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馬凱: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繼續深化體制改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5日   來源:人民日報

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體制保障

馬 凱

    [提要]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之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完全正確。正是因為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歷史性成就,才實現了當代世界各國少有的高增長,並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量。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的是認識不到位、措施不配套造成的;有的是經驗不足、具體設計不週密造成的;有的是操作過程不規範造成的;還有的是發展和改革在一定階段不得不付出的代價。總體上看,這些都不是改革方向出了問題。恰恰相反,這些問題在相當的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也只有依靠繼續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才能夠解決。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關鍵時期。“十一五”規劃綱要和《政府工作報告》都對“十一五”包括今年的改革作了全面部署。總的要求是:以轉變政府職能和深化企業、財稅、金融等改革為重點,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今年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説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進一步堅定改革的決心和信心。溫家寶總理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2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堅決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分不開的。要實現新階段的發展任務,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央領導同志在“十一五”規劃剛剛起步的時候,旗幟鮮明地再次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不斷探索、大膽實踐,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實現了一系列歷史性突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首先,通過改革,基本實現了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一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作為微觀基礎的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50%以上的國有重點企業實行了股份制改革,絕大部分國有中小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制。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戶數減少40%,但國有總資産和凈資産都在穩步增長。與此同時,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已成為促進增長、擴大就業、繁榮市場的重要力量。目前,1/3的GDP和4/5的新增就業崗位都是由非公有制經濟提供的。二是多種層次、比較完備的市場體系已經形成。商品和服務價格基本上由市場決定。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市場加快發展。三是政府職能轉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趨向成熟,國家計劃、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互配合的機制初步形成。四是以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五是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體系向開放型經濟體系的轉變。六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制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

    其次,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産力。1978—2005年,我國GDP從3624億元增長到18.23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9.4%,而這一時期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在3%左右;財政收入從1132億元增長到3.16萬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1.4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從1.67億美元增長到8189億美元;鐵路、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極大改善。目前,我國GDP位列世界前五位,外貿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三位,外商直接投資居世界第二位,國家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穀類、肉類、棉花等主要農産品,鋼鐵、煤炭以及電視機、電腦等主要工業品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第三,生産力的發展使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可以説,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是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1978—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049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255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558.6億元增長到67177億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從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和29.7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分別從57.5%和67.7%,減少到36.7%和45.5%。

    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之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完全正確。正是因為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歷史性成就,才實現了當代世界各國少有的高增長,並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量。

    當然,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別是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改革攻堅的過程中,因為利益調整的層次較深、力度較大、涉及面廣,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實際問題。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具體分析。有的是認識不到位、措施不配套造成的;有的是經驗不足、具體設計不週密造成的;有的是操作過程不規範造成的;還有的是發展和改革在一定階段不得不付出的代價。總體上看,這些都不是改革方向出了問題。恰恰相反,這些問題在相當的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也只有依靠繼續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才能夠解決。所以,中央領導同志在這個時期發表重要講話,表明了全黨推進改革的堅定決心,體現了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

    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繼續深化體制改革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在發展和改革的實踐中,審時度勢,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兩大戰略思想,進一步回答了為什麼發展、要什麼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使我們黨在領導發展的思想理念上實現了新的飛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這兩大戰略思想具有長遠的、根本的、全局的指導意義,是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總方針和總原則。

    然而,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採取多方面措施,既要轉變發展理念,也要轉換發展模式,尤為重要的是,要完善體制機制保障。要落實兩大戰略思想提出的各項要求,在經濟體制及其運行機制方面還面臨一些障礙,迫切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加以革除。

    從微觀基礎看,企業制度還不健全。就現象而言,一些企業經營管理比較粗放、不注重內部挖潛改造;過分依賴數量擴張,熱衷於鋪攤子、佔地盤;産品結構層次低,高附加值産品少;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不足;規模小而散,整體競爭力不強等。産生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都與企業改革特別是産權制度改革不徹底、自我約束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有關。

    從市場載體看,市場體系還不完善。當前我國存在著嚴重浪費資源的現象,這又是與土地、水和能源、重要礦産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有直接關係。行政性壟斷、地區封鎖、市場分割,導致商品和要素尚不能在全國範圍內完全自由流動,阻礙著生産要素的合理配置。投資規模之所以居高不下甚至一段時期過度膨脹,原因很多,但與國有商業銀行尚未建立完善的治理結構和內控機制有很大關係。

    從政府層面看,政府職能轉換還不到位。一方面,政府“越位”干預企業微觀經濟活動的現象還很多,致使企業行為和市場運行扭曲。另一方面,政府職能“缺位”的現象也很多。單純追求GDP增長,就會忽視社會發展,使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不到位,帶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導致一些重大民生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此外,城鄉發展之所以不協調,與長期以來城鄉分治的二元體制密切相關。

    從社會關係看,也存在不少體制問題。分配不公和不同社會群體收入差距過大的原因很複雜,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滯後,政府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不夠。“上學難、負擔重”的問題之所以比較突出,一個重要原因是義務教育政府“負全責”的保障機制沒有建立起來,教育教學體制改革滯後。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很大程度上是衛生資源配置機制不合理、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醫療機構補償機制不完善、“醫藥不分”和“以藥養醫”等原因導致的。此外,市場經濟秩序之所以混亂,與社會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服務體系和失信懲戒制度缺失密切相關。

    總之,無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還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要求我們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形成有利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體制機制保障。

    三、繼續深化體制改革,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重要指導思想

    一方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繼續深化改革;另一方面,繼續深化改革,又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作為重要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兩大戰略思想,不僅是我們黨領導發展的思想理念的昇華,也是我們黨指導改革的思想理念的昇華。

    正像我們黨對領導發展的認識有一個隨著發展的實踐不斷深化和昇華的過程一樣,我們黨對指導改革的認識也有一個隨著改革的實踐不斷深化和昇華的過程。改革開放初期,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個提法雖不成熟,但對當時衝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一統天下的局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之後,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十三大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十三屆四中全會後,提出“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這些都反映出,隨著改革實踐的深入,我們黨對改革目標和指導思想的認識在不斷深化。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並且指出:“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一改革目標是科學的、全面的,包括了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與“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質的規定性。它表明,我們要建立的經濟體制,既不同於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也不同於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是一種前無古人的嶄新體制。

    自我們黨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至今已近14年。其間,我們對改革目標和指導思想的認識又在不斷深化、不斷豐富。特別是2003年,面對新的發展階段和新的歷史任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在總結發展和改革實踐的基礎上,制定並通過了《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在充分肯定改革方向,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第一次完整地、正式地提出了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完整提出不是在其他文件,恰恰是在改革文件中提出的。在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確立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

    認識是實踐的反映。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這兩大戰略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如果深刻思考一下,就可以發現,這與發展和改革的實踐有著內在的聯絡。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日益增強,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為經濟增長帶來了空前的活力與效率,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這一點,不容置疑。但與此同時,低水平盲目投資反復出現,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社會“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收入差距擴大等,經濟生活中的一些不健康、不穩定、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也凸顯出來。産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發展階段的問題,也有發展理念的問題,而不容忽視的是,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又與改革不完善、市場機制固有缺陷日益凸顯有關。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方面是高效的,但是也有自身的弱點,它難以避免調節過程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滯後性,難以解決會帶來的社會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難以在一些經濟效益低而社會效益高的公共部門和公益事業領域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這就要求,在繼續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按照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兩大戰略思想的要求,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實現“五個統籌”,促進社會公平。在這個意義上講,兩大戰略思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要求是一致的,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

    按照兩大戰略思想指導和深化改革,關鍵是做到“兩個必須”:一是必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以促進生産力發展,使國民經濟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地運行。二是必須著力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以促進協調發展和社會公平。

    四、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努力使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關鍵時期。“十一五”規劃綱要和《政府工作報告》都對“十一五”包括今年的改革作了全面部署。總的要求是:以轉變政府職能和深化企業、財稅、金融等改革為重點,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這些改革任務,關係到改革發展的全局,我們必須奮力攻堅。從總體上説,要圍繞以下三個著力點,不斷把改革引向深入。

    (一)圍繞消除不利於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

    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涉及方方面面的改革,其中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完善所有制結構、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是重點。

    關於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央已經把它擺到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位置。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立體現責任、服務和法治理念的公共服務型政府。要科學界定政府職責,全面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仲介組織分開,不斷完善政府組織架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與此相關,還要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該放的,要堅決地放開,真正把企業投資自主權落到實處;該管的,要切實管住管好。

    關於完善所有制結構。要繼續以國有大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壟斷行業企業為重點,以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為著力點,繼續深化國有經濟改革,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與此同時,要著眼于加快創造各類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進一步消除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種體制障礙。

    關於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改革的重點是,進一步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商品和要素在全國範圍內自由流動,推動土地、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發展。要結合市場秩序的整頓和規範,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産品質量的信用記錄為重點,通過道德建設、産權改革和法律約束三管齊下,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健全並嚴格執行失信懲戒制度。

    (二)圍繞消除不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

    當前的重點是財稅、金融、價格等方面的改革。

    從財稅體制改革看,理順政府職能、推動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創新能力、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全面發展,都要求完善財稅體制。不改革現行財稅體制,不界定好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財權,不按主體功能區的要求採取有區別的財稅政策,很難真正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在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加快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管理體制,加快建立有利於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財稅制度。

    從金融體制改革看,要加快國有金融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和內控機制,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加強綜合性制度建設、強化金融監管。當前,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處在關鍵階段,國內外比較關注,必須堅定不移地把這項改革推向前進。要堅持國家絕對控股,掌握金融命脈;審慎選擇戰略投資者,合理確定股權轉讓價格;改善金融管理,有效防範金融風險。

    從價格體制改革看,要繼續深化價格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重點是理順水、電、煤、油、氣和運輸等基礎産品的價格,合理調整教育、衛生、文化及污水、垃圾處理等公共服務和産品價格,完善土地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

    此外,要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構建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體制。

    (三)圍繞消除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

    構建和諧社會也涉及多個方面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教育和衛生體制改革,建立有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利於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完善社會管理體制。

    關於就業體制。政府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實行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總量的宏觀經濟政策,支持自主創業、廣辟就業門路的創業激勵政策,統籌改革調整、控制下崗失業的就業調控政策,加強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能力的勞動培訓政策,扶持弱勢群體、解決就業困難的就業幫扶政策。只有這個大的體制框架確立了,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才能做到“知難不難”。

    關於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已經明確了改革的總體原則,就是: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要通過改革,形成實現上述原則的具體制度安排和機制保證。包括:按照注重社會公平特別是就業機會和分配過程公平的要求,改革教育制度和相關培訓制度,保證每個公民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做到起點公平;完善就業再就業體制,消除各種歧視性政策,努力形成公平競爭、合法致富的就業創業環境;改革城鄉分割的體制機制,從戶籍、社保、工資、定居條件和子女就學等環節入手,努力創造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農民轉為市民的制度條件;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各種壟斷,防止壟斷行業的企業憑藉其壟斷地位,直接或變相為職工牟取脫離社會公平原則的過高收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稅收調節制度,健全二次分配的宏觀調節體系。通過上述措施,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關於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要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穩步提高統籌層次為重點,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去年底,國務院發出了《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部署了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逐步做實個人賬戶、改革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加快提高統籌層次等改革措施,與過去相比,有不少重要的變化。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

    關於教育、衛生體制改革。要把教育公平作為促進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通過強化教育的普遍服務功能,縮小公民受教育的差距,阻斷貧困和不平等的代際傳遞,促進發展機會的平等。與此同時,要圍繞強化政府公共衛生管理職能與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力爭“十一五”期間取得明顯進展。

    關於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在逐步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紮實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農村綜合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農村綜合改革,既涉及農村生産關係調整,又涉及農村上層建築的變革。進一步改變農村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的某些環節,比免徵農業稅、免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更深刻、更艱難,特別是要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同時,要在穩定並完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加大探索力度,建立農民依法、自願、有償地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機制,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改革戶籍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

    關於完善社會管理體制。要把加快社會管理體制創新,作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著力點。其目標,就是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眾參與、社會監督的管理格局。為此,要在強化政府社會服務管理功能的同時,充分發揮社會其他組織的作用,建立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形成對全社會進行有效覆蓋和全面管理的體系。 

 
 
 相關鏈結
· 馬凱:“十一五”圍繞三個著力點把改革引向深入
·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改革
· 馬凱: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係要“兩手抓”
· 馬凱在發展改革系統"四五"普法總結表彰會上講話
· 馬凱在中宣部等六部委組織的形勢報告會上的報告
· 中宣部等六部委舉辦形勢報告會 馬凱作經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