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細雨,褪去了北京盛夏的炎熱,也使得牛街的建築煥然一新。古老的清真寺、嶄新的社區居民樓,整潔的街道,古街新貌喜迎穿梭的路人。7月14日上午,國家民委黨組書記楊傳堂、駐委紀檢組長李小滿帶領機關幹部60余人,在北京市副市長程紅的陪同下來到北京市牛街,學習考察牛街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經驗。
群眾宗教信仰在這裡得到了保證
始建於公元996年的牛街清真寺,是至今北京尚存的四大清真古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古寺先後經歷了4次大規模修繕。今年76歲的老阿訇薛天利説:“黨和國家一直關心著我們回族群眾。中央領導多次來到牛街,關心我們回族群眾的生活。我們的心裏感到很溫暖!”
多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指導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牛街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促進多民族和諧社區建設的成功路子。楊傳堂説:“牛街的變化離不開黨中央的關心,也離不開牛街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建設家園的精神,可以説牛街經驗就是城市民族工作實踐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一個很好的例證。”
牛街街道是北京市著名的民族團結進步社區,在這裡,5萬多居民中,回族佔總人口數的23%,所轄10個社區中,有6個民族社區回族較為集中,少數民族人口比例高達60%。在這裡,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十分融洽。薛天利阿訇説:“幾十年來,牛街沒有出現一起因民族生活習慣或宗教信仰問題而引發的民族糾紛。這主要源於居民們長久以來形成的互相尊重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自由的良好心態。”
民生一條街方便了社區居民的生活
離開牛街清真寺,參觀團一行來到了牛街民生一條街。之所以稱為民生一條街,是因為這條街上分佈著牛街民族敬老院、春風社區醫療站、牛街社區居家養老關愛服務中心、社區文化中心等社區服務機構。居住在這裡的社區居民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小麻煩,都可以足不出社區在這條街上解決。
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靠,政府在牛街街道投資修建了民族敬老院,其規模之大、床位之多、服務項目和設施之全在北京民族敬老院中算得上首屈一指。在民族敬老院門前,幾位老人正坐在輪椅上聊天,楊傳堂上前與老人交談。
“老人家,您今年高壽了?”楊傳堂握著一位老人的手問。
“我今年100歲了!”陸瓊英老人説。
“您在這裡生活怎樣啊?”
“好啊!政府給我們安排得比自己家都好,活了一輩子從來沒有現在活得這麼舒心!”
在民族敬老院的東邊是春風社區衛生服務站。服務站坐落在民生一條街上的一個小四合院裏,是一家北京市醫療保健定點社區衛生服務站,60歲以上老年人在這裡可享受免掛號費服務。走進小院讓人不得不豎指稱讚。一個小小的四合院,分為西醫、中醫、民族醫、急診等科室。楊傳堂參觀了每一間中醫診室。衛生服務站醫生介紹説:“現在有了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的老人們不用掛號,醫生就給看病醫治。”
科技成為了社區服務工作的新抓手
牛街社區服務工作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今,牛街人又樹立了新的目標,要把牛街從民族團結先進,提升為民族團結模範!街道工委書記王都偉説:“先進只能證明街道的服務工作做的比別人好,而要想成為模範,必須在工作的很多方面,進行原創和探索。”
在牛街東裏社區,科技服務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智慧化安保系統、智慧化生活系統,彰顯了科技生活的力量與神奇。據統計,在牛街東裏社區,居民們的生活與高科技實現了零距離的接觸。智慧安保系統的安裝,使得這個幾千人的社區裏自行車失竊率直線下降。3G無線監控設備的安裝,使得每一個進入樓宇單元的人,都將出現在監控中心的大屏幕上。語音智慧生活系統,即將讓社區中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通過語音控制就能夠在家里正常生活的夢想變為現實。
基層黨建工作為促進民族團結護航
生活在古街牛街的居民可能已經對身邊發生的新鮮事兒感到屢見不鮮了,因為他們身在歡樂祥和、團結融洽的生活氛圍中。這一氛圍的營造離不開黨的好政策,離不開牛街各族群眾的團結一心,更離不開牛街街道出色的黨建工作。
牛街東裏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向楊傳堂介紹了牛街基層黨建工作開展情況。街道黨委從健全基層組織網絡入手,進一步完善社區黨委——樓群黨支部——樓門(院)黨小組三級組織體系,通過細化黨委領導居委會、黨支部聯絡樓群、黨小組配合樓門、黨員帶動居民戶的黨建縱橫管理機制,實現了及時發現、反應靈敏、處置有方和管理高效的工作方式。
在黨小組的領導下,樓管會發揮樓長、層長的優勢,組織黨員、積極分子、志願者,加強與民族宗教人士、信教群眾的聯絡,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同時,收集和反映群眾的呼聲,動員廣大居民群眾參與到和諧社區建設中,實現了樓門建設與黨的建設的互促互動。
參觀考察結束時,楊傳堂説:“今天的參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牛街這個民族工作的老典型創造的好做法、好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借鑒,並在實際工作中進行運用和推廣,不斷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