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防洪、發電、航運三效益凸現 三峽工程造福百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23日   來源:半月談

答疑篇:四大難題是怎樣解決的

    作為一座世界級的大壩,三峽工程建設中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前所未有、異常複雜的。但在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一些社會廣泛關心的難題都得到了有效的破解。

    如何解決泥沙問題

    三峽大壩蓄水後,庫區泥沙淤塞問題如何解決,是業內專家最為關心的問題。1960年建成的三門峽水庫,就因泥沙大量淤積,最終變成一座泥庫。所以,很多人都想知道,三峽工程建在年輸沙量佔世界第四位的長江幹流上,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我國科學家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認為泥沙對三峽工程影響不會太大。三峽蓄水2年多的監測結果和相關科學實驗表明,三峽水庫運行100年後,水庫防洪庫容還會保留86%。

  專家介紹説,由於三峽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汛期要確保145米的蓄水水位,大洪水時要攔截洪峰,勢必會把一些泥沙留在庫內,水庫可能發生一定泥沙淤積。但是,我國泥沙專家經過長期實驗,已通過“蓄清排渾”方法基本解決了這一問題。

  記者了解到,三峽大壩在壩體90米高處設有23個大尺寸泄洪深孔。三峽庫區汛期的輸沙量佔全年84%,這時打開這些深孔,5萬立方米/秒的水流將帶走大量泥沙,實現“排渾”;在枯水期,來水中含沙量大幅度下降時,關閉深孔,從而實現“蓄清”。三峽水庫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庫,庫底坡度較大,同時泥沙顆粒較細,易於被水流帶走,這些都使得“蓄清排渾”的效果十分明顯。

  根據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在今後數十年內,長江上遊幹流及支流將建成一大批大型水庫。這些水利工程的興建將有效減少三峽水庫的入庫泥沙量。

  如何進行地震監測

  三峽水庫會不會因地震影響大壩安全,也一直是社會比較關注的問題。目前,專家對此已形成相對一致的看法:三峽水庫蓄水誘發地震雖然不可避免,但絕不會是災害性的。

  原因有三:其一,三峽大壩壩址建在一個完整的花崗岩岩體上,是相對穩定的地塊,本身沒有斷裂和破壞;其次,庫區最近的地震斷裂處離壩址有39公里,地震點發生地震並傳到壩址來,實際發生的基本裂度不會超過6度,而三峽工程是按照抗7度裂度設防的;其三,自古以來,河庫造成的誘發性地震,不會超過這一地區過去發生地震的最大值。

  三峽地區40多年的地震監測記錄表明,壩區及周邊地區共發生1級左右地震2910次,但大於2級地震的極少,且都遠在壩址區域外,這充分説明三峽大壩不會受到地震影響。

  近來,有海外媒體危言聳聽,稱三峽大壩由於“重量驚人,會壓迫到地殼”,“幾百萬年前地殼擠壓造就群山的地震,隨時可能再次發生,甚至可以輕微扭轉地軸”。對此,記者採訪到的專家大都一笑置之。因為有不少比三峽工程大得多的水庫目前仍在安全運行。就壩長而言,阿斯旺大壩的長度是3830米,比三峽大壩長得多;就水庫面積而言,加納的阿科松博水庫面積達8482平方公里,約為三峽水庫的8倍;就庫容而言,在目前業已建成的水庫中,庫容比三峽水庫多出1000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至少有5座。

  儘管如此,國家仍投入鉅資用於庫區地震監測預報,目前一個先進的監測臺網已投入運行5年多,可以完整地監測水庫誘發地震發生和發展的全過程。

  如何減少環境影響

  “三峽水庫蓄水運行後,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在庫區。”這是生態與環境專家經過充分論證後得出的結論。

  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會加劇庫區原已比較尖銳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如措施不力,勢必造成大面積的毀林開荒、陡坡種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二是三峽水庫蓄水後,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如果仍然排入長江,局部江段水質污染必將進一步加重,甚至會威脅到居民的水源地。三是會使一些不穩定的崩塌體、滑坡體滑入長江,威脅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四是會使一些峽谷景觀受到一定影響,並淹沒部分文物。

  三峽工程動工以來,各級政府為消除生態不利影響,已投入大量資金,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規劃,主要實行了四大措施。一是移民政策實行“兩個調整”,引導更多的農村移民到三峽庫區以外進行“外遷”安置,鼓勵污染嚴重、資不抵債、産品無市場的搬遷企業破産或關閉。二是國家環保總局制定了水污染防治規劃,對各種污染規定了治理措施和期限。三是國土資源部制定了崩滑體處理總體規劃,除了分期治理崩滑體外,還在全庫區建立了崩滑體監測預警系統。四是有關單位編制了三峽庫區文物保護規劃,對三峽庫區的地面和地下文物進行了搶救性搬遷和發掘。

  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經過眾多專家多年的研究與論證,已經基本上預見到了。三峽工程建設10多年的實踐證明,只要思想重視、措施得力、落實責任、資金到位,就可以將不利影響減輕到最低限度。

  如何節省建設投資

  在論證過程中,三峽工程投資巨大,一直是有些人反對其上馬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當主體工程即將全面完成之時,負責這一工程開發建設的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卻宣佈:三峽工程總投資將比原計劃減少200多億元。

  “工期馬拉松、投資無底洞”,是國內許多工程難以擺脫的怪圈。三峽工程只用原計劃總投資90%的資金,是工程削減了很多項目,還是當初的概算就留夠了相當的餘地?這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公司有關負責人解釋説,三峽工程少用200億元,最主要得益於兩點:一是國家宏觀調控;二是死守住概算投資底線。

  據介紹,根據開工時的測算,三峽工程建設所需的動態投資為2039億元。之所以説是動態投資,是因為這一預算是按照1993年5月的物價水平並考慮此後10多年建設期間物價、利率的變化估算的。由於國家宏觀調控,實際物價漲幅要低於先前預測,僅此一項就使三峽工程減少投資140億元。宏觀調控還改變了銀行貸款利率,這又節省了60億元。

  在此基礎上,三峽開發總公司採取的“靜態投資、動態管理”這一模式,使三峽樞紐工程死死守住了投資底線。實際上,在建設過程中,三峽工程新增了很多子項目,其質量要求又高於國家標準,多花了許多錢。這部分投資概算之外的資金,除少部分來自國家安排外,大部分通過科學化、制度化的管理而自行消化了。目前,三峽開發總公司在工作中,已做到了從單純以成本控制為中心向以效益優先為中心的轉變。

    1 2 3  
 
 
 相關鏈結
· 三峽樞紐工程驗收組對三峽三期樞紐工程正式驗收
· 國務院驗收組開始對三峽右岸大壩進行驗收
· 三峽工程圓中華民族百年夢想 彰顯“中國奇跡”
· 武警水電部隊官兵告別三峽工程22日將移師金沙江
· 新華社記者三峽大壩最後50方混凝土澆築親歷記
· 三峽工程質量報告:確立"雙零"目標 追求細節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