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徵信業初具規模 未來5年將出現新發展趨勢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1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2月13日電(記者葉國標 潘清)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消費結構的明顯升級,我國信用交易的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交易方式。與此同時,我國徵信業也從小到大,實現了長足進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曉鬱近日在滬談到上述情況。

    權威統計顯示,2003年,我國包括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居民的信用總規模達到33萬億元。僅以住房、汽車、教育等消費信用為例,1998年總額為147億元,2002年底已超過1萬億元。全國汽車消費信貸餘額1998年只有4億元,2002年達716億元,2004年上半年已超過1800億元。在信用規模日益擴大的同時,信用形式呈現多樣化格局,銀行信用迅速發展,企業間賒銷總量擴大,商業企業為消費者提供的消費信用也在增加。

    孫曉鬱説,從上世紀80年代末,為滿足外貿企業對交易對象信用調查的需求,當時的外經貿部下屬單位成立了信用調查機構,到上世紀90年代民營徵信企業的崛起和外資徵信企業的進入,再到新世紀個人信用徵信進入試點階段,我國徵信業不斷進步,並顯示出諸多特點。

    企業徵信服務業雛形初具。迄今,我國各類正規的徵信機構有100多家。第一類是民營的企業徵信機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企業徵信服務;第二類是外資徵信機構,主要面向跨國公司提供企業徵信服務;第三類是部分國有性質的徵信機構。

    個人徵信開始起步並初顯成效。我國個人徵信是從防範個人信貸風險起步的。2000年7月,在國內個人消費信用規模最大的上海市率先開展個人信用徵信試點。目前,上海已建成覆蓋603萬市民的個人信用聯合徵信系統,個人信用報告日均查詢量達6500份,在促進消費信貸、規避企業經營風險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資信評級業逐步發展。我國資信評級機構伴隨著企業債券的發行而産生,現有數十家機構,有的主要為銀行信貸服務,有的主要從事信貸評級業務和債券評級業務,服務於資本市場。此外,信用擔保公司、保理公司以及信用管理諮詢服務機構也相應得到發展。

    央行企業信貸登記查詢系統顯現成效。中國人民銀行整合分散在300多個城市的企業信用檔案數據庫,建立了企業信貸登記查詢系統,並實現了城市、省域直至全國的金融系統企業信貸信息的聯網登記和查詢。該系統發揮了政府的金融監管以及金融系統同業徵信、防範風險的功能。

    企業和個人日益關注自身的信用管理。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和市場信用交易的增加,使企業日益重視自身的信用信息管理和社會信用形象。為規避經營風險,企業更加關注交易對象的信用狀況。尤其是在跨國公司的示範帶動下,企業徵信服務需求不斷增加。隨著信用消費時代的到來,特別是住房、汽車、教育、旅遊等高價值消費需求的增加,信貸消費群體迅速擴大,金融部門和其他提供消費信用的機構更加關注居民個人的信用狀況,居民也開始重視信用這一“第二身份證”。取得良好的信用評價,已成為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居民的自覺要求。

    行業協會(商會)積極開展同業徵信活動。行業協會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有的開展誠信宣傳、信用管理培訓、幫助企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有的在行業內信用信息庫建設、開展同業徵信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孫曉鬱強調,我國徵信業的發展還是初步的,徵信市場的發育程度還很低,存在不少“軟肋”。譬如,徵信市場規模仍然較小,市場需求不旺;專業人才十分匱乏;徵信機構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徵信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還不完善。

    孫曉鬱預測,未來5年,我國將致力於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産品質量的信用記錄為重點,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失信懲戒制度。在此背景下,我國徵信業將出現新的發展趨勢:徵信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多元徵信主體間的競爭將愈加激烈;徵信業的服務水準和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徵信市場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將走向深化;法制建設和政府監管制度將更加健全。(完)

 
 
 相關鏈結
· 中國將舉辦第二屆中國國際信用和風險管理大會
· 劉明康:銀監會關注信用衍生産品的三大風險
· 蘇浙滬合力打造 信用體系為長三角強身健體
· 對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