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的水環境、大氣環境等究竟如何?記者從21日召開的全省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獲悉,“十一五”期間,江蘇省環境保護成效顯著,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但從環境質量變遷看,全省生態好轉的“拐點”並未到來,生態環境總體狀況仍不容樂觀,建設生態省、全面改善城鄉環境質量任重而道遠。
環境質量狀況總體改善
“江蘇省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省環保廳廳長陳濛濛介紹説,全省125個國控斷面水質優於Ⅲ類比例提高12.6個百分點,劣于V類比例下降16.2個百分點;太湖富營養化狀況由中度轉入輕度,53個斷面水質達標率從78.8%提高到88.5%;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調江蘇段水質達標率穩定在80%以上;13個省轄市中,有11個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十一五”環境質量分析報告顯示,在水環境方面,2010年,全省91個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8.9%;“十一五”期間,江蘇省長江幹流水質穩定達標,入江支流控制斷面水質有所改善。2010年,45個入江支流控制斷面達標率為84.4%,較“十五”末提高了28.5個百分點;全省農村地表水達標率為85.0%。
在空氣質量上,2010年全省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8.9%,較“十五”末提高了3.6個百分點。與“十五”相比,全省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分別下降18.2%和7.6%。
生態環境質量處於良好狀態。2010年度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為65.5,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處於中上水平。
生態好轉“拐點”尚未出現
“全省生態好轉的‘拐點’仍未出現,生態環境總體狀況仍不容樂觀。”省環保會議透露的信息令人警醒。
來自省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表明,上世紀70年代全省I—Ⅲ類水體的比例為64%。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每10年下降一個等級。水環境狀況最差的是九十年代末期和新世紀初期,I—Ⅲ類水體的比例僅有14%。進入新世紀之後,城鎮污水處理廠大規模建設,工業和生活污水大量處理,水環境質量有所好轉,但I—Ⅲ類水域面積仍僅在30%左右。
大氣環境質量也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灰霾、酸雨等複合型污染。2010年,南京、蘇州監測到灰霾的天數分別達到173天和162天。蘇南有些地區酸雨最嚴重時曾達到70%的發生幾率,也就是説“十場雨就有7場是酸雨。”
“從江蘇省的實際情況看,蘇南地區已進入從生態損壞到加快修復的階段,蘇中地區仍處於排污和修復相持的階段,蘇北地區環境惡化勢頭還沒有完全遏制住。”有關人士分析説。
“我們要清醒認識形勢。”陳濛濛廳長説,江蘇總體上仍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階段,資源環境仍是發展的“硬約束”。全省水環境惡化勢頭有所遏制,但大氣、重金屬、土壤等污染問題日顯突出;城市總體環境得到改善,農村環境大規模連片整治才剛剛起步;廣大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滿意率不高已成為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一塊“短板”。“建設生態文明、全面改善城鄉環境質量任重道遠”。
三個“更大”,讓山綠、水清、天藍
“通過5年的艱苦努力,力爭提前迎來全省生態好轉的‘拐點’,為到2020年在全國率先建成生態省、用10年時間使江蘇整體生態環境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的中期水平,打下紮實的基礎。”全省環保工作會議描繪的“十二五”藍圖令人鼓舞。
會議要求,要以更高的環保標準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以更大的力度治理水和大氣污染,以更實的措施解決影響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首先打好今年的“開局之戰”。
記者了解到,今年,江蘇省蘇南地區將嚴格限制新上重化工項目,實現蘇南地區經濟結構的由重而輕;蘇北地區將禁止重污染項目,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沿江及其他地區的飲用水源保護區附近不再佈局環境敏感項目,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同時,堅決反對以“再生資源利用”和循環經濟等名義新上進口廢棄物處理項目,保護全省的整體生態環境。
江蘇省還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為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省環保廳目前已初步排出30多個問題突出的地區和園區,以及200多個需要重點整治的企業名單。“我們將緊盯住不放,一個一個抓落實,實實在在見成效。”省環保廳負責人表示。(記者 宋金萍 實習生 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