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林業局長趙樹叢:三北工程是生態建設的偉大實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9月13日 10時40分   來源:林業局網站

    1978年11月,伴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啟動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以下簡稱“三北工程”)。工程建設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建設期限長達73年,分3個階段、8期進行,工程範圍佔我國陸地總面積的42.4%,規劃造林3508萬公頃。力爭到2050年,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5%,林木蓄積量增加到42.7億立方米。專家估算,三北工程結束後,工程區森林蓄水量相當於4個三峽水庫。在國家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作出這樣的戰略決策,實施這樣的宏大工程,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加強生態建設、實現生態良好的堅定決心。

    三北工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植樹造林工程和我國生態建設的重要載體與平臺,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已經走過34年,生動地反映了我國探索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奮鬥歷程。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北工程建設。工程建設初期,國務院專門成立了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批准組建了三北防護林建設局,並將工程列為國家重點項目,由國家撥專款實施。1988年,鄧小平同志親筆為三北工程題詞“綠色長城”。1997年,江澤民同志發出了“大抓植樹造林,綠化荒漠,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偉大號召。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同志明確提出了構建祖國北方綠色生態屏障的戰略構想,黨中央、國務院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作出了《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召開了首次中央林業工作會議,明確了林業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的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基礎地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地位,推開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開展了造林補貼、林木良種補貼、森林撫育補貼和森林保險保費補貼等試點,大幅度提高了工程建設投資標準和投資規模。所有這些,為三北工程建設順利推進營造了良好環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北工程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為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成功典範。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500多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森林蓄積量由1977年的7.2億立方米增加到14.4億立方米,在祖國北方構築了一道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明顯減輕。工程區27.8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1500平方公里,長期擴展的趨勢得到扭轉;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8.6萬平方公里,黃土高原重點治理區治理程度達到 70%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開始“雙下降”,入黃泥沙量年均減少4億噸左右;營造農防林253萬公頃,工程區農田林網化程度達68%以上,2248萬公頃農田得到有效庇護,每年糧食因此增産100億公斤。同時,工程區建成了一批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和飼料林基地,木材等林産品生産能力明顯提升,種植業、養殖業、流通業和生態旅遊業等蓬勃發展,一些地區農民涉林收入佔到總收入的50%以上。三北工程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得到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被譽為“改造大自然的偉大壯舉”。中國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創造了人類生態建設史上的奇跡,成為世界生態工程建設的典範,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三北工程建設積累的寶貴經驗,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三北工程是在我國經濟狀況非常困難、造林技術相對落後、生態治理經驗十分缺乏的情況下開始實施的,尤其是三北地區自然條件差、造林難度大,工程建設的艱巨性、複雜性前所未有。30多年來,工程區各級黨委政府、廣大人民群眾和林業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難,為推進工程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付出了艱辛努力,在建設思路、組織形式、投入方式、治理模式、技術路線、工程管理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形成了我國防護林體系建設的基本理論。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以木本植物為主體,多林種、多樹種、多效益、帶片網、喬灌草、造封管、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建設指導思想;第一次把森林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發展模式。這些成功做法和寶貴經驗,不僅推動我國林業走上了大工程帶動大發展之路,而且對於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北工程建設鑄就的偉大精神,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在長期與惡劣自然條件的抗爭中,三北地區形成了“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鍥而不捨,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以人為本、造福人類”的“三北精神”,涌現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和模範人物。他們在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用34年堅持不懈的頑強拼搏和無私奉獻,譜寫了一曲曲改善生態、感天動地的綠色壯歌。山西右玉縣19任縣委書記、縣長,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不懈地抓好植樹造林,全縣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0.3%提高到現在的51%,把過去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塞上江南”,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奇跡。這樣的典型事跡和寶貴精神激勵著無數人投身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偉大實踐,必將成為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三北工程建設的實踐證明,實施三北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具有遠見卓識的英明決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建設生態文明的偉大實踐,同時對形成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性和標誌性工程,既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又體現了我國對全球生態安全和人類前途命運高度負責的大國形象,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

    雖然三北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我國森林覆蓋率排在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在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7,排在世界第122位。尤其是三北地區分佈著全國83%的沙化土地和39%的水土流失面積,依然是我國林草植被最稀少、生態問題最突出、生態産品最短缺的地區,生態建設和保護的任務十分繁重。到2020年,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難點和重點都在三北地區,必須從服務國家大局、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的高度,加快推進三北工程建設,儘快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狀況,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最近,國家正式批准了三北五期工程規劃。規劃確定,工程建設仍以增加和恢復森林植被為主要任務,在2011—2020的10年間,規劃完成造林1647.3萬公頃,完成退化林分修復193.6萬公頃。力爭到2020年,三北地區新增森林面積988.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2.27個百分點,50%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60%以上的退化林分得到有效修復,7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80%以上的農田實現林網化。與四期工程相比,五期內容更加豐富,投資明顯增加,任務更加繁重。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三北五期工程也處於承上啟下、加快推進、攻堅克難的重要時期,加快三北工程建設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但也面臨不少嚴峻挑戰。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數量明顯減少、成本大幅提升,林地和林木資源保護壓力空前加大,加之造林立地條件越來越差,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植樹造林、鞏固成果的難度越來越大。只有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才能全面落實三北五期工程各項規劃任務,不斷提高工程建設水平。

    推進三北五期工程建設,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部署,認真貫徹胡錦濤總書記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國家批准的三北五期工程規劃,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把植樹造林作為建設重點,把生態修復作為核心目標,把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作為根本任務,堅持改善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建設重點,推進規模治理,努力增加三北地區森林資源和生態總量。

    具體講,要著力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真正把三北工程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持續穩定、科學合理的投入機制,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入標準,為工程建設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二是加強規劃實施,科學制定各地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層層分解任務、目標和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建設單位,並抓好規劃實施情況的檢查、評估,確保規劃任務按期完成。三是加強科學指導,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封飛造結合,喬灌草搭配,科學運用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積極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治理模式,多快好省地恢復林草植被。四是加強改革創新,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政策措施,規範林權流轉,引導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工程建設,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在工程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五是加強資源管護,嚴格執行林業法律法規,嚴厲打擊涉林違法犯罪行為,嚴密防範森林火災和林業有害生物,堅決控制林地流失,確保森林資源安全,切實鞏固工程建設成果。

 
 
 相關鏈結
· 林業局: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加速林農抱團致富
· 林業局:全面完成確權發證 確保集體林改質量
· 林業局長趙樹叢致全國林業教育培訓工作者慰問信
· 林業局通知要求積極做好2014青島世園會參展工作
· 林業局:10部門將繼續合力打擊野生動植物犯罪
· 林業局:2012年1至8月全國共發生森林火災3750起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