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上半年的演出季已基本排滿!”11月4日,拿著《大美四川》的演出安排表,四川歌舞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斌難掩喜悅之情。10月26日,省歌請來全國演出商現場觀看 《大美四川》,實現現場採購,使這部僅上演半個月的劇目,就已將檔期排至明年7月。
如果時間退回到兩年前,寄幾張演出光碟出去,坐等演出商上門,應該是這部劇走出去的“路徑”。可現在,歷經文化體制改革洗禮的省歌必須直面市場。
10年來,何止一個省歌。從“不是試點的綜合改革試點省份”到大力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勾勒巴蜀大地的“文”脈——從改革破題到蔚然成勢,四川文化這只高飛的“鳳凰”,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成為其兩翼,文化體制改革則是決定方向和高度的“鳳頭”。
建設文化強省,四川構想在先;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四川奮勇爭先
黨的十六大提出 “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任務。
改革的鼓點,在四川鏗鏘有力。黨的十六大召開一個月後,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 《關於加快建設西部文化強省的若干意見》,提出“深化體制改革,完善運行機制”,“壯大文化産業”。
省委、省政府思路清晰——早改早主動。
2003年6月,四川新華發行集團被確立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企業集團。省委、省政府旋即下發通知,將全省新華書店國有資産授權集團公司經營管理,掃清體制性障礙。從改變國企職工身份,到現代企業制度建立,改革的結果,一個以前主要靠財政養活的事業單位,變成全省利稅大戶。
破題從有形的手開始發力,束縛手腳的舊體制走向瓦解。
2003年,四川日報報業集團以全員競聘上崗為突破口,率先在全省宣傳文化系統全面推進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27場競聘陳述答辯會、8場選聘陳述會,打破了全省宣傳文化系統“鐵飯碗”的局面。不破不立,以嶄新面孔出現的川報集團核心競爭力日益增強,總資産由幾億元躍升至幾十億元。
200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赴川考察,期望四川“在西部文化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李長春離川當天,省委召開常委會,重要議題之一是文化體制改革。兩個月後,四川省《關於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産業發展的意見》出臺。
這一年,四川被確定為全國文化體制綜合改革 “不是試點的綜合改革試點省份”。此後的一年間,10余個指導性文件相繼發佈。
突出重點,以點帶面,重塑微觀主體——四川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産業發展進入更高層面。
2007年5月30日,四川新華文軒連鎖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是目前全國出版發行業唯一的一家境外上市主板公司。僅過了3年,四川新華文軒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與四川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協議,以12.55億元與出版集團15家全資子公司進行資源整合。這是中國出版發行業首例以股權整合方式完成的出版發行資源整合。
文軒出版傳媒成為四川文化體制改革的生動注腳:誰離老體制遠一點,離新體制近一點,誰的發展就快。
改革向縱深推進:2009年12月28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列出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
同月,一記改革重拳,直指國有文藝院團改革。2009年12月,省政府常務會議原則通過 《四川歌舞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組建方案》。2010年7月8日,四川歌舞演藝有限責任公司成立。通過合併重組,全省國有文藝院團由2002年以前的103個調整為67個,調整幅度達35%。截至日前,全省67家文藝院團已全部以轉企改制、合併、撤銷等方式制定了新的改革方案,13家已完成改革。
改革是手段,發展是目的。文化體制改革再考大集團的龍頭效應,“高效化”成為重要考量。四川電視臺和四川人民廣播電臺兩台合併,實現了廣播與電視、頻率與頻道資源的對接融合。康巴衛視併入四川廣播電視臺,實現了節目資源共享、體現了集約優勢、提高了運行效率。
2010年7月,峨影集團牽手太平洋院線,優勢資源的組合意在實現電影創作、生産、銷售的一條龍。市場主體,在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進程中誕生、發展:四川黨建期刊集團所屬13家非時政類報刊社完成轉企改制;成立四川期刊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實現了省級非時政類期刊的集團化整合、股份化運作,並將整合路徑向市州期刊資源延展。
改革,讓四川文化生産力以裂變的方式釋放能量;改革,重塑市場主體,資源點化成資本
從等“輸血”到自我“造血”,越來越多的四川實踐給出這樣一個答案:文化體制改革重塑了市場主體,使産業發展成為文化建設亮點。
一紙文件打破電影發行壟斷權的四川太平洋電影院線有限公司,走出一條滾雪球般的擴張之路——截至2011年6月,院線旗下已有影院51家、銀幕291張。與此同時,13家電影公司已完成轉企改制,省級和市州共8家電影院完成轉企改制。
理念一變,氣象萬千。
“看雜技到朝陽。”讓朝陽劇場火紅京城的,是四川德陽雜技團。這個曾經只在鄉間行走的“草臺班子”,如今已走向世界,構建起四川品牌的 “雜技王國”。2010年,德陽雜技團又“殺”回四川,與成都市川劇院共同出資成立公司,借助百年川劇“窩子”悅來茶館市場化運作川劇旅遊劇《川劇秀——變臉傳奇》。
體制改革打破堅冰,産業龍頭初步形成。
推動文化資源優化整合,四川文化體制改革“規模化”戰略路徑清晰:抓産業鏈條的聚合,做強文化産業集團;抓重大項目的整合,打造文化産業集群;抓文化業態的融合,拓展文化産業空間。
文化産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得益於文化體制改革帶來的全新思維。
地震災後文化重建中,以打破舊體制束縛的魄力進行産業重建,文化産業從重建到發展振興,成為四川向世界交出的災區重建答卷中的精彩一筆。
千佛崖是四川規模最大的石窟群,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然而,由於靠近108國道,多年來,噪聲、灰塵、震動以及自然的因素,不僅影響文物保護,同時阻礙文物發揮應有的價值。在災後重建剛開始時,廣元市就決定將千佛崖景區建設納入災後重建總體規劃,投資近4億元,將千佛崖景區打造成以石刻造像景觀為核心,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産業園區。
放眼全省,這樣的“大手筆”比比皆是。牽手江蘇援建方,綿竹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聯姻”。綿竹年畫村産業形態逐步形成。地震前,綿竹從事年畫産業的人員200余人,年産3萬幅;如今,綿竹市共有年畫生産企業40多家,從業人員2000多人,年産值近2000萬元。在全省災後重建實施的62個文化産業項目中,上億元的文化産業園項目超半數,包括三星堆文化産業園、江油李白文化産業園等。
今年開年之初,省文化廳與中國工商銀行四川省分行在成都舉行《支持文化産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未來5年內,工行省分行將提供100億元以上融資支持,支持省文化廳扶持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文化企業,全力支持文化企業“走出去”,全面提升四川文化産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都江堰青城山天下幽迎賓大道文化廣場項目是首個受益項目,2億元融資支持助推這一項目。
“十一五”期間四川文化産業增加值從116億元增長到521億元,位列全國第八。圖書發行、都市類報業始終保持全國同行業前5強的位置;四川新華發行集團連續兩次被評為“中國文化企業30強”,綜合實力位列全國同行業第一;四川省電影公司綜合實力居全國省級電影公司第一;全省電影票房總收入2010年達到6.2億元,居全國第6;成都數字娛樂産業進入全國綜合排名前3位。
從創新理念到典型引路,從市場體系構建到市場主體培育,從重點文化項目投入到文化産業滿園春色——小面積的改革“試驗田”步步推廣,成為大面積的“豐收田”。
改養“人頭”為養“事業”、養“項目”,實現城鄉文化均衡一體發展,保障百姓基本文化權益
在8月31日結束的第三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中,四川“高分”亮相,全省203個文化館,數量全國第一,32個國家一級館比上一次評估增加78%,上等級館總數146個,增加85%。全國文化建設者的目光投向四川:“免費時代”文化陣地如何實現百姓基本文化權益?
答案是創新機制、轉變“養”事業與“管”文化的投入與管理方式。
“四川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投入——供給’的創新機制,讓文化事業投入效益最大化,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社會發展的文化福利。”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説。
省委、省政府將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省、市(州)財政總體預算,納入省委、省政府的督查目標。
四川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相結合,日常財政撥款與項目資助相結合,改養“人頭”為養“事業”、養“項目”。
被“包辦”的惠民演出不再是指令性安排,“採購”成為送戲下鄉的新名詞。2007年,成都市有關部門開出“採購單”,面向全市文藝院團發出 “競標公告”:誰的節目通過專家組評審,誰就獲得政府採購,由政府採取每場補貼的方式把演出送到村民面前。這一年,如此“競標”的惠民演出方式在全省鋪開,除了國有院團,民營文化單位也被納入“擇標”序列。
瀘縣97支民營農民演出隊抱團,成立全國首家“農民演藝中心”。他們以“瀘縣農民演藝網”為載體推出服務百姓的 “文化菜單”,老百姓要看什麼節目,拿著菜單“點”。瀘縣趁勢于2010年3月推出 “112農村文化演出服務工程”,優秀節目由政府買單,每年在全縣每個村演出兩場。
“百姓看什麼,我們演什麼。”如此“管”文化的投入方式,使公共文化服務更加貼近百姓生活。
以人為本、以文化人。繁榮的文化事業,讓人如沐春風。
在成都市雙流縣永興鎮,“出門看書、上網”已成為百姓的口頭禪。成都市從2009年起打造的 “15分鐘文化圈”,以綜合文化站為圓點、15分鐘為半徑——百姓出門15分鐘行程內就能參加文化活動。在全省,城鄉文化均衡一體發展的背景下,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逐步形成 “城市——區 (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文化圈層,城市有“15分鐘文化圈”,農村就有“10里文化圈”。
2011年11月4日,廣安市鄰水縣觀音橋鎮快樂村“農家書屋”又收到一批新書,管理員賈建華將其擺在顯著位置。“進入冬季,如何料理小麥,可以從這些書裏找到答案。”賈建華説。一旁的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發行部負責人石永革露出笑容,“如果不是改革實現業務整合,這些書可能要晚幾個月才能到達農家書屋。”
2011年,四川省文化廳、財政廳制定出臺 《四川省關於推進全省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建立了協調聯動制度、公示制度、經費保障制度、組織管理制度、群眾監督制度等五大保障體系,明確鄉鎮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務經費由縣財政部門、文化部門據實安排。
看書、看電視、上網、唱歌跳舞,村裏人的幸福生活烙上了文化的印記——全省151443個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基本實現全面覆蓋;22300個農家書屋落戶小村莊,實現50%的覆蓋率;全省建成426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實現率達到100%;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成縣級支中心117個,“縣縣有文化資源共享中心”的實現率達到65%。(記者 張玨娟 張立東 張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