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2月4日電(記者 楊霞)黨中央、國務院在進入新世紀後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發出了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動員。一向敢於創新、樂於創新的廣東,正在謀劃新一輪的戰略轉型:加快建設創新型廣東。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發展取得巨大成就,2005年,全省GDP超過2.1萬億元,源於廣東的財政總收入達4400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超4200億美元。但是,廣東也較早地遇到了能源、資源、環境的制約,發展面臨嚴重挑戰。廣東人還清醒地看到,目前廣東的技術自給率只有40%,重要産業的核心技術基本上掌握在人家手中,整體經濟的國際競爭力還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少,仍然是制約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産業結構升級、增長方式轉變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瓶頸。
近年來,廣東對九大支柱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進行全面調研,對交通、環保、信息等産業發展進行科學規劃,著力調整優化産業結構,積極發展縣域經濟,大力扶持專業鎮發展,深入推動“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2004年廣東出臺建設科技強省的決定,2005年召開全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會,出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産業競爭力的決定》。
新的發展路徑已擺在眼前,建設創新型廣東,正當其時。
──廣東區域創新能力居北京、上海之後,位居第三名。廣東已有華為、中興、美的、TCL等一批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事業蓬勃發展。廣東也形成了較強的科研和人才培訓體系,全省有十幾個留學人員創業園,每年全國的留學回國人員中,有三分之一落戶廣東。
──廣東全省高新技術産業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總體水平居國內首位。高新技術産業繼續成為全省第一經濟增長點。2005年,廣東省高新技術産品産值已超過1萬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30%;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達810億美元,比上年增加約22%,約佔全國的40%,出口額繼續位居全國各省市第一。
──科技園區和科技基地快速健康發展。廣東全省已累計建立了6個國家級和10個省級的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15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産業基地,12個國家“863”計劃成果轉化基地,3個國家級軟體産業基地,1個國家級軟體出口基地,2個國家級和5個省級的大學科技園。
──加強産學研結合。2005年廣東省政府和教育部簽署了《關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合作協議》。目前廣東已基本形成産學研合作開發模式、共建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開發實體模式、高校、科研機構創建科技園區模式和政産學研聯合協調模式等4種集約模式,全省300多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和技術中心、100多個專業鎮、70多個高校和200多家科研機構,都建立了産學研合作關係,140多個高新技術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了80多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民營科技經濟以及民營科技企業增長迅猛。廣東省累計省級民營科技企業達7316家,預計2005年這批民營科技企業技工貿總收入超過4000億元,同比增長40%;工業總産值超過3500億元,同比增長40%。其中年産值超億元的有530多家,長期從業人員超過55萬人。
──專利總量保持全國領先,質量有所提高。廣東省累計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335956件和209457件,連續11年位居全國第一位。2005年廣東省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12887件和1876件,分別位居全國第二和第三位。
建設創新型廣東,自主創新能力是第一競爭力,為此,廣東還提出了必須著力推進“三個轉變”,實現“四個突破”。要實現從跟蹤模倣向自主創新轉變,實現從單項創新向系統集成創新轉變,實現從各自開展科技攻關向聯合攻關轉變。同時,在核心技術上實現新突破,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在提升産業競爭力上實現新突破,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上實現新突破。
加快自主創新,體制機制是關鍵,政策法規是保障。廣東把貫徹落實中央政策文件與省委、省政府《關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産業競爭力的決定》結合起來,正加快制定相關政策的實施細則,從科技投入、稅收激勵、金融支持、政府採購、人才建設、知識産權保護等方面,建立健全支持和促進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科技生産力。
敢為人先,是廣東的優良傳統。廣東省委、省政府已經明確,要把自主創新作為建設和諧廣東的重要支撐,在認識上、行動上、出成果上先行一步,推動經濟社會切實轉入協調發展、科學發展軌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