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四川省國土資源系統服務與保障災後恢復重建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5月12日   來源:國土資源部網站

鳳凰涅槃 幸福重生
——四川省國土資源系統服務與保障災後恢復重建紀實

    三年前,山阻河斷,驚恐悲痛;三年後,幸福重生,百業再興。

    新北川縣城巴拿恰步行街修飾一新,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象徵“東汽精神”的巨型風車隨風旋轉,新“年畫村”——大乘村墻壁上畫滿了古樸的彩畫。都江堰特色民居錯落有致,映秀中小學校園美麗溫馨。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四川災後重建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時隔三年的巨變,傾注了國土資源系統全體幹部職工的心血和勞動:為了讓北川百姓徹底遠離地質災害威脅,國土資源工作者艱苦論證、精心選址;為了確保東汽廠儘快投産,國土資源部門不到一個半月就協助政府完成拆遷、補償和安置;為了保住良田厚土,大乘村重建在廢棄磚窯後節約土地120多畝;為了完成“生命任務”,都江堰、映秀等地的地災監測員日夜堅守。

    三年來,四川省國土資源部門或主持或參與,或組織或協調,共報批新增建設用地近百萬畝,安置失地農民20萬人,整理復墾災毀土地200多萬畝,治理重大地災隱患點2334處,成功預報地質災害247起、避免4.67萬人傷亡。依託中央和有關部委、本省特殊支持政策,圍繞建設用地保障、災毀耕地復墾、地質災害防治等三大工程,四川省國土資源系統幹部職工用智慧、辛勞乃至生命書寫忠誠,在恢復重建中發揮了基礎性、關鍵性的保障作用。

    科學供地、全速供地、安全供地——不因土地供應不到位延誤一戶群眾安居、耽擱一個項目落地

    記者採訪的第一站是新北川縣城。城內各處羌紅高懸,為整個城區增添了吉祥氣氛;新北川中學佔地225畝,顯得寧靜而舒適。整個縣城佔地7平方公里,在建設中突出了“安全、宜居、特色、繁榮、文明、和諧”的標準,其中“安全”被擺在了首位。

    “5·12”特大地震中,北川縣城受災最嚴重,而且舊址一直飽受唐家山堰塞湖、次生地質災害困擾,原址已經不適宜重建。國土資源部門全程參與了北川新城的選址工作,徵地拆遷非常順利,地質專家力排眾議,確保了異地重建。北川新城選址在一片非常開闊的平原上,比老縣城大出5平方公里,徹底遠離了地質災害威脅。

    與北川縣城相似,異地重建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汽)同樣令人注目。東汽是我國裝備製造業的龍頭企業,在地震中損失慘重。異地重建的一大難題是選址何處、地從何來。但不到一個半月,德陽市國土資源局就協助政府給東汽騰出了2600多畝土地。東汽建成後安排當地村民500多人就業,年産值從震前不到100億元增長到去年的190億元,帶活了當地整個産業鏈。

    在北川、東汽重建過程中,國土資源部門及時供地、保障用地,注重保民生、保重點的思路得到了全面體現。“不因土地供應不到位而耽誤一戶群眾重建,不因土地供應不到位而耽誤一個項目落地”,全省僅納入國家規劃的重建項目,就有2.97萬個落地紮根。

    地震後最艱難的考驗是安置群眾,最重大的任務是恢復重建。而無論是艱難考驗還是重大任務,哪項建設不用地?如何既保障建設速度,又不違背土地法律、政策、制度,需要國土資源管理智慧。

    ——保障用地體現在政策引路。為了支持四川等地震災區有序、合法重建,國土資源部較早出臺了《關於實行保障災後恢復重建特殊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確規定,允許預支用地指標、減少審批環節、允許先行用地、邊建設邊報批、行政劃撥和協議出讓供地、調整地價標準降低出讓地價等。都江堰市向峨鄉黨委書記付岷濤對記者説:“災後恢復重建點多面廣,資金需求量巨大,任務十分艱巨,如果沒有國土資源部特殊的支持政策,要有效推動向峨鄉的恢復重建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

    ——保障用地體現在規劃先行。繼《關於實行保障災後恢復重建特殊支持政策的通知》之後,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與四川、甘肅、陜西聯合編制了土地利用專項規劃,結合災情掌握了土地現狀,全面、詳盡設計了重建用地規模和佈局。其中,除去臨時用地佔地,四川39個重災縣所需城鎮用地指標、農村居民點用地指標、獨立工礦用地指標、基礎設施用地及其他建設用地指標共計4.88萬公頃。借鑒這一規劃,四川省編制了其他100個受災縣的建設規劃,為災後重建奠定了堅實基礎。

    ——保障用地體現在全速報批。根據規劃執行情況統計,四川受災地區三年共完成新增建設用地報批近百萬畝。中央和地方投入的數千億元重建項目,18個對口支援省份的24個特色産業園區,新城鎮、新村莊、重大項目、公共設施在災區落地。綿陽市國土資源局本級就完成6.8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預審、報批備案,安縣一個縣就完成1.5萬畝用地報批;德陽市各級國土資源局完成12.1萬畝用地報批,是過去幾年的總和,執行率超過了70%。為配合産業結構調整,國土資源部門積極協調發改部門及時更新項目庫,優先保證産業重點項目。

    ——保障用地體現在和諧供地。城鎮重建、工礦項目重建徵地難、拆遷難、安置難。在補償安置上,四川省國土資源部門開動腦筋,想了很多辦法。安縣國土資源局積極建議,得到了縣政府採納:一是把人均耕地0.4畝以下的村民全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共解決1.1萬人的社保問題;二是無論徵用耕地還是林盤、河灘,補償堅持就高不就低。在20萬平方米的拆遷工作中,沒有發生一起惡性上訪事件,有力維護了社會穩定。安縣局因此獲得國土資源部2009年“雙保行動”先進集體稱號、2010年依法行政先進集體稱號。

    ——保障用地體現在安全供地。農村居民點重建難在選址難、保障安全難。地震導致5.6萬多戶農民失去宅基地或耕地,涉及20萬人,而且多數分佈在地形複雜縣區,地災隱患威脅大,“連一塊像樣的宅基地都很難找”。北川縣國土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有時徒步七八個小時找宅基地,堵車往往一堵就是一整夜,光居民點的地災安全性報告就做了1萬多份。全省共依法調劑宅基地1.23萬畝,調整耕地2.33萬畝,保證了失地農民在去年5月12日前全部搬入新建農房或拿到了宅基地。

    每條政策、每項建設,凝聚著無數國土資源工作者的心血。國土資源部領導多次帶隊現場調研,部有關司局和事業單位直接參與,四川基層國土資源工作者加班加點,多次冒著余震危險穿越地災生死線,為災後重建贏得了寶貴時間。

    “當時做規劃調研時,山上滾落的石塊砸壞了3輛越野車,有一次車門壞了用繩子拴著行進,從映秀趕回成都。”回想起當初工作的危險,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周建春和廳總規劃師王浩等多位受訪者仍心有餘悸。

    “為了保障用地,五加二、白加黑,在災區國土資源部門已經習以為常,中層以上幹部基本沒有休息過週末,2008年全局幹部職工吃住都在局機關。”安縣國土資源局局長謝崇義回憶説。

    整治土地、有佔有補、節約用地——確保每人“半畝田”,不因受災而放鬆耕地保護

    青山不改,沃土長存。徒步災區,除了汶川一些特殊地段,地震時山頂的“癩子頭”已經被草木覆蓋,一些低丘緩坡、廢棄村莊也種上了莊稼——農民的“飯碗田”重新有了生機。

    在災區,國土資源部門是當地群眾最歡迎的部門之一。北川縣老百姓生動地比喻説,地災防治保命,土地復墾保吃。

    通過土地整理復墾,災區恢復重建和農民生計都有了長遠保障。在江油市新安鎮,復墾、整理後建成了5000畝生態農業園,提高了耕地質量和産出效益,種植的獼猴桃等特色産品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在都江堰市向峨鄉,農民住進了新建的小區,廢棄居民點復墾為耕地,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同時,以上海市援建都江堰的10萬畝現代生態農業集聚區項目帶動,向峨鄉復墾整理獼猴桃科技示範園2000畝、綠茶種植示範基地1500畝,不斷壯大特色農業規模。小溪清流處,富有川西民居特色的農家樂繁星點點、遊人如織,災後生活充滿了朝氣與喜氣。

    不因受災就放鬆耕地保護,這是四川省國土資源部門的職責所在。成都平原富饒肥沃、寸土寸金,重建必然造成耕地量減少。德陽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王勇非常理性地告訴記者,對災區來説,恢復重建對耕地的衝擊是多向的,保障供地壓力大,土地復墾壓力大,佔補平衡壓力更大。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土地損毀嚴重,僅耕地就滅失17.6萬畝,近20萬農民失去宅基地或耕地。這些群眾對未來生活産生擔憂,思想極不穩定,成為災後恢復重建中的突出問題,四川省委、省政府日夜憂心。三年後的今天,包括災毀耕地、廢棄宅基地等共200多萬畝土地,復墾率達93%,投入資金數十億元。這些資金集中捆綁了中央財政的土地復墾專項基金、中央分配給地方的新增費、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地方留成的新增費和其他資金。

    在復墾過程中,省國土資源廳與財政廳連續出臺政策予以保障,實施者由政府、部門、農民群眾共同參與實施。村民自行復墾,政府給予每畝地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的補助。四川還結合“金土地工程”,嚴格執行立項、審批、評審、招投標、驗收等管理辦法,不枉花財政一分錢。

    “保證每個群眾有半畝田”,這是災區國土資源部門實事求是、心繫百姓的最樸素心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考慮到農耕方便的半徑,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統一規劃設計、招投標,統一認定災毀耕地、設計預算,家底清、情況明;通過自行復墾和工程復墾,實現了農民宅基地、耕地就近相對集中安置。

    在記者採訪過的市、縣中,德陽市災毀土地復墾近50萬畝,包括耕地、宅基地、城鎮用地、活動板房用地等,採用工程復墾方式已經完成80%;綿陽市僅耕地勘測定界就完成5萬多畝,國土資源部門只有十幾個人,白天外業、天黑內業,夜以繼日地投入災毀土地整理復墾;北川縣通過對22個鄉(鎮)的土地復墾,大部分村社人均耕地都能滿足農戶生産需要,人均耕地達0.5畝以上。

    “挂賬”是四川在恢復重建中佔補平衡工作的創新舉措。2008年、2009年,恢復重建用地量非常大,在有限時間內實現佔補平衡難以完成。四川省為此專門發文,在農用地徵轉過程中允許“先佔後補”,為加快建設進度留下了緩衝的空間。“這項政策是特殊時段的特殊做法,最終要回到正常軌道,嚴格執行佔補平衡的法律義務”,一位基層國土資源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據了解,目前,四川已經逐步對前兩年的“挂賬”進行核銷,確保有佔有補、科學重建、可持續重建。

    短期內大量項目落地,會不會造成土地浪費?記者採訪時曾有這個擔憂。災區國土資源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四川並沒有因為受災就忽視節約集約用地,而是嚴格把關,按照有關投資強度核定用地面積。以德陽市區為例,各大園區更加強調投資強度,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原來每畝土地投資只有150萬元,重建中每畝土地投資已經達到200萬元~300萬元。

    受災後異地重建的綿竹市孝德鎮大乘村,是農村重建中節約土地的典型。儘管是著名的“年畫村”,但大乘村新址卻“變廢為寶”,建在廢棄磚窯廠舊址。在新村設計中,蘇州援建單位將川西民居風格和蘇州園林元素巧妙融合,並採取以“以工代賑”的方式鼓勵當地老百姓積極參與工程建設。全村佔地約120畝,安置80多戶。先進的規劃理念,既節約了土地和修建成本,又推進了小城鎮化發展步伐,進一步美化了鄉村環境。

    群測群防、日夜堅守、防治結合——地質災害防治執行“生命任務”,為恢復重建撐起一片藍天

    本報記者到達映秀鎮時,最繁忙的工地不是居民區建設,而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岷江兩岸,一邊是櫛次鱗比的小鎮樓房,一邊則是山體鬆動、物源堆積的泥石流溝。地質災害隱患點隨時威脅著當地群眾。

    在紅椿溝泥石流溝內,四川省地礦局技術人員正在緊張施工,爭取在汛期前完工,將溝裏300萬立方米的泥石流物源“鎖在籠子裏”,整個映秀會更加安全。工程投資1.4億元,幾十米高的幾道攔擋大壩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泄洪溝寬達幾十米。阿壩州國土資源局地環部門負責人和四川省地礦局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場最多時有600多人同時施工,今年大年初一下大雪,照樣加班加點施工。

    地震加劇了四川的地質災害防治難度。本來就山高谷深、生態脆弱,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地震後,很多縣地災隱患點從100多個增加到五六百個,一些市則由1000多個增加到幾千個。對於各級政府來説,地質災害防治已經從汛期應急事件成為常態化工作。

    “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影響,可能要持續一二十年。”全國政協委員、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黃潤秋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説。

    尤其是去年8月13日~14日,汶川映秀鎮、綿竹清平鄉、安縣的高川鄉和茶坪鄉等地,同時遭遇強降雨並引發山洪泥石流。在映秀,多條泥石流溝災害群發,紅椿溝寬約30米、主溝長3.6公里、高差1400多米,泥石流勢不可擋,堵塞岷江並使江水改道,涌入映秀;都江堰市龍池鎮南嶽村一組農家樂女主人胡巧艷對去年“8·13”的暴雨和水打溝泥石流仍印象清晰:農家樂建在泥石流溝口,當時很多人在吃飯,多虧廣播喇叭通知早,她和遊客跑得快,“差幾秒鐘就沒命了,把我的幾個乘涼的亭子都打壞了,損失了100多萬元”。

    從搶救生命到守護生命,從臨時安置到恢復重建,面對災害衝在第一線的,永遠是國土資源資源系統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永遠是守護鄉親安全的地質災害監測員。他們把“地質災害零傷亡”作為工作的最高價值和準則,在四川撐起了一片安寧、祥和的天空。

    大地震發生不久,國土資源部從全國調集800多名地質工作精兵強將,趕赴四川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和危險性評估,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數萬處,最大限度消除了災害威脅,為災區群眾和救災隊伍構築了一道“防災墻”。

    3年來,四川不斷加大地災防治投入力度,構建有效機制。地災防治規劃投入達80多億元,積極構建起以政府主導為主體的主動力機制、堅持群專結合的動態發現機制、緊抓操作層面防範的群測群防機制、發揮系統防範功能作用的部門聯動機制、完善提前預防避讓的主動預防機制、實施工程性治理的長效功能機制,不斷為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創造和積累新經驗。

    3年來,四川不斷加大工程治理和預警避災工作力度。在2334項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之外,四川開展了1248項應急排危除險簡易治理工作,開展了6494項監測預警項目建設,恢復重建3420處群測群防體系,實施28674戶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工程。

    3年來,地質災害防治保質保量有實效。四川提出了“群眾要叫好、幹部不能倒”。去年北川、安縣等地震重災區,實現了地質災害“零傷亡”。

    3年來,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明顯提高。受地災威脅的村莊,家家有防災明白卡,戶戶有一個手電筒,村村有監測員,敲鑼、廣播等警報方式多樣。

    在恢復重建中,四川更加注重地質災害防治的規劃編制。黃潤秋表示,四川省災後重建規劃委員會中專門設立了地災防治專家組,對地質災害宏觀形勢分析判斷、諮詢,對重建方案進行審定、指導。在城鄉重建選址中,堅持“避開活動斷層,避開重大地災點,避開不良場地”的“三避讓”原則,“所有重建總體上是安全的”;在地質災害排查和防治工作中,引入更多新技術、新方法,無人機、衛星遙感、GPS、地理信息系統等各種手段大會戰,“監測面積達十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浙江省面積,在世界地災防治史上也是首屈一指”。

    心繫群眾、顧全大局、百折不撓——國土資源工作者永遠有一根不折的脊梁,“對得起良心和責任”

    巨大的災難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國土資源工作者的錚錚鐵骨和無畏精神。

    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宋光齊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重建三年,災區堅持科學重建、可持續重建,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巨變,這既來自中央和外援大力支持,也來自四川省當地幹部群眾艱苦卓絕的努力,四川國土資源系統尤其是基層國土資源幹部職工,用血汗和生命書寫了災後重建的光彩篇章。

    在抗震救災初期,國土資源工作者沒有被悲慟擊倒,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群眾的安危,是抗災救人、查災防災。他們積極參與搶救生命、安置受災群眾、排查地質災害。在恢復重建階段,無論在大山深處的地質災害防治一線還是土地整理復墾、徵地拆遷現場,無論在機關辦公樓做內業還是野外做外業,國土資源工作者衝在一線、幹在一線。

    翻開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英雄譜,很多全國國土資源系統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下面,都是一串串感天動地的故事:

    有堅守大山17年、一人管全鄉國土資源工作的馬銀國“馬國土”。地震後,他從廢墟中救出22名被困群眾。全縣168個地災隱患點的情況,他無不瞭如指掌。一到汛期,馬銀國就要晝夜值守、嚴陣以待。2009年7月17日晚,馬銀國連夜報警,剛讓群眾撤走,房屋就被掩埋。十幾個頭髮花白的老人跪在他面前高喊“救命恩人來了,救命恩人來了”。

    有身患重病但心裏仍裝著百姓的中江縣萬福區國土資源所所長譚保明。儘管身患食道癌,當得知地震後某村出現大面積山體滑坡險情時,他立即拖著病弱之軀,帶領所裏職工有序轉移群眾。300多村民安然脫險,自己卻癱倒在地。

    有大局為重、果敢擔當的綿竹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劉謀勇。地震後,他一直戰鬥在救人最前線,年過九旬的老母親臨終也沒能見一面。劉謀勇面對家鄉伏地痛哭,重重叩了三個頭後又衝向廢墟救人。去年“8·13”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前,劉謀勇接到雨情電話後,果斷啟動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在暴雨滂沱、四週漆黑的短短一個小時內,組織3000多村民安全轉移,實現了巨災面前無重大群死群傷事件發生,受到國土資源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當地百姓的交口稱讚。

    有每到汛期就進入戰備狀態的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地震後,儘管通信全部中斷,但處室人員沒有召喚和命令,就在三小時內完成集結。去年“8·13期間,全體人員度過了十多個不眠之夜,一直鏖戰在災區一線和應急值班室。有的同志在映秀駐紮長達兩個月之久。他們想的是,“儘量往前衝,到災區去,多幹點,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責任”。

    也有為監測地災、轉移群眾獻出生命的普通群眾。清平鄉湔溝村6組村民、地質災害監測員王永生,年過七旬,20年來堅持監測地質災害。去年“8·13”強降雨突襲清平,王永生不顧老伴阻攔,連夜監測水情,多次搖響報警器。116名村民安全撤離,但王永生老人卻在一瞬間被泥石流卷走,他留給村民的最後一句話是:洪水來了,你們快跑,我還要查看一下水情。

    有日夜奔波在重建點開展徵地拆遷的土地管理幹部。新北川縣城選址區所在地,有4個村2400多戶村民,在一個多月就全部拆遷完畢,沒有一戶村民上訪,為北川重建贏得了時間。“當時是冬天,國土局的幹部白天與老百姓座談,晚上整理資料、制定方案,幾乎每天都是通宵達旦,每個人的眼睛都佈滿了血絲,加之當時的居住和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參加徵地工作的幹部個個面容憔悴,手腳都凍爛了”。北川國土資源局一位負責人動情地説。

    有在人情面前嚴格管理、避免天災人禍的都江堰市國土資源局。他們為了保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抵制説情,制止強攬工程,查處高價供料,對某違反規程、偷工減料的企業責令拆除返工,保證了地災防治工程的質量,避免了天災加人禍。

    大地震發生後,災區基層國土資源部門幾乎每個小家庭都受災。北川縣國土資源局幹部不僅失去了家園,還有19位家屬遇難,有的父母逝去,有的痛失妻兒。“各人有各人的災,但我們北川國土人有一根不折的脊梁。不管前期救災還是後期重建,我們不停地工作,也只有工作才能忘記傷痛。”北川縣國土資源局一位負責人説。

    “超越自然的奇跡,總是在對厄運的征服中出現的。”歷時三年,四川災後恢復重建氣壯山河。危難時刻,國土資源工作者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災區新一輪振興規劃即將啟動,在“從悲壯走向豪邁”的發展征途上,國土資源工作者必將不辱使命,為建設大開放四川、秀美四川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鏈結
· 測繪局集全測繪之力、精銳之師為汶川重建立新功
· 最美的風景——陜西省"5·12"地震災後重建綜述
· 見證四川省氣象部門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三年曆程
· 商務部:四川災後商貿服務設施恢復重建成效顯著
·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談北川三年重建
· 科學重建的歷史進步—成都城鄉統籌推進災後重建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