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大力推進農墾科學發展
——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在全國農墾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同志們:
這次全國農墾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十一五”和今年農墾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和明年工作。回良玉副總理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和韓長賦部長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請大家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十一五”時期農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績
“十一五”是極不平凡的五年,是農墾發展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農墾廣大幹部職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挑戰,特別是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對農墾發展帶來的嚴重衝擊、經受“三聚氰胺”等重大農産品質量安全事件的嚴峻考驗、戰勝重大自然災害對天然橡膠、糧食等主導産業的連續打擊,奮力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和民生改善,各項工作取得巨大成績,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規劃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回顧“十一五”工作,我們得出幾個基本判斷,過去的五年:
——是農墾經濟快速增長、企業效益明顯提高的五年。預計2010年農墾生産總值3193億元,是2005年的2.35倍,五年間年均增長13.4%,比“十五”提高1.6個百分點;農墾企業實現利潤104.3億元、上交稅金194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1.96倍和2.77倍;二、三産業比重66.7%,比2005年提高7.9個百分點。“十一五”農墾經濟總量和實現利稅均翻了一番多,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量最大的5年。
——是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産業優勢明顯增強的五年。“十一五”期間,全國農墾高舉現代農業大旗,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物質裝備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大幅提高,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糧食總産連續跨越400億斤和500億斤兩個臺階,預計2010年農墾糧食總産588.6億斤,比2005年增加216.8億斤,佔同期全國糧食增量的17.4%;畝産432公斤,比2005年增加65公斤,比全國平均高100公斤;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84%,比2005年提高10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高32個百分點;農田有效灌溉率59.7%,比2005年提高20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高11個百分點。農墾糧、棉、膠、乳、糖、種等主要産業的優勢及競爭力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是各項改革取得突破、對外開放明顯擴大的五年。“十一五”時期農墾重點領域的改革繼續深化並有新的突破。結合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完善農業經營體制,推進“兩田制”,加強土地承包管理和農工負擔監管,畝均減負30%以上,積極探索模擬股份制經營,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更好地調動了農工生産經營積極性。多種形式推進國有農場體制改革和分離農場辦社會職能,理順政企關係。完善集團化墾區母子公司體制,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加大資本運作、産業整合力度,上海、北京等一批墾區在體制創新和産業整合中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一些墾區敞開農場大門,積極招商引資,加強與地方的經濟合作,在墾地融合發展上取得較大突破。一些墾區不斷優化出口結構,開拓海外市場,加快國際合作開發,在“走出去”發展上邁出較大步伐。五年間,農墾出口商品總金額翻了一番,達530多億元;境外農作物種植面積增長5.1倍,達160多萬畝;境外農業總産值增長11倍,達60多億元;所承擔的五個非洲農業示範中心建設進展順利。
——是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墾區民生明顯改善的五年。預計2010年農墾人均純收入約7850元,是2005年的1.87倍,五年間年均增長9%,比“十五”增速提高3個百分點。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參保率和保障水平穩步提高,預計職工和退休人員的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0.4%和99.8%,醫保參保率達91.4%和90.9%,年人均養老金超過1萬元。墾區道路、飲水安全、職工住房和以場部為中心的小城鎮建設逐步開展,特別是納入國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的6個墾區,完成了43萬戶危房改造任務,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十一五”重點扶持的貧困農場中有65個實現整體脫貧。民生的改善為墾區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是為國家做出新貢獻、地位作用明顯提升的五年。在自身實力不斷增強、墾區民生得到進一步改善的同時,農墾為國家建設、發展和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十一五”時期,全國農墾累計提供商品糧2150億斤,商品率87.1%,為保障國家糧食有效供給、穩定糧食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汶川特大地震等關鍵時刻,有力地保障了應急需求。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機械化作業、標準化生産、産業化經營和示範“窗口”建設等方式,農墾為周邊農村農業現代化提供了良好示範。一些墾區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土地優勢,通過推進農場小城鎮建設,為推動農村城鎮化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在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農墾繼續在屯墾戍邊、建設邊疆、繁榮邊疆特別是化解和平息各種不穩定因素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從“十一五”時期取得的成績和工作實踐中,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農墾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的大背景下,要想有大的作為,對國家做出大的貢獻,必須明確農墾工作的基本定位,始終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示範帶動現代農業建設作為中心任務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必須緊緊抓住發展不放鬆,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在確保較高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和協調性,努力做到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努力消除影響農墾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全面打破封閉格局,不斷開拓農墾經濟發展新領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做到改革發展依靠職工群眾,改革發展成果由職工群眾共享;必須加強工作協調,不斷優化改革發展的外部環境,切實把農墾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軌道。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時期農墾工作的重大戰略任務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科學發展必由之路的重大論斷,這對農墾“十二五”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加快轉變農墾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農墾科學發展,是“十二五”農墾工作的重大戰略任務。加快轉變農墾經濟發展方式,要著重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加快轉變農墾經濟發展方式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發展是解決農墾各種矛盾和問題的前提,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是鞏固和提升農墾地位作用的關鍵。加快轉變農墾經濟發展方式,首先必須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沒有發展,一切問題都無從談起。“十一五”農墾經濟雖然保持快速增長,但墾區之間、農場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仍然十分突出,少數墾區和農場落後地方發展的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有的甚至處於“邊緣化”狀態,各種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儘快改變這種局面,關鍵是要發展,而且要加快發展。
一要抓住發展機遇。當前,農墾事業發展正面臨一系列重大機遇。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改善民生等公共政策不斷強化,特別是五中全會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農墾加快發展的外部體制和政策環境更加優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産品在質和量上的新要求,將為農墾更好地發揮保障國家糧食等主要農産品供給安全、示範帶動現代農業建設的作用,提供更加寬廣的平臺。在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級黨委政府對農墾的重視程度在提高,支持力度在加大,將為農墾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農墾與地方、農墾與國外的合作發展,開闢更加廣闊的空間。長期以來,農墾發展積蓄的實力、積累的經驗也為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機遇、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一定要進一步增強信心和決心,切實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二要明確發展方向。各墾區能否在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有大的作為,科學確定發展方向至關重要。集團化墾區和其他大型國有農場,要集中力量做強做大主導産業,發揮“農墾經濟區”的優勢,著力在建設國家商品糧棉膠供給重點保障區、大型主要農産品生産加工和良種繁育基地,培育大企業、構建大産業上取得新的突破;非集團化墾區也要按照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做足做好特色産業、特色經濟發展的文章,在當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保持領先地位。土地規模大的農場,要加快實現農業生産經營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在保障國家糧食等主要農産品供給安全和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土地規模小的農場,也要通過科技創新與示範,在當地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
三要創新發展理念。當前,農墾事業發展既面臨重大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既處在發展的重大機遇期,又處在不進則退的關鍵期,坐等就是待斃,進取就有收穫,自滿就會退步,創新就有跨越。要進一步樹立開放發展的理念。以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智慧,更加積極地“走出去”、“引進來”,在加強區域合作和國際合作中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要進一步樹立持續協調發展的理念。既要不斷鞏固、強化農墾的資源優勢,加大開發和綜合利用力度,更要科學謀劃,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長遠效益,決不能竭澤而漁,不能“吃子孫飯”;要凝聚各種力量,特別是爭取各級政府支持,儘快理順社會建設管理體制,努力增加墾區社會建設投入,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真正形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格局,造福于廣大農墾職工群眾。要進一步樹立現代企業經營的理念。靈活運用多種現代經營管理手段,從立足農墾、放眼全國、走向世界的戰略思維高度,加強企業制度建設,加強營銷管理,特別是要加強生産經營與資本運作的結合,培育和打造出越來越多的國家級或世界級的現代企業集團。
(二)加快轉變農墾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是推進三個根本性轉變。轉變發展方式涉及方方面面,對於農墾來説,重點是實現三個帶有根本性的轉變:
一是加快實現由主要依靠自然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轉變。要切實轉變原有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倍加珍惜農墾在土地等自然資源方面的優勢,做到合理開發和持續發展;倍加重視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倍加努力培養和建設職業化經營管理者隊伍和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切實滿足農墾經濟各領域發展的人才需求;倍加注重創新管理體制,完善管理機制,全面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二是加快實現由單一結構農業向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和多功能農業轉變。農業是農墾的優勢産業,也是農墾賴以發揮作用的基礎産業,發展潛力巨大。從總體上看,目前農墾農業結構相對單一,畜牧業僅佔25%左右,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業産業鏈條仍不完整,進一步拓展和延伸的空間很大;在休閒、觀光、文化傳承等諸多功能開發方面的優勢,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發揮。實現單一的農業結構和功能向以現代種養業為基礎、農産品精深加工及現代農産品物流業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結構和多功能農業轉變,是農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任務。
三是加快實現由以量的增長為主向全面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轉變。農墾經濟雖然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快速增長,但質量效益提高的速度仍然落後於經濟總量增長的速度。要真正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必須進一步在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下功夫。要在墾區內部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産業升級中更加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在大力推進墾地合作和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發展空間中更加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在合理開發利用農墾土地、維護國有農場合法權益以及生態環境保護中更加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
(三)加快轉變農墾經濟發展方式要把深化改革作為強大動力。“十二五”時期,面對外部的挑戰和自身的各種矛盾,加快轉變農墾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在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上取得新突破。
在改革的方向上,要始終堅持企業化。這個問題在去年全國農墾工作會議上我專門作了強調,現在看來還有必要進一步強調和重申。農墾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適應國家的特殊需要建立起來的,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儘管多年來農墾一直在進行改革,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和完善、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的加快推進,現行體制機制仍然有很多不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地方,必須繼續深化改革。不管有多少特殊性,農墾最基本的屬性和定位是企業,最主要的職能是經濟職能,最根本的任務是發展經濟。農墾改革必須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堅持企業化的大方向,並與國家的經濟、行政管理體制相適應。即使改為管理區、鄉鎮政府等政權組織形式的,其內部生産經營活動也要按企業化的方式去組織,不能簡單地搞“農場變農村、農工變農民”。
在改革的思路上,要著力推進“四化”。去年,我們提出農墾改革要按照生産經營市場化、企業組織集團化、社會管理屬地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思路加以推進。這個思路主要著眼于解決當前制約農墾發展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外部問題,主要是通過深化改革,解決因體制特殊導致的政策渠道不暢通、政策不落實、政策邊緣化的問題,從根本上理順農墾企業與政府的關係;另一個是內部問題,主要是通過改革進一步完善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解決企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問題。解決政策渠道不暢通的問題,決不是簡單地改變農場的隸屬關係,關鍵是要切實解決好政府管理職能與農場發展需求的對接。目前的實際情況是,許多屬地化管理到縣、鄉的農場仍然享受不到政府政策和公共資源,而且困難和矛盾更多。因此,確立農墾改革的思路既要積極、又要穩妥,要與農墾實際和我國經濟政治改革的大環境相符合。
在改革的原則上,要切實把握四點。一是堅持“國有”主導。國有企業是服從國家大局、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保留部分國有企業,是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的戰略需要。國家建立和發展農墾企業,就是要建設一支在國家需要的關鍵時刻能衝得上、應得急、打得贏的隊伍,特別是在保糧食、橡膠等重要農産品供給安全和平抑市場時有一支可依靠的力量。剝離農場辦社會職能,將社會管理融入地方,是為了減輕農墾企業的負擔,更好地發揮作用,決不是改變農墾企業的國有性質。當然,堅持國有佔主導,並不是要保持原來的純國有,而是在國有佔主導的情況下,推進多元化、股份化。二是要立足農業。國家支持農墾發展,是要農墾服務一方、保一方農産品供給,即使是城郊型墾區,也不能沒有農業。農墾地位作用的極端重要性主要體現在農業上。農業是弱勢産業、農業不掙錢,這是就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而言。但現代農業不是這樣,現代農業可以做成優勢産業,是能做成掙錢的産業。天津農墾的養殖業、上海農墾的鮮花港等,都證明農業不一定是弱勢産業,一樣可以盈利,一樣可以有很高的效益。因此説,立足農業,是農墾的發展之基、生存之本。三是能發揮示範。示範帶動引領周邊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為我國農業發展的未來服務,這是中央賦予農墾的重要任務,是歷史使命。中央對農墾過去是這個要求,至今都沒有變。農墾的改革必須服從這個大局,無論大小墾區、無論採取什麼改革方式,示範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使命不能變,尤其是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下,更要充分發揮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因此,農墾的改革決不是通過體制下放,將職工變為農民,而是要通過發展示範,引導如何把傳統農民變為現代農民。四是有利於做大做強。從農墾這幾年的發展情況看,已經超出想象。過去不敢想、不敢做的事,現在不僅做了,而且在大踏步前進,不僅農業有大發展,而且從農業走向其他行業;不僅在國內,而且從國內走向了國外;不僅大墾區有發展,中小墾區也有發展,農墾是越做越大,越做越強。農墾的改革,必須圍繞做強做大,企業強大了,職工才富裕。實踐證明,不從做大做強去謀劃改革,簡單的下放是失敗的改革,更失敗的是更進一步的下放,把農場交縣裏管,原有的困難、問題,還得靠農場發展來承擔、解決。目前看,絕大多數下放到縣的農場,不僅發展慢,而且越來越困難。
在改革的方法上,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在堅持大的改革方向和基本思路的前提下,不同墾區、不同農場從各自實際和特點出發,設計具體的改革思路、模式和方法、途徑,不能搞一刀切、一個改革模式和齊步走。各墾區要審時度勢,牢牢掌握改革主動權,廣泛爭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確保改革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四)加快轉變農墾經濟發展方式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能否切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係到墾區的發展和穩定。
一要高度重視民生問題。墾區職工群眾是墾區改革發展的主體,民生改善是檢驗改革發展成敗的根本標誌。近年來,一些墾區和農場體制急劇變遷,發展遭受挫折,不穩定因素增加,無一不是由於民生問題而引起。各墾區一定要順應職工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確保墾區長治久安、事業興旺發達。
二要維護職工生産經營權益。充分尊重職工的生産經營自主權,按照市場規律辦事,防止通過行政手段侵犯職工農産品經營銷售權益;要切實維護農業職工平等使用生産資源的權利,防止因資源佔有差距過大造成貧富懸殊、分配不公。近幾年來,媒體和群眾來信不時反映墾區這方面的問題,在社會上産生了不良影響,這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切實將職工權益落到實處。
三要努力保障職工群眾平等享受公共財政的權益。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是民生工作的重要任務。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爭取在農墾職工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完善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協調力度,爭取在農墾公益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發展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五)加快轉變農墾經濟發展方式要把鞏固和提升農墾地位作用作為重要目標。農墾作為我國農業的“國家隊”,維護國家糧食等主要農産品供給安全的責任義不容辭;作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示範引領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任務義不容辭。我們要始終牢記這一重大使命,並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使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
一是進一步提高糧食等主要農産品安全保障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糧食主産墾區要通過穩定面積、優化結構、提升科技、加強標準糧田建設等措施,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産能力,力爭在新增生産能力中做出新的貢獻。“菜籃子”工程是一項持久的民生工程,農墾尤其是城郊型墾區要本著服務城市、支持政府、富裕職工的理念,勇於分擔社會責任,進一步提高肉蛋奶糖菜等“菜籃子”産品的生産能力,在保障城市農産品供給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要發揮墾區在天然橡膠、棉花和良種等産業上的優勢,進一步鞏固和提高生産能力,切實在保障國家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中發揮重大作用。
二是進一步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必然是一條建設高效農業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農業自然資源的減少,人類對農産品需求的增加,將來的農業必將是高投入、高産出、高效益的農業。黑龍江墾區的現代化大農業、上海墾區的高效農業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一發展趨勢。農業是農墾的根本所在。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農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光明前途,做好、做實、做新現代農業這篇大文章,在探索和實踐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為加快推進全國農業現代化發揮更大的示範帶動作用。
三、全力推進“十二五”時期農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按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的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總體部署,圍繞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提出的工作重點,“十二五”期間,農墾系統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緊緊抓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全面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科技進步和創新、民生改善和改革開放等各項工作,努力使改革取得更大進展,發展取得更大成效,民生取得更大改善,農墾地位作用取得更大提升。
在科學發展的主題之下,按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來謀劃和佈局“十二五”農墾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要在新的起點上,按照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和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要求,推進農墾和熱作現代農業建設,率先取得突破。要圍繞建設大型農産品商品生産基地,進一步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和現代養殖設施建設,加快農機更新改造步伐,改善農業物質裝備,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要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産,進一步抓好以標準化體系建設為主要內容的農墾現代化養殖示範場和熱作標準化生産示範園建設,健全農産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擴大追溯品種、規模和覆蓋範圍,著力構建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提高農産品質量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抓好多層次、多類別的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工作,及時總結示範區現代農業建設的經驗,不斷創新完善“窗口”示範、技術和服務輸出、場縣(鄉)共建等示範帶動的方式和途徑,增強示範能力,擴大示範效應。
(二)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在穩定發展農業、不斷提高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生産能力的基礎上,圍繞糧食、棉花、糖業、奶業、種業、天然橡膠和熱帶水果等優勢産業,進一步延伸産業鏈條,大力發展以農産品加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二、三産業,不斷促進産業升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要立足優勢産業和企業,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加強産業整合和企業重組,集中優勢資源,大力培育現代企業集團,使其成為墾區經濟發展的龍頭和支柱。支持和引導非國有經濟發展,激發墾區經濟發展活力。
(三)加快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要充分發揮科研、教學、推廣機構和龍頭企業在科技進步中的關鍵作用,進一步完善農墾科研體系,圍繞主導産業、核心領域、關鍵環節,不斷提高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能力。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支持農場綜合性農技推廣機構建設,狠抓關鍵技術推廣,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千方百計引進、培養、穩定科研推廣隊伍,充分調動、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農墾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四)加快推進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要進一步完善農業經營體制,切實保障農場職工的土地承包權益,積極探索聯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組織、模擬股份制企業等經營組織形式,建立有利於現代農業發展的經營管理制度。多種形式推進國有農場改革,創新農場內部體制機制,提高農場運行效率和管理效能。進一步完善墾區集團化體制特別是完善和規範母子公司體制,充分發揮墾區集團在資源整合等方面的優勢。加快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積極協調政府有關部門,爭取出臺分離辦社會職能的扶持政策,為分離辦社會職能創造條件。大力加強墾地合作,拓展發展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農墾“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以境外糧食、天然橡膠、油料、糖料等資源的合作開發為重點,以大型企業為主體,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擴大國際農業合作開發規模,提高境外資源利用效益和水平。
(五)加快推進墾區民生的普遍改善。要切實提高職工收入水平,大力拓寬職工增收渠道,引導職工開展多种經營和轉移就業,不斷增加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全面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確保職工補貼性收入穩步增加;繼續鞏固稅費改革成果,加大農工減負力度,促進職工減負增收。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正確處理集團公司、農場和職工之間的利益關係,完善産業化經營的利益聯接機制,促進公平分配。進一步推進社會保障和救助政策的落實,多形式、多種渠道解決職工、居民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問題,提高職工和居民的保障水平。切實抓好墾區危房改造工作,爭取擴大危房改造的實施範圍,使更多符合條件的職工享受到國家住房保障政策。大力推動墾區安全飲水、道路、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衛生、文化等公益事業建設。進一步加大扶貧工作力度,著重改善貧困農場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加大資源和生態保護力度,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最後,我再強調一下幹部作風建設問題。這個問題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農墾科學發展關係極大。近年來,反映墾區少數基層幹部工作作風和脫離群眾的人民來信來訪有所增加,這既影響到墾區形象,同時也是墾區穩定的隱患。我們一定要加強教育,採取切實措施,堅決糾正少數幹部作風簡單粗暴、作風不實和損害群眾利益等方面的問題,要督促墾區廣大基層幹部不斷增進與群眾的感情,認真解決群眾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凝聚人心、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作用。各級農墾主管部門要切實加強自身作風建設,進一步樹立和展示農墾幹部的良好形象。要加大幹部作風建設的教育培訓力度,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滿腔熱情地為墾區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不斷提高農墾凝聚力。要進一步加強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群眾團體的積極作用,真正把農墾的組織優勢變成現實生産力,變成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促進墾區和諧穩定的有力保障。
同志們,過去的五年是取得輝煌成就的五年,今後的五年是農墾改革發展更為關鍵的五年,做好“十二五”時期的工作,對於農墾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開拓進取,紮實工作,為全面開創“十二五”農墾事業發展新局面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