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入世十年農業貿易發展實踐與探索》正式出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1月06日 10時30分   來源:農業部

    為了紀念中國農業入世10週年,由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作序、副部長牛盾主編的《入世十年農業貿易發展實踐與探索》于近日出版。該書共八章,57萬字。

    第一章 入世以來我國農産品貿易與農業發展

    入世10年,我國農産品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進出口貿易迅速發展,技術品種引進和外資進入步伐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持續穩定較快發展。農業發展整體保持良好勢頭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開放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等因素,也得益於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國內需求快速增加的宏觀環境,更得益於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發展、積極應對入世挑戰、大幅增加農業國內支持等政策保障。

    入世推動了市場取向的農業農村改革,加快了農業貿易發展,對增加農産品有效供給、減緩農業資源和環境壓力、促進産業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進口的過快增長和外資對特定産業的過度進入,給我國小規模生産農業帶來了日益嚴峻的挑戰。

    入世10年我國農業發展經驗是:必須以理論創新帶動政策創新,切實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用開放的辦法解決開放中出現的問題;必須緊緊圍繞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用世界的眼光全球的視角統籌謀劃農業發展;必須充分利用WTO規則,在開放中切實加強對農業的合理保護。

    第二章 農業貿易政策選擇

    我國是13億人口大國,人均農業資源不足。我國大宗農産品供給必須立足國內生産實現基本自給,同時必須堅持對外開放,有效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特徵顯著,勞動力作為重要的生産要素難以在國際間自由流動,農産品貿易不能單純地基於比較優勢原則,必須充分考慮糧食安全、農民生計和農村就業等非貿易關注。

    由小規模生産特性決定,我國農業與世界主要農産品出口國相比存在著難以改變的競爭力差距,必須在開放和推動貿易自由化進程中,切實加強對我國農業的支持和合理保護,維護農業産業安全;必須強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統籌,確保我國大宗農産品基本供給保障能力不會削弱;必須著眼長遠在多邊和雙邊談判中重視和加強對有限政策空間的保護。

    在我國大幅開放農産品市場的同時,國際市場的高保護依然存在,必須加大農産品貿易促進力度,有效發揮農業品牌展會的集聚和整合作用,加快優勢農産品出口,推進公平貿易。

    第三章 WTO農業談判

    立足國內農業産業政策和發展實際,積極參與WTO新一輪農業談判,努力爭取有利於我國和發展中國家的“遊戲規則”,大力推動農産品公平貿易,關係到我國的長遠利益和現實利益。

    我國在入世過程中做出了遠遠超過烏拉圭回合要求的農業承諾,成為世界上農産品市場最開放的成員,由於農業關係保障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發展,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進一步減讓承諾的餘地非常有限。

    WTO新一輪農業談判應按照公平競爭的原則,消除各方特別是發達成員的貿易壁壘,減少扭曲貿易的農業支持,提高發展中成員的市場準入機會,促進農産品公平貿易;應充分考慮發展中成員和最不發達成員的農業發展實際和需要,通過設定特殊産品和建立特殊保障機制,切實解決發展中成員的發展關注,保證談判結果在體現各方利益的基礎上實現總體平衡。新一輪談判還應充分考慮新加入成員為多邊貿易體制所做的貢獻,對新成員提供充分有效的靈活性待遇。

    第四章 自由貿易區農業談判

    隨著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多邊和雙邊貿易自由化進程明顯加快,在WTO多哈回合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自貿區建設受到了更加特別的關注。我國在自貿區建設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果,先後與東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蘭、新加坡、秘魯、哥斯達黎加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正在開展與澳大利亞、冰島、海灣國家、韓國、挪威及瑞士的自貿區談判,已完成或正在進行與印度、韓國及日韓兩國的可行性研究。

    無論是對於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從出口利益考量還是從進口利益考量,農業都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在自貿區建設中,各國在充分考量農業競爭力相互情況的基礎上給予農業不同程度的靈活性待遇,對重點關注産品實施完全例外、暫時擱置、部分削減等特殊處理方式。

    自由貿易區建設中,考慮地緣政治和外交需要是必然的,但就本質而言,自貿區建設是一种經濟合作方式,經濟上的互利互惠互補是其最核心的特徵。我國自貿區戰略的實施必須堅持利益平衡的原則,必須在深入分析各自競爭力基礎上處理好敏感産業和重要産業的攻防利益,必須與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實施品牌戰略和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相結合。

    第五章 農業産業安全與健康發展

    産業安全概念與市場開放密切相關。我國的農業産業安全不僅關系數億農民就業增收,而且關係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基本供給能力的保障。開放條件下我國農業産業安全必須統籌考慮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農民有效就業和增收能力、農業産業控制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入世以來,我國農業總體保持了較高的産業安全水平,特別是糧食生産的産業安全水平得到了有效保障。但部分競爭力弱、開放度相對較高的産業,包括大豆和油籽、大麥、細羊毛,其産業安全受到了嚴重挑戰,大豆和植物油自給水平大幅下降,農民收益減少,産業發展缺乏動力。棉花、乳製品産業安全也受到明顯影響。産業損害主要表現:生産受到過度擠壓、價格受到過度抑制、中小企業被過度擠出、産業控制力和定價話語權受到明顯削弱。

    在開放的形勢下確保我國農業産業健康發展,必須從保護、調控、監管、救濟、促進五個方面著手,加大對農業産業的投入與支持,加強産業政策銜接與宏觀調控,健全對外資的監管,有效運用貿易救濟、産業損害補償等手段維護國內農業産業和農民利益。

    第六章 國際農産品市場趨勢研究

    近年來,由於人口和經濟的增長、全球氣候變暖、生物質能源快速發展以及農産品資本化,全球糧食供需呈趨緊態勢,糧食庫存下降,主要農産品價格波動走高,區域間和地區間不平衡加劇,全球饑餓和營養不良人口有所增加。就全球耕地和水資源而言,農業生産仍有一定潛力,但能否變為現實生産力取決於政策、投入、科技和穩定的市場預期等多種因素。2008年糧食危機和2010年下半年以來糧食價格再次快速上漲,一定程度預著示全球將進入高糧價、高波動時代。

    與人口增長和飲食改善對需求影響的可預見性和穩定性不同,液態生物質能源、氣候變化、金融投機資本第三大非傳統因素對國際農産品市場的影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將加劇世界農産品市場的波動性和風險性。

    生物質能源的發展一方面大幅度增加了對玉米、油籽和甘蔗等農産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使農産品價格與生物能源價格互動更加密切。目前液態生物質能源在全球總能耗中所佔比重微乎其微,但所消耗的農産品佔比顯著,其對保障能源安全作用有限,對農産品市場影響巨大。生物質能源使美國對全球糧食市場的掌控力將進一步增強。

    第七章 國外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比較

    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工農、城鄉關係各不相同,出臺的農業發展政策措施也因此各不相同。但是,其中又有一些共性的經驗值得參考與借鑒。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進入工業化中期以後,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是各國的普遍做法。即使在貿易自由化不斷加快的今天,市場開放與産業保護並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關係,恰恰相反,越是開放越需要加強産業保護。

    在WTO規則下,不同發展水平的成員都十分重視農業産業的有效保護,綜合應用國內支持、關稅保護、出口競爭、技術性壁壘等措施,以實現加強農業生産、穩定農民收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目標。各國均將農業支持保護作為農業政策基礎,十分注重以立法形式建立長效機制,注重根據發展階段和農産品供需狀況適時調整政策目標,注重國內支持與邊境保護的有機結合,注重生産性支持與收入性支持、即效支持政策與長效支持政策的有機結合,在有效使用黃箱政策的同時強化增加綠箱補貼,突出重點支持産品,注重保留政策空間和使用技術性壁壘手段。建立和強化我國農業産業支持保護政策框架體系,須在支持、保護、調控、促進四方面著力,形成總量增長、重點突出、體系健全、措施有力的農業支持和保護體系。

    第八章 農業貿易促進

    在開放市場條件下,開展農業貿易促進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方面。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加強農業貿易促進、開拓國外農産品市場,建立了相應的法律制度,採取了切實有效措施和行動。我國農業貿易促進工作處於起步階段,體系不健全、手段不充分,缺乏統一規劃及配套法規。應針對我國農産品出口小規模、小批量、多品種特點,從市場、企業、産品三個層面,切實加強農業貿易促進工作,強化農産品對外營銷促銷公共服務。

    我國在蔬菜、水果、茶葉、小雜糧豆、水産品等勞動集約型産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農産品出口備受質量安全問題、行業內無序競爭、國外貿易壁壘等諸多因素困擾,應著眼重點環節推動優勢農産品出口。

    農業會展作為最直接和有效的貿易和交流平臺,在促進農産品貿易發展方面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加強農業會展行業管理,提升會展運營水平,是從企業和市場層面促進農業貿易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渠道。

 
 
 相關鏈結
· 買賣全球貨——在義烏管窺入世十年外貿嬗變
· 入世十年林業插上騰飛翅膀對外貿易機遇挑戰並存
· 中國入世十年以來進口汽車數量增加市場比重下降
· 蔣耀平出席入世十年——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座談會
· 質檢總局檢驗監管司司長談檢驗監管“入世十年”
· 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談入世十年廣東經濟發展情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