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解讀《決定》:怎樣理解構建和諧社會目標和任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0月2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從現在起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這個目標和主要任務,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

    第一個是“民主法治”即“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就是做到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公民權利和自由,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第二個是“公平正義”,即“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産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具體來講,就是要做到:

    ——城鄉、區域發展二元結構擴大的勢頭不斷收斂,高收入和低收入者比重較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斷擴大的“橄欖形”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確保這個格局的分配秩序逐步形成,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分配製度進一步規範,社會全體成員的人均收入水平普遍提高。

    ——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實現充分就業,促進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在提高城市社會保障水平和統籌層次的基礎上,基本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政府的公共財政體制框架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更加合理,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公共産品的質量顯著提高,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政府職能轉變有較大進展,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第三個是“誠信友愛”,即“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係進一步形成”。就是要做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日益鞏固,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範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生理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係基本形成。

    第四個是“充滿活力”,即“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就是要做到,全社會團結和睦,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更加和諧;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制度進一步完善,保護創新熱情、鼓勵創新實踐、完善創新機制、寬容創新挫折的社會氛圍基本形成;各方面的創新相互促進、充滿活力的國家創新體系基本建立,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逐步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第五個是“安定有序”,即“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就是要做到,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基本建立,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和秩序相適應的社會體制和秩序基本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基本健全,社會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基本完善。

    第六個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即“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就是要做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得到全面落實,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水平全面降低,低投入高産出、低消耗少排放、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初步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重點生態和環境問題得到切實解決。

    最後一個層面是總的目標,就是“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前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後者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遠目標。

 
 
 相關鏈結
· 司法部部長: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
· 新華社評論員:構建和諧社會 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
· 謝旭人要求全國稅務系統要深入學習六中全會精神
· 各地幹部群眾表示共同建設起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
· 聚焦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中的新觀點新舉措
· 光明日報評論員: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