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農業部就農業轉基因技術與生物安全等問題答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15日   來源:農業部網站

農業轉基因技術與生物安全問答

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

    問、什麼是轉基因技術?

    答:基因是具有遺傳信息的DNA片斷,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基因通過複製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通過控制蛋白質表達,決定生物的特徵特性,並在繁衍過程中代代相傳。

    轉基因技術就是將高産、抗逆、抗病蟲、提高營養品質等已知功能性狀的基因,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轉入到目標生物體中,使受體生物在原有遺傳特性基礎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獲得新的品種,生産新的産品。轉基因現象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例如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異花授粉和天然雜交等。

    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比,具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傳統育種技術一般只能在同一物種內實現基因轉移,而轉基因技術可打破不同物種間天然雜交的屏障,擴大可利用基因的範圍;二是傳統的雜交育種技術操作對像是整個基因組,不可能準確地操作和選擇具體基因,而轉基因技術所操作和轉移的基因具有明確功能,後代表現可準確預期。

    由於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本質都是通過獲得優良基因進行遺傳改良,因此,將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緊密結合,能培育多抗、優質、高産、高效新品種,大大提高品種改良效率,並可降低農藥、肥料投入,在緩解資源約束、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拓展農業功能等方面潛力巨大。

    問、全球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情況如何?

    答:自1996年首例轉基因農作物産業化應用以來,全球轉基因技術研究與産業應用快速發展。發達國家紛紛把發展轉基因技術作為搶佔未來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發展中國家也積極跟進,並呈現以下發展態勢:

    一是品種培育速度加快。隨著生命科學、基因組學、信息學等學科的發展,轉基因技術研究日新月異,研究手段、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基因克隆技術突飛猛進,一些新基因、新性狀和新産品不斷涌現。品種培育呈代際特徵,目前全球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已從抗蟲和抗除草劑等第一代産品,向改善營養品質和提高産量的第二代産品,以及工業、醫藥和生物反應器等第三代産品轉變,多基因聚合的複合性狀正成為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重點。

    二是産業化應用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有25個國家批准了24種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應用。以轉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為代表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由1996年的2550萬畝發展到2009年的20億畝,14年間增長了79倍。美國仍然是最大的種植國,2009年種植面積9.6億畝;其次是巴西,3.21億畝;阿根廷,3.195億畝;印度,1.26億畝;加拿大,1.23億畝;中國,5550萬畝;巴拉圭,3300萬畝;南非,3150萬畝。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來,美國先後批准了6個抗除草劑和藥用轉基因水稻、伊朗批准了1個轉基因抗蟲水稻商業化種植;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哥倫比亞4國批准了轉基因水稻進口,允許食用。

    三是生態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1996至2007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累計收益高達440億美元,累計減少殺蟲劑使用35.9萬噸。2008年,全球轉基因産品市場價值達到75億美元。

    問、我國在發展轉基因技術與應用方面有何政策措施?

    答: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解決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突破耕地、水等資源約束,減少環境污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産品有效供給,歸根結底要靠科技創新與應用。經多年努力,我國在重要基因發掘、轉基因新品種培育及産業化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是著眼于未來國際競爭和産業分工的重大戰略,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2006年,將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2008年7月,國務院批准啟動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2009年6月,國務院發佈《促進生物産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快把生物産業培育成為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産業和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産業”。2010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抓緊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産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種,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産業化”。

    目前,農業部正會同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10個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遵照中央和國務院的總體部署,按照“加快研究、推進應用、規範管理、科學發展”的指導方針,遵循“強化自主創新,突出戰略重點,創新管理機制,培植生物産業”的總體思路,堅持以産品和産業為導向,上中下游緊密銜接、多部門多學科聯合協作、産品研發與安全評價協調推進和分類分步推進産業化的基本原則,加快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努力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産權的基因,培育一批抗逆、抗病蟲、優質、高産、高效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問、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狀況如何?

    答: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是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重要保障。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堅持立法先行、有法可依、執法保障,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並與國際慣例相銜接的法律法規、技術規程和管理體系,依法實施安全管理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1996年,農業部發佈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2001年,國務院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對在中國境內從事的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試驗、生産、加工、經營和進出口等活動進行全程安全管理。農業部和質檢總局制定了5個配套規章,發佈了轉基因生物標識目錄,建立了研究、試驗、生産、加工、經營、進口等環節的許可和標識管理制度。

    二是加強技術體系建設。經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推薦,農業部組建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以下簡稱安委會)、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35個檢測機構通過國家計量認證和農業部審查認可。大力組織開展轉基因生物分子特徵、環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性研究,不斷提高技術支撐能力,目前已發佈62項技術標準,保障了依法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是科學規範開展安全評價。安委會按照法規和相關技術標準要求,參考國際組織制定的評價指南,遵循科學、個案、熟悉原則,嚴謹規範地開展評價工作。截至2009年底,批准發放了轉基因棉花、番茄、矮牽牛、辣椒、番木瓜、水稻、玉米等植物的安全證書。

    四是強化行政監督管理。各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切實加強田間試驗、品種審定、種子生産經營和産品標識等環節的執法監管,大力開展法規培訓和科普宣傳,確保各項活動依法有序進行。

    問、我國對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怎麼標識?

    答:為了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我國對轉基因産品實行目錄標識制度,列入標識目錄的轉基因産品需要標識。目前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含有轉基因成分的調和油均已標識。今後,農業部將借鑒國外標識管理經驗,結合國內農産品生産、銷售特點,進一步完善轉基因産品標識管理制度,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問、請介紹一下轉基因水稻有關情況?

    答: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是由華中農業大學培育的高抗鱗翅目害蟲轉基因水稻品係。外源基因是由我國科學家人工改造合成的蘇雲金芽胞桿菌(簡稱Bt)殺蟲蛋白融合基因cry1Ab/cry1Ac,受體品種是水稻三係恢復係“明恢63”。“華恢1號”與“珍汕97A”所配的雜交組合為“Bt汕優63”。

    轉基因水稻對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鱗翅目害蟲的抗蟲效果穩定在80%以上,具有節省投入成本,減少勞動強度和中毒風險,大幅減少農藥用量,減少環境污染,維持稻田生物種群動態平衡等優勢。

    食用安全性分析和檢測結果表明: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同樣安全。轉基因水稻中的Bt蛋白是一種高度專一的殺蟲蛋白,可與鱗翅目害蟲腸道上皮細胞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引起害蟲腸麻痹,造成害蟲死亡。只有鱗翅目害蟲的腸道上含有這種蛋白的結合位點,而人類腸道上皮細胞沒有該蛋白的結合位點,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Bt蛋白作為生物殺蟲劑已安全使用70多年;與已知致敏原蛋白氨基酸序列無相似性,不會引起過敏反應。動物喂養、遺傳毒性、三代繁殖、慢性毒性以及急性毒性試驗表明,轉基因水稻對試驗動物未見不良影響。營養檢測分析表明,兩種轉基因水稻的營養成分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變化,與普通水稻具有同等的營養價值。

    環境安全性分析和檢測結果表明: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在國內生産種植對生態環境是安全的。轉基因水稻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相比,在生存競爭能力、雜草性和入侵性方面未發現變化;在基因漂移對生態環境影響方面,沒有發現Bt蛋白基因漂移對農田生態和自然環境安全有不良影響;在對非靶標生物和生物多樣性影響方面,沒有發現轉基因水稻對非靶標害蟲、稻田天敵、經濟昆蟲,以及節肢動物的種群結構與多樣性産生不良影響。由於屬內種間以及種內亞種和品種間的基因漂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轉基因水稻品種和非轉基因水稻品種的基因漂移,對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影響是一樣的。

    問:請介紹一下轉基因玉米有關情況?

    答: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培育的自交係,外源基因是由我國科學家自行克隆植酸酶基因,受體品種是“Hi-Ⅱ”玉米自交係。

    植酸酶可以減輕植酸的抗營養作用,將植物中大量存在的植酸分解為肌醇和可被動物利用的磷,從而提高動物對磷的利用效率,減少高磷糞便排放,有利於環境保護。

    食用安全性分析和檢測結果表明,轉植酸酶基因玉米與非轉基因對照玉米同樣安全。植酸酶在玉米、小麥、水稻、大豆等植物中廣泛存在,在食品工業中廣泛應用,人類或動物有長期安全食用或飼用的歷史;與已知致敏原蛋白氨基酸序列無相似性,與過敏人群血清無交叉反應,不會導致過敏;動物毒理學試驗未見不良影響。

    環境安全性分析與檢測結果顯示,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在國內種植對生態環境是安全的。該轉基因玉米與非轉基因對照玉米相比,在生存競爭能力、雜草性和入侵性方面未發現變化;在基因漂移對生態環境影響方面,沒有發現植酸酶基因漂移對農田生態和自然環境有不良影響;中國沒有玉米野生近緣種,因此不存在植酸酶基因向野生種漂移的風險。

    問、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評價過程與後續管理情況是怎樣的?

    答:1999年和2004年,農業部先後受理了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評價申請,分別經過11年和6年的嚴格評價,于2009年8月17日依法批准發放了轉植酸酶基因玉米、轉基因抗蟲水稻的生産應用安全證書。在整個安全評價過程中切實做到:

    一是評價指標全面規範。依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轉基因植物安全評價指南》,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組織制定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指南,制定了分子特徵、環境安全、食用安全、飼用安全等評價指標,部分指標比國際相關標準更加嚴格。

    二是評價過程科學嚴謹。以轉抗蟲基因水稻為例,經相關省政府部門審核、安委會評價和農業部批准,研發單位於1999~2000年開展了中間試驗、2001~2002年開展了環境釋放,2003~2004年開展了生産性試驗,2004年申請轉基因水稻生産應用安全證書。除申請單位提供的技術資料外,根據安委會的評價意見,2004~2008年,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機構對轉基因水稻的分子特徵、環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標進行了檢測驗證。

    三是評價結論真實準確。多年的安全評價試驗和檢測驗證結果表明,轉基因水稻、玉米分子特徵清晰;未發現環境安全不良影響;關鍵營養成分沒有差異,毒性試驗對試驗動物未發現不良影響,與已知過敏原無同源性。安委會綜合評價認為,轉基因水稻和玉米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和玉米具有同樣的安全性。

    四是決策過程慎之又慎。安委會做出同意發放安全證書的建議後,農業部召開由國務院11個有關部門組成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對安全證書發放事宜進行審議。同時,農業部對後續監管如品種審定區域試驗、種子生産經營、商業化生産管理、産品標識目錄製定及監督管理等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部署。

    五是産業應用尚需時間。發放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並不等同於允許商業化生産。按照《條例》、《種子法》和《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等法律法規規定,首先進行嚴格的區域試驗和生産試驗,達到標準的才可獲得品種審定證書;之後,相關種子企業還要通過嚴格審核才可獲得轉基因作物種子生産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方可進行種子生産經營。

    問、我國有沒有批准進口轉基因糧食種子在國內種植?

    答:截至目前,農業部從未批准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作物種子進口到中國境內商業化種植,在國內也沒有轉基因糧食作物種植。

    依據《條例》及配套規章,農業部對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按照用途分三類進行管理:一是用於研究和試驗的,二是用於生産的,三是用作加工原料的。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申請程序包括兩個環節:一是境外研發商向農業部申請安全證書,經我國第三方檢測機構在中國境內檢測,並經安委會評審合格的,由農業部批准發放進口用作加工原料安全證書。二是境外貿易商憑研發商獲得的安全證書等資料,向農業部申請每船進口安全證書,農業部批准後發放每批次進口安全證書。

    截至目前,經安委會評審,農業部已先後批准了轉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四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除棉花外,其餘進口作物用途僅限于加工原料。農業部至今沒有批准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作物種子進口到中國境內商業化種植。

10位院士就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和相關問題發表意見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董峻 陳煒偉)前不久,農業部先後批准了三種轉基因農産品的生産應用安全證書,引發部分公眾對轉基因糧食的安全性問題的疑慮。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10位院士日前就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和相關問題發表了意見。

    轉基因技術是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

    院士們普遍認為,轉基因育種是目前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新技術。據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家洋介紹,轉基因技術可增加作物的抗性,有效防止病蟲害,大大減少化學殺蟲劑使用,減少生産成本,降低環境污染及對其他昆蟲和人畜的傷害。同時,也可以培育優良的作物品種,改善土地生産能力。  >>>詳細

農業部就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答記者問

    近期,記者就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專題採訪了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人。

    問:我國為什麼要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

    答: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運用轉基因技術培育高産、優質、多抗、高效的新品種,能夠降低農藥、肥料投入,對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産品品質、拓展農業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許多國家把轉基因生物技術作為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戰略選擇,轉基因技術已成為各國搶佔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  >>>詳細

 
 
 相關鏈結
· 10位院士就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和相關問題發表意見
· 轉基因水稻玉米是安全的
· 農業部:轉基因水稻和玉米是安全的
· 農業部就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答記者問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