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上海市教委推出新規:在義務教育階段,凡聘特級教師、特級校長,必須要有在兩所學校及以上從教或任職的經歷;在提拔校長、評選骨幹教師時,也必須要有跨校特別是在郊區和農村學校任教經歷。教育界人士認為,這旨在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將推動優秀師資從優質學校向薄弱學校“軟流動”。
近幾年來,上海積極實施教育 “宏觀調控”,通過加大投入、財政支付轉移、名校在郊區開“分號”、名師流動等方式,將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到更多學校,積極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
教育投入:強化政府責任
近年來,上海強化政府責任,堅持教育的公益性質,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在上海,教育支出已成為本市公共財政的重點支出。“十一五”期間,上海財政教育經費增長高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政府運用市級轉移支付和專項撥款等調節機制,推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上海市級財政向財政相對困難區縣轉移支付,支持其發展義務教育,五年來共下達專項資金20億元。目前,崇明、金山、奉賢等財政相對困難區縣的小學和初中生均撥款已超過全市平均撥款水平。上海還對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實施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從2008年開始,小學和初中生均撥款標準提高到1400元和1600元,在全國均名列前茅。
從2010年初起,上海探索在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制度,教師工資全市統一標準,不同區縣間、城鄉間,教師收入基本均衡。目前,不少郊區已著手制訂相關政策,放大績效工資的杠桿效應,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奉賢區專門設定了副校長、教導主任等中層幹部的上限基數,工資分配更多向骨幹教師傾斜。未來,將有更多優秀教師自發自願選擇郊區教育,提升郊區教育質量。
硬體配置:突出發展農村教育
近年來,上海各區縣面臨著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種種挑戰,諸如教育人口急劇增長帶來的教育供給壓力,區域內涵發展過程中的校際差距等問題。為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上海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尤其是郊區農村區縣將教育發展擺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突出位置。上海要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就必須加大優質資源在郊區農村的輻射力度。
上海進一步加快郊區學校建設步伐,2009年至2012年計劃投入資金約88.7億元,開展中小學建設項目272個。2010年,上海啟動新一輪郊區學校建設工程,新增的89所學校多數集中在城郊結合部,浦東、閔行、寶山、嘉定四區共有75所,且大部分位於城郊結合部的三林、浦江、顓橋、大場等街鎮。
近年來,為配合市政動遷和舊區改造,上海在城郊結合地區建設了一批大型市屬配套商品房基地,這些基地規劃面積大,入住人口多,社會關注度高。市教委組織中心城區優質教育資源赴郊區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區辦分校或對口辦學,努力提升郊區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區新建公建配套學校的辦學起點。在閔行區浦江鎮世博家園附近,有荷花池世博幼兒園、黃浦一中心世博小學、向明世博初中等校,彼此僅一墻之隔。居民們開玩笑説,孩子們只需走幾步,就能享受從幼兒園到高中“一條龍”教育,而且全是頂呱呱的優質資源。
市教委同時加強優質高中教育資源輻射郊區農村。2009年秋,向明中學浦江校區、上海中學臨港新城分校等都已成功開辦,滿足群眾對優質高中資源的需求。
優秀師資:輸出流動補“短板”
實現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硬體是基礎,軟體是關鍵。上海努力縮小城郊和校際差距,積極向郊區農村輸出優質師資,甚至在整個區域內實現優質師資大流動,滿足群眾特別是農村群眾對優秀師資的需求。有的區縣將優質師資“請上門”。徐匯區教育局委託上海實驗學校聯辦上實附小(原梅隴三小),派出骨幹擔任上實附小校長,推行上實辦學模式,得到家長普遍認可,出現了從 “招不到學生”到“招不了學生”的變化;嘉定請來了滬上四大名校之一的華東師大二附中承辦嘉定新城初級中學,華東師大二附中派出一名副校長和一批業務骨幹前往新校,提升辦學質量。
一些區縣探索區域內師資均衡,讓優質教育資源在區域內 “搖勻”。從2008年起,普陀區組建了若干優秀教師梯隊到各校“走教”,優秀教師在多個學校都有一張“辦公桌”,並且這樣的名師流動不是幾所學校小打小鬧,而是全區鋪開,使得優秀教師不再是學校的獨享資源,而成為全區共享的“公共財富”。
楊浦區通過擴容名校、集團化辦學等形式,減小學校間的質量落差。近年來,先後將最受家長青睞的打虎山路一小、楊浦小學、控江二村小學和上理工附小作為龍頭,帶教一些相對薄弱的學校,組建了4個小學集團。集團內師資結對、課程共享、教研互助,擴大了優質資源“照耀面積”。
從2006年起,上海啟動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並每年對全市中小學校(園)長進行專題培訓。2008年,上海又實施新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項目,加強教師的學歷培訓和非學歷培訓。如今,上海中小學(含幼兒園)專任教師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佔70%左右,比2005年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不斷提升,對優質資源均衡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記者 彭薇 李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