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增強 提高4種能力把握未來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謝登科、梁鵬)從中資銀行接連創下亞洲和全球資本市場發行規模新紀錄,到中資銀行股票、股權被海內外投資者熱烈競購,近兩年,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舉措使中國銀行業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喧囂的場面過後,是嚴峻的現實,對任何一家中資銀行而言,我們與國際百年金融老店相比,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工商銀行副行長李曉鵬説。

    按照中國的入世承諾,中國銀行業從11日起對外資全面開放,中外資銀行之間面對面的較量已經拉開帷幕。中國的銀行業,離世界到底還有多遠?

    國際競爭力逐步提高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把加入WTO轉化為加速改革開放的動力,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代表,通過引入戰略投資人、轉變公司治理結構並在境內外證券市場上市,提升銀行競爭力。通過上市,股東的市場價值得以增加,銀行的財務約束得到硬化,銀行的盈利能力進一步增強。

    除國有商業銀行外,一些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也展開了全方位的改革開放,在引進資金的同時,著力引進新的運行機制和新的經營理念,使銀行對更多的股東負起更多的責任,提高了決策的科學化。

    英國《銀行家》雜誌發佈的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被認為是目前全球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銀行實力評估。在中國入世前的2000年,中國的入選銀行僅有9家,到2006年,已增加到25家,除了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外,還出現了眾多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的身影。

    按照市值規模,中國主要銀行的國際排名均有所上升,工行、中行和建行分別進入國際十大銀行之列。中資銀行的資金實力和盈利能力與外資銀行的差距也在縮小,顯示出中國銀行業的整體競爭力正在逐步提高。

    來自中國銀監會的數據顯示,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核心競爭力方面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建行、中行和工行的不良資産率在2005年已分別下降到3.84%、4.69%和4.9%,均處於國際警戒線之內;資本充足率達標的銀行已經從2003年底的8家增加到今年9月末的66家,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比例持續出現雙下降,撥備覆蓋率大幅度提高。

    核心資源與核心能力差距明顯

    “中國銀行業雖已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目前還屬於有限度的提高。” 國際金融專家王元龍説。

    他認為,提高的因素主要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支持、經營環境的改善、不斷改進的監管以及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中國的大部分銀行在核心資源和核心能力上,特別是在治理機制、風險管理與內控、財務實力和透明度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

    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指出,在已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商業銀行中,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科學的激勵約束機制和資本風險約束機制尚未完全形成,“三會”和高級管理層的責、權、利劃分尚需要進一步規範。中國銀行業對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的識別和監控能力尚處於起步階段。另外,金融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與市場的需求相比還有明顯差距,風險定價能力和管理信息能力薄弱,人員素質難以適應創新和競爭的需要。

    與國際銀行業橫向比,雖然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世界大銀行的規模差別不大,但盈利能力和競爭力依然較弱。在平均資本利潤率上,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水平處於25%左右,而國際活躍銀行的這一數值均能達到30%以上。若以人均指標來計算,盈利能力的差距更為明顯,雙方還不屬於同一級別的競爭對手。

    根據最新數據,中國銀行業2005年的平均資本利潤率為18.46%,仍低於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平均水平22.7%。國際銀行業基本上將不良貸款率控制在1%左右,若以此作為參照標準,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顯過高,還要繼續在控制不良貸款率、保證銀行的安全性上下功夫。

    “毋庸置疑,在規模、管理、業務、人員素質等各方面,我們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彌補的。”李曉鵬説。

    把握未來的關鍵是提高四種能力

    “面對國際競爭,真正建立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強化風險的防範和控制,培育和提升創新能力,深化人力資源管理改革,是中國銀行業把握未來主動權的關鍵。”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陳學彬説。

    從中國銀行業治理的實踐看,公司治理的組織框架雖然實現了“形似”,但在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機制方面的進展還僅停留在形式的變化上,頻繁發生的銀行大案要案警示人們,銀行治理上還存在著較多缺陷,內控機制上還有比較明顯的缺失,銀行治理的市場機制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要真正實現從‘形似’到‘神似’的突破,還需要漫長而艱苦的努力。”王元龍説。

    風險控制能力是銀行核心競爭力的突出表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的銀行業還將面臨信用風險加劇和不良貸款率反彈壓力增大等諸多壓力,因此,按照建立現代銀行的要求,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成為中國銀行業的當務之急。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説,進一步深化風險管理理念,從單純的信貸風險管理逐步過渡到全面風險管理和全員風險管理,正在成為大家的共識。

    全面開放之後,大量進入的外資銀行憑藉其積累多年的産品創新經驗和高質量、個性化的服務,必將對國內銀行現有的高端客戶業務産生強烈衝擊。而與外資銀行相比,中國銀行業在産品創新能力上存在的欠缺成為參與競爭的一個“軟肋”。“我們必須用最好的人,以最好的精神狀態,將中國的銀行打造成蓬勃向上、不斷創新的銀行。”建設銀行行長張建國説。

    人力資源是銀行核心能力的載體,核心競爭力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力資源的配置。中國光大銀行副行長張華宇認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改革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績效進步,其目標是用人才吸引客戶、留住客戶,擴大忠誠客戶群,建立銀行的競爭優勢。

    “當然,對每一家銀行而言,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盡相同,但是,要在競爭中制勝,中國銀行業的唯一齣路就是進一步深化改革,切實轉變觀念和理念。”中國銀監會一位負責人説。

 
 
 相關鏈結
· 劉明康強調:把銀行業案件專項治理工作引向深入
· 銀行業全面開放並不等於“一刀切”式的盲目開放
· 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中國銀行業面臨五大挑戰
· 唐雙寧表示銀行業改革開放取得四大標誌性成效
· 中國銀行業與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兩個不協調因素
· 發改委:中國將穩妥推進銀行業保險業對外資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