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新疆防沙治沙亟待納入國家專項工程治理項目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14日 11時13分   來源:新疆日報

    新疆是我國沙塵暴的主要發源地之一,開展防沙治沙工作,不僅關係到新疆,而且關係到國家的生態安全大局和可持續發展。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新疆代表團以全國名義向大會提出建議:中央政府應進一步重視新疆的生態保護和建設,把新疆防沙治沙納入國家專項工程治理項目,給予支持。

    每年沙化面積82平方公里

    全國人大代表木太力甫·吾布力説,與內地一些地區只有“一化”不同,南疆三地州土地“三化”都比較突出,即沙化、鹽漬化、石漠化。這幾年因為地下水的開採,又進一步加劇了“三化”,“這已嚴重影響到當地農牧民的生産生活,嚴重制約著當地的發展。”木太力甫·吾布力説。

    新疆是我國沙漠面積最大、沙化土地面積最大、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全區沙化土地面積為74.67萬平方公里,佔新疆總面積的44.84%,佔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的43.13%,同時每年仍以82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

    目前,全區共有1800萬人口直接遭受風沙浮塵危害,其中,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和田地區年均浮塵天氣263天,嚴重影響著當地群眾的生産生活和身體健康。記者了解到,新疆32個國家級和3個自治區級貧困縣中有34個分佈于風沙區,其中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和田地區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443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9.3%。

    投工投勞治沙難治本

    全國人大代表董新光説,近年來,自治區運用林業、草原、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等項目資金,動員幹部群眾投工投勞,大力開展防沙治沙工作,土地沙化擴展的勢頭已得到初步遏止。“但面對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北疆、東疆盆地沙漠的侵襲,一些分散的小項目資金和幹部群眾投工投勞治沙顯得嚴重不足。”董新光説。

    據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調研組2012年對南疆環塔裏木防沙治沙情況的調研數據顯示,人工造林治沙,包括水電配套、土地平整、苗木、定植、節水管材等費用,每畝造林成本平均在1800元。董新光説:“按現行造林政策補助,國家和自治區各項補助加起來每畝為300元,剩餘1500元成本由基層政府和群眾投工投勞承擔,這種情況不僅制約著防沙治沙的進程,而且影響著基層造林治沙的積極性。”

    記者了解到,自治區人民政府已于2007年編制上報了《新疆防沙治沙重點地區防沙治沙工程建設規劃》。之後,根據國家發改委要求,又將上述規劃分編為《新疆塔裏木盆地周邊防沙治沙工程建設規劃》和《新疆準噶爾盆地南緣防沙治沙工程建設規劃》,兩項規劃涉及新疆56個縣(市)。截至目前,《新疆準噶爾盆地南緣防沙治沙工程建設規劃》尚未獲得國家批復,《新疆塔裏木盆地周邊防沙治沙工程建設規劃》雖已獲國家批復,但工程建設資金一直未予落實。

    與向沙漠要效益結合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艾力更·依明巴海認為,防沙治沙要與向沙漠要效益結合起來,這就是近幾年來,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些沙漠邊緣地區防沙治沙興起的沙區特色産業,有人稱之為“沙産業”。

    目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肉蓯蓉、甘草、沙棘、黑加侖、枸杞等沙區特色植物的種植面積達到110萬畝,以種植及深加工沙區特色植物並形成一定規模的企業近120家,開發出藥品、保健品、食品、飲料、果品等一大批“沙産業”産品,帶動了種植、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相關産業的發展。

    記者了解到,在種植方面,民豐縣若克雅鄉博斯坦村和于田縣奧依託合拉克鄉蘭幹吾斯塘村的農戶,在人工種植紅柳根部套種大蕓,戶均收入增加1.5萬元以上,成為遠近聞名的紅柳大蕓致富村,農民發展“沙産業”的積極性逐年提高。在若羌縣,多年來大力推廣在乾旱、沙化土地上種植紅棗形成産業,至2011年年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萬元,走在全疆前列。

    “這些既能防沙治沙、又能脫貧致富的産業值得總結推廣。”艾力更·依明巴海説。

    為了加強防沙治沙工作,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曾建議,要在綠洲周邊的大沙源區建立一批固沙封禁保護區;限制在沙源區開荒種地,防止超采地下水;同時還要為防沙治沙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撐。

 
 
 相關鏈結
· 新疆且末:“沙害”變“沙利” 生態效益兩相宜
· 把質量放第一——新疆首條沙漠高速施工現場側記
· 新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遏制土地沙化任重道遠
· 新疆沿"死亡之海"建設環形鐵路串起座座沙漠綠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