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來自上海“兩會”特別報道:群眾利益時刻放心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1月31日   來源:解放日報

    回眸2009,總有一份溫情令人動容:

    尤記得,一年前“兩會”上,韓正市長作 《政府工作報告》談到民生時,擲地有聲:“越是經濟形勢嚴峻,越要關注和改善民生。”一年間,各項關注群眾利益的民生舉措頻繁出臺——促就業、增社保、試點經適房、擴大廉租房覆蓋面……代表委員們感同身受:“一項項政策、一件件實事,溫暖百姓生活。”

    今年“兩會”,韓正市長作《政府工作報告》談到民生,依然動情:“要始終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努力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好事。”

    “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會場上,代表委員們信心滿懷:政府有了這份群眾利益時刻放心上的責任與境界,百姓將會感受更多溫暖、享受更美好生活。

    調結構惠民生“同步同利”

    當前的上海,經濟漸趨回升,但基礎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上海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如何將改善民生、惠及民生始終貫穿于調結構、促轉型的全過程,讓群眾共享上海率先“轉方式”的成果?

    “調結構與惠民生是 ‘同步同利’的正向關係,而不是發展經濟和消耗財力的反向關係。”馬伊裏委員作了一個比喻説,一家開發商在郊區某地新建樓盤,一開始認為建房子能賣錢,而建學校等配套要投入,所以只建房子不建學校,結果新樓盤少人問津;後來開發二期,開發商多投入兩三千萬元,建樓時同步建學校,結果樓盤銷售火爆。“調結構與惠民生不同步,對經濟發展有制約,對民生發展更有制約。”

    不少代表委員深入分析,調結構不僅對經濟發展産生影響,還會對城市人口結構、素質、就業、教育、人們的生活方式、社區關係、基層秩序,甚至人們的價值觀、文化傳承、歸屬感等産生影響。“調結構時要有群眾利益的觀念,要把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任連友代表説道。

    對惠民生而言,調結構、促轉型將帶來哪些機遇?全國政協委員周駿羽認為,調結構過程中,政府勢必會出臺一些産業支持政策,這些政策的賦予除應考量産業的經濟貢獻度外,還應考量産業的民生貢獻度,如吸納群眾就業等。上海應該實施適度勞動力成本的産業政策,讓更多符合條件的群眾更好地就業。“這樣做可能會提高企業成本,以前不敢做,調結構過程中就有了機會和可能。”周駿羽委員語氣堅定。

    “調結構過程中,還要考慮分配問題。”統計顯示,目前上海市民的收入差距主要體現在行業差距和城鄉差距之間。調結構過程中,要研究産業結構、就業結構和收入結構之間的配比關係。代表們建議,當前,相當一部分低收入人群仍然面臨很多困難,關鍵是要提高國民收入中用於居民個人消費的比例。馬伊裏委員還建議,調結構過程中,要大力發展既和民生相關,又符合“轉方式”方向的服務産業,如養老服務産業、文化創意産業等。

    “努力讓每位市民都能感受城市的溫暖,讓每個家庭都能享受美好的生活。”《政府工作報告》描繪的藍圖,令代表委員們欣喜。

    改善民生不僅是投入問題

    數據,勾勒2009年申城民生改善新發展。

    “全市新增就業崗位59.6萬個”、“完成來滬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11.6萬人”、“新增養老床位1萬張,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象達到21.9萬人”、“完成1257萬平方米高層舊住房綜合整治和3274萬平方米多層舊住房綜合改造”……

    今年,政府還將安排支出586.4億元,推進民生持續改善: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新開工建設經適房400萬平方米、動遷安置房800萬平方米,並將繼續擴大城鎮職工基本社會保險參保人群。

    就業、社保、安居,每一項都涉及群眾切身利益,楊全心代表高度評價:“民生領域舍得投入,惠民成效將顯著提升。”同樣受鼓舞的還有王智華代表:“政府改善民生的力度越來越大,百姓幸福指數將越來越高。”

    “改善民生,不僅僅是投入問題。關鍵是制定政策、實施實事時,要關注群眾感受,了解群眾需求。”許多代表委員冷靜分析。徐靜琳委員舉例説道,此前,政府推進的70歲以上老人免費乘車等惠民工程,實施過程中卻一度“花錢不討好”,原因就在於政策措施制定出臺前沒有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一些委員還指出,政府為民實事工程惠及許多群眾,如全市範圍內社區“三個中心”的建設;但也有些項目利用率並不高,出現 “見物不見人”的問題。

    陳寅代表提出,為群眾謀利益,應建立起有利於各級幹部到群眾中去“零距離”聽民意的溝通機制。了解民生需求不能滿足於網絡調查和問卷調查,要讓各級領導幹部“沉”到群眾中去。欒國梁代表建議,應建立相關制度、規範流程,給民生實事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以剛性保障。建立自下而上的民生決策程序,讓民生決策在決策者遵循、百姓參與的互動中推進。而在鐘曉敏代表看來,聽民聲、知民意,還要建立社情民意、社會問題的收集研判機制,不斷提高政府公共政策的針對性和政府實事工程的普惠性。

    “改善民生,群眾觀點不能缺失。”來自信訪部門的張示明代表深有感觸:“當前,一些部門、幹部的群眾觀念確實存在薄弱和不足的問題,再不創新工作方法、不重視群眾利益,將阻礙上海發展。”為此,他建議有關部門在決策前充分傾聽群眾呼聲,辦事時充分考慮群眾利益。

    聚焦重點同時協調不同利益

    “群眾利益日趨多元化,改善民生如何既聚焦就業、社保、安居等重點,又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會場上,這一問題引發代表委員深思。

    黃綺委員談到,民生問題不僅涉及每一個群眾,還涉及政府管理服務的方方面面。因此,每一個民生政策出臺,都可能會對不同群體産生利弊不同的影響。關鍵是要找到不同利益群體的相對平衡點,選擇利益平衡點應該成為政府出臺民生政策的基點。賀東風代表也建議,在民生保障方面,要儘量針對不同産業、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群體,制定“適度靈活、總體匹配”的政策舉措。

    改善民生,有效協調不同群體利益,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合力。孫潮代表提出,能用市場手段加快解決的民生問題,應該在市場中尋求解決的途徑;能夠讓社會力量解決的民生問題,應該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政府應該切實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型。

    當前,上海正在加快城市建設、推進舊區改造。代表委員們一致的觀點是:這些既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民生改善的需求。“目前正在一些中心城區推進的‘陽光動遷’模式,就有效搭建起了公開公平的利益協調平臺。”高富林代表亮出觀點:涉及大型社區建設用地時,對農民利益補償,道路、交通、教育、醫療、生活設施等投入以及社會管理和服務成本落實等事項上,政府部門要制定相關政策措施,確保各方利益平衡。馬瑜代表建議,要根據不同收入群體制定多層次、全覆蓋的住房保障計劃,明晰不同收入群體對住房的不同需求,讓有居住和改善需求的人都有預期。

    柴俊勇委員分析指出,不論是改革開放前的歷史遺留問題,還是在改革開放、推進發展中産生的問題,所涉及的廣大群眾都曾為上海城市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這是一個特殊的利益群體,各級政府要帶著感情去關注他們,作風紮實地去了解他們,下決心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方式,切實解決他們的困難和訴求。(記者 陸一波 洪梅芬)

 
 
 相關鏈結
· 外匯局圓滿完成09年“兩會”建議和提案辦理工作
· 各地“兩會”代表委員紛紛為平抑房價建言獻策
· 2009年兩會溫家寶與中外記者見面
· 江西"兩會"代表委員議農民增收不再只靠風調雨順
· 甘肅省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熱議區域發展戰略
· 黑龍江省部署春節和“兩會”期間安全生産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