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向陽紅09”船7月10日電(記者 張旭東)“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0日在南海完成了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的第10次下潛,超額完成了第一航段的所有預定任務,採集到了冷泉區和海山區大量生物和地質樣品。
10日,“蛟龍”號在南海冷泉區北部下潛,目的是探索這一海底區域的地質特徵和生態系統。“這個區域是一個凸起的小山包,我們到達的區域全部被沉積物覆蓋,有零星海參和海綿等生物分佈。因為這個區域海流太大,所以未能採集到樣品。”10日搭乘“蛟龍”號下潛的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告訴記者。
此次下潛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潛航員唐嘉陵擔任主駕駛,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聲學工程師張同偉和周懷陽一同下潛。
這次下潛結束後,“蛟龍”號在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已下潛10次,包括8次預定下潛任務和2次機動下潛。“蛟龍”號分別在南海冷泉區和“蛟龍海山”區下潛5次和4次,最後一次下潛是探索冷泉區北部區域。
在10次下潛中,“蛟龍”號採集到了大量海底生物和地質樣品,包括大量貽貝、毛瓷蟹、帽貝、多毛類蠕蟲、鎧甲蝦、長額蝦、蜘蛛蟹、鐵錳結核、火山岩石、不同種類的海參、海百合、海綿和大量碳酸鹽岩及沉積物樣品等。
“蛟龍”號還在南海測試了長基線定位系統,在海山區的工程下潛中,長基線正確跟蹤了潛水器航行,繪製出了航行軌跡,初步達到了定位系統試驗目標。至此,“蛟龍”號已擁有定位更為精準的長基線和操作更為簡便的超短基線兩套聲學定位系統,互相彌補,配合使用。
10日17時10分左右,“蛟龍”號被回收至母船“向陽紅09”甲板後,“向陽紅09”立即起航趕往廈門,預計11日上午抵達廈門錨地。人員輪換和補給設備及物資後,“蛟龍”號將起航執行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二、三航段的任務。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於6月10日起航,共分為3個航段,預計需要113天。二、三航段將分別在東北太平洋中國多金屬結合勘探合同區和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勘探申請區開展近底生物調查、地質取樣、海底攝像和海底沉積物劑量反應試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