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1航次)第一航段成果報告會在“向陽紅09”船會議室召開。國家海洋局副局長、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理事長王飛,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等特邀專家到會聽取了成果彙報。
在報告會上,“蛟龍”號現場指揮部總指揮劉峰介紹説,“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南海航段自6月10日從江蘇江陰起航,到7月10日完成最後一次下潛,共進行了10次下潛,完成了對超短基線定位系統的標定、長基線系統的試驗、冷泉區科學考察、海山區科學考察等相關任務,進一步驗證了“蛟龍”號的其他各項技術性能,取得了豐碩的生物、地質樣品和數據資料,鍛鍊了載人深潛隊伍,為二三航段打下了堅實基礎。
隨後,本航段科學家團隊負責人周懷陽從整體科學內容角度,生物學家李新正從海洋生物角度分別作了成果彙報。
王飛在聽取彙報後表示,本航次取得的成績令人激動。他希望“蛟龍”號繼續發揚中國載人深潛精神,用實際行動做好二三航段的工作,取得更多的科學成果。
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部過程演變項目指導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對於“蛟龍”號試驗性應用的“首秀”成果表示滿意。他説:“此次成果完全出乎了我的預期。本航段將成為中國海洋研究歷史上一個重大事件。‘蛟龍’號本航段成果豐厚、意義重大,標誌著中國已經具備了搭載科學家進行深海科學研究的能力。”(中國海洋報記者 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