐,又是長期的過程。生態文明理想和目標的實現需要長期的建設實踐。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注重建設,常抓不懈,切實解決最突出的問題,才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收到良好成效。

    努力形成生態文明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重要缺陷在於低估了自然的反作用,沒有把環境成本計算到經濟成本之中,並把自然資源看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料倉,忽略了資源的有限性。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徹底改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發展方式,要求人們主動選擇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産生活方式,把經濟開發活動控制在環境可承載的範圍內,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要健全和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和嚴格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深化價格改革,加快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産要素價格機制,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不斷完善綠色信貸、綠色稅收、綠色貿易、綠色保險等環境經濟政策。要建立健全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防全控的防範體系、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環境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以及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構建科學的決策機制和管理機制,為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保駕護航。

    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本質上都是生態經濟,是經濟活動的生態化過程和生態化體現。發展綠色經濟和綠色産業,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開展低碳經濟試點,爭取逐步降低碳排放強度。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減少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毫不鬆懈地抓好主要污染物減排和整治。節能減排是環保工作的硬抓手。要將“保運行”作為當前減排工作的中心任務,狠抓企業治污設施正常運行;以火電行業為重點,大力削減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以造紙行業為主攻方向,重點削減水污染物排放量,確保群眾飲水安全,完善飲用水源保護區分級管理制度和飲用水水源應急監管體系;著力搞好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尊重自然規律,用人文關懷治水治污,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恢復生機;強化減排目標責任制,嚴格執行各項處罰和問責措施。抓好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工作,組織實施好《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積極防範一切影響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

    四、生態文明建設是環保工作的靈魂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是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賦予環境保護工作的時代重任,是新時期環境保護事業的靈魂所在。對環保部門而言,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圍繞什麼是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這個主題,高擎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旗,積極作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者、引領者和踐行者,在更高層面上、更大範圍內審視和解決我國突出的環境問題,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的新道路。

    立足當前,做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條件下的環保工作。深入研究金融危機對環境保護的新挑戰,全面落實擴大內需戰略對環保工作的新要求,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綠色産業,毫不鬆懈地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充分發揮環評制度的宏觀調控作用,切實解決城鎮環境問題,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不斷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大力研發和推廣高效綠色適用技術,提倡和引導綠色消費。

    準確判斷,繼續推進環保工作的歷史性轉變。歷史性轉變是科學發展觀在環境保護領域的集中體現。歷史性轉變的提出,標誌和預示著我國進入了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發展方式的新階段。要真正達到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並重”、“同步”和“綜合”,還需要我們付出艱辛的努力。

    以人為本,加快解決關係民生的環境問題。環境保護是關係民生的重大問題。堅持環保為民,解決關係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讓人民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是探索環保新道路的立足點和著力點。

    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需要建立健全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防全控的防範體系、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環境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以及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

    尊重創造,鼓勵各地各部門大膽實踐取得經驗。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需要各地各部門共同參與、共同推進,發揮各方面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熱情。

    環境保護事業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前邁進。我們要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環境保護的新道路,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環境保護部部長 周生賢)

 
 
 相關鏈結
· 周生賢會見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簽署諒解備忘錄
· 周生賢11日在國合會2009年年會上發表特別演講
· 周生賢派專人赴藏慰問環保幹部職工和援藏幹部
·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世界湖泊大會上的講話
· 周生賢會見國際水協主席 介紹中國環保工作理念
· 周生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