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公安部:積極營造互相謙讓的文明交通環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2月02日 08時59分   來源:公安部網站

 共同承擔交通安全社會責任
積極營造互相謙讓的文明交通環境
公安部交管局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

    12月1日,在122“全國交通安全日”來臨之際,公安部交管局有關負責人接受採訪,就今年活動主題的內涵、交通陋習的危害、交通參與者文明素質的提升等有關問題,回答了本報記者提問。

    問:今年122“全國交通安全日”的活動主題是什麼?

    今年12月2日是第二個“全國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題是“摒棄交通陋習,安全文明出行”。

    確定這個主題與我國當前的道路交通安全現狀密不可分。截至目前,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已達2.5億輛,駕駛人達到2.75億人,每百戶家庭擁有汽車21.5輛,機動車年均增長1500萬輛,按照國際通行的每百戶家庭20輛車的“汽車社會”標準,我國已經快步進入汽車社會。但與之相對應,交通參與者的文明出行素質卻沒有完全“達標”,“汽車文明”的培育還任重道遠。

    讓我們看看下面這組數據:今年以來(截至10月31日),全國城市道路因隨意變更車道導致事故1276起,造成152人死亡、1467人受傷;因無證駕駛車輛導致事故3639起,造成1290人死亡、4464人受傷;營運車輛因超速行駛導致事故1413起,造成752人死亡、1581人受傷。

    文明出行,已經成為汽車時代的“必修課”,這門“課”不過關,我們就要付出生命財産的慘痛代價。

    問:交通參與者如何自覺克服“交通陋習”?

    “交通陋習”,不僅包括開車打手機、不係安全帶、隨意停車、不按規定使用燈光、朝車外拋物、吐痰等不良行為,也包括超速、超員、超載、疲勞駕駛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

    交通違法行為的危害性自不必待言,像朝車外拋物、吐痰這些陋習看似“很小”,甚至有人覺得“無關宏旨”,是個人的一個壞習慣,但,一個陋習可能導致一場車禍,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財産安全,“勿以惡小而為之”。

    交通陋習表面上看僅是不良的交通行為個人習慣,但實際上損害了社會公德,破壞了公共秩序,威脅了社會安全,也阻礙了文明交通的發展進程。因此,個人文明出行與自己、他人的安全息息相關,與全社會文明道德建設緊緊相連,每一個交通參與者都應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自己規範出行行為,人人為文明交通增光添彩、增添正能量。

    問:圍繞今年主題,將主要開展那些宣傳活動?

    結合當前我國道路交通安全現狀,針對城市、農村、行業不同特點,今年在城市重點開展“倡導三不”(即“不隨意變更車道,不亂停車,不闖紅燈”)的主題活動;在農村重點開展“拒絕三無”(即拒絕“駕駛無牌車輛,無證駕駛車輛、駕乘摩托車無頭盔”)的主題活動;在運輸行業重點開展“抵制三超一疲勞”(即抵制“超速、超員、超載和疲勞駕駛”)的主題活動。

    具體來説,各地將圍繞媒體及社會關注熱點,分別採取活動現場直播、業內專家訪談、明星名人代言、宣傳作品展映、主題深度評論等方式,鞭撻交通陋習,深入剖析交通陋習的深層次原因,傳播交通安全文明知識,倡導文明交通新風尚。

    與此同時,各地還將協調媒體宣傳文明交通示範企業、安全文明駕駛人、優秀文明交通志願者等先進典型,並利用各大門戶網站、政府官方網站、政務微博等進行熱點聚焦、專題報道和討論,傳播交通文明新景象、新成效。

    問:“三不、三無、三超一疲勞”有哪些危害?

    城市“亂停車”、“隨意變道”並且具有一定普遍性,破壞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今年以來查處的違法行為同比增加近35%。而“闖紅燈”這一行為危害公共安全,導致事故近3000起,直接造成535人死亡。

    “駕駛無牌車輛,無證駕駛車輛、駕乘摩托車無頭盔” 等行為在農村是普遍突出的交通安全問題,傷亡率大。去年一年,在我國農村道路有67%事故率是由這三項違法行為導致的。

    與此同時,在這次的“全國交通安全日”宣傳中,針對運輸業特點,在全行業開展自覺抵制“三超一疲勞”活動。 超速是查處最多的違法行為,也是導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最多的交通違法行為。“超速、超員、超載和疲勞駕駛”等行為主觀故意性強、後果嚴重,在客貨運輸車輛中常見多發,並容易導致重大人員傷亡的群死群傷事故,今年以來發生的16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中,有14起是客貨運輸車輛肇事導致,其中絕大多數是三超一疲勞違法行為造成的。

    問:“全國交通安全日”之外,還通過哪些途徑提升交通參與者文明意識?

    目前,各地公安、文明辦、教育行政、司法行政、交通運輸、安全監管部門充分利用“全國交通安全日”,通過多種形式大理開展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努力使122“全國交通安全日”逐漸成為傳播交通安全理念、交通法治理念和交通文明理念的文化品牌。自2010年,中央文明辦、公安部部署“文明交通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有效提升全國廣大交通參與者的文明意識。各地在鞏固深化“文明交通行動計劃”三年實施工作成效的基礎上,2013年至2015年將繼續深入實施新的三年計劃,今後各有關部門進一步運用法治的力量、道德的力量、科技的力量、社會的力量,積極提高廣大交通參與者的安全理念、文明意識,做到行車有序、行路有序、文明禮讓的社會環境。

    對於開展“全國交通安全日”宣傳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全社會還需擺正1天與365天的關係。每年12月2日,可以成為集中宣傳交通安全法治意識、文明意識和公德意識的一個高潮,但交通安全工作的落實、交通安全常識的普及卻需要毫不鬆懈地抓下去,貫穿一年365天。只有這樣,才能為汽車社會係好“安全帶”。

    問:文明交通環境的營造需要公民個人以及全社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直接關係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平安幸福,需要全社會共同承擔責任。

    國內外的實踐表明,治理道路交通問題需要綜合發揮法治、科技、道德、社會力量的作用,落實政府、部門、行業、公眾的責任。就我國來説,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要從“人、車、路、環境”等4個方面入手,不斷完善“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格局。以此同時緊扣安全主題,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將珍愛生命、安全文明的理念傳播至每名駕駛人、每個交通參與者,增強社會共同責任意識,動員廣大交通參與者共建共享。

    心理學上有種説法叫“從眾效應”,是指個人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簡單説就是“隨大流”。我們似乎總會流露出一種從眾性,似乎追隨別人的言行,一切更加順理成章,也更加心安理得。例如去年炒的很熱的不看紅燈過馬路現象,路口有一個人闖紅燈就會有很多人跟隨。而“從眾”也可以作為正能量傳遞和放大。在交通方面,如果全民都“從眾”不隨意停車、“從眾”不隨意變道、“從眾”係好安全帶、戴好頭盔、“從眾”不超速、超員、超載等等,總之,如果人們從眾心理普遍向好,那麼文明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大,影響的範圍就會越來越廣,我們共同的交通秩序、交通環境也就會越來越好。

    “從眾”正能量之外,我們每一個人還要做到“慎獨”和敬畏法律,無論有人無人、有監督無監督,都要自覺嚴格遵守法律法規、遵守社會公德。慎獨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力量,是一種高度的自覺性。行人慎獨,十字路口會更加安全,司機慎獨,道路就會更加安全暢通。我們深信,道路上每一個監控的背後不是管理者的眼睛,而是法治的力量。文明交通需要每一個交通參與者對規則的自覺遵守和對文明的主動追求。一撇一捺是人,兩個人就是從,三人為眾。一個人時慎獨,群體時共同遵守秩序,一個文明、安全、暢通的道路交通環境一定會實現。

 
 
 相關鏈結
· 公安部交管局:我國私家車十年來增長13倍
· 公安部將集中整治酒駕和城市工程運輸車交通違法
· 公安部:全國五年來破獲非法集資犯罪案件萬餘起
· 劉金國:以動真碰硬的決心和態度落實從嚴治警措施
· 為汽車社會係好"安全帶"--公安部有關負責人答問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