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區龐各莊西甜瓜産銷合作社社長馮樂平(右)靠技術打市場,已有了自己的水果自主品牌。瞧,她和客戶談得多歡!
正視差距
百人攤不到半個“田秀才”
“北京是特大型都市,但北京還有330萬郊區人口,北京同樣要破解新農村建設的時代命題。靠什麼,關鍵在人才。”北京市委農工委書記楊德宏直言快語,“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恰恰是北京人才隊伍建設的軟肋。”
一組數據頗有説服力:截至2004年底,北京郊區有農村實用人才8355人,僅佔鄉村勞動力的0.49%;中專及以上學歷1011人,佔12.1%;獲得農民技術職稱人員1230人,佔14.7%。不難看出,農村實用人才總量相對不足,與實現郊區發展戰略,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所需的人才數量和素質存在較大差距。
不僅數量有限,大多數農村實用人才沒有受過系統全面的普通和技能教育,主要靠生産實踐中積累經驗和自我學習,逐漸成長為“土專家”,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觀念的主動性略顯欠缺,知識技能更新速度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而且,這支特殊的人才“方隊”還出現了年齡老化的趨勢。據統計,全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中平均年齡44.6歲,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才佔70%。
同時,農村實用人才的産業分佈結構和行業分佈結構不盡合理,以傳統産業為主,市場營銷、旅遊開發、農村文化等新興産業人才相當短缺。“北京郊區農村人才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調查發現,當前京郊農村實用人才在三次産業的分佈比例為3:1:1,農村實用人才結構與經濟發展結構很不適應。
“從根本上説,還是人才結構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適應程度不高、協調發展不夠。”北京市農委主任李進山説。
對症開方
《規劃》勾勒振奮人心藍圖
針對北京農村實用人才現狀、存在的問題,北京調動各類資源,積極行動。2005年,市農工委、市農委聯合製定出臺《北京市“十一五”時期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規劃》,詳盡描繪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美好藍圖:
——到2010年,全市郊區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2萬名,佔農村勞動力總量的2%左右;鄉、村兩級要在現有基礎上再開發培養1.2萬名左右的創業型農村實用人才;在2萬名農村實用人才基礎上,區縣要選拔培養3000名帶動型農村實用人才,全市將重點選拔培養500名典型優秀農村實用人才。
——到2010年,農村實用人才在三次産業分佈比例達到1:2:3,在平原區、山區(半山區)分佈比例達1:1;優化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專業結構,在農産品加工、民俗旅遊、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村文化等新型行業的實用人才數量要有顯著提高,40歲以下的農村實用人才比例達到45%—50%。
——到2010年,全市農村實用人才中中專以上學歷的比例達到30%以上,並使每名農村實用人才獲得一項專業或職業技能證書。
……
引人注目的是,北京結合郊區農村實用人才資源現狀,還適時提出了農村實用人才“1521培養計劃”:在全市180多個鄉鎮3800多個村中,每年市級培訓100名骨幹型優秀實用人才,各區(縣)培訓50名帶動型優秀實用人才,各鄉(鎮)培訓20名新型實用人才,各村重點開發1名中青年農民,使之成為農村實用人才。
“‘1521培養計劃’已經成為北京全市開發‘土專家’、‘田秀才’的得力抓手。”北京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幼林説。
推實出新
“田秀才”開發蓄勢正發力
近期,北京市委、市政府已決定,將“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農村實用人才”的表彰獎勵納入全市表彰獎項,與“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專家”和“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並列為三個市級人才大獎。這一新舉,讓很多“田秀才”歡欣鼓舞。
“這將激勵更多的‘泥腿子’成長成才。”張幼林説。
按照“1521培養計劃”,北京首先加大了市級優秀實用人才培訓力度。2005年,全市13個市級農村實用人才實訓示範基地正式掛牌。如今,北京已連續兩年組織舉辦大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班,對300多名市級各類優秀農村實用人才集中培訓。
“開了眼界,長了本事。”曾受訓一週的懷柔區雁棲鎮官地村農村民俗旅遊人才單淑芝記憶猶新。如今,單淑芝的民俗旅遊已經成了全家的主要經濟來源。
除了集中培訓,培訓的課堂甚至拉到了國外。市裏曾組織遴選10名市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赴歐洲培訓21天。消息傳出,轟動一時。親歷了那次特殊培訓後,房山區農民史建林便將在國外學到的觀念和技術付諸實踐,他經營的北京神州綠普果菜産銷合作社現在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市裏如此重視,北京的各區縣也頻出實招:“實用技術培訓”、“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村村通數字化遠程教育工程”和“綠色證書培訓”等多種形式的開展,進一步加大了培訓力度。數據顯示,僅大興區舉辦的農村經紀人培訓班,就有400多名農村經紀人獲得了職業資格證書。
“我還要繼續努力,爭取早日拿到農村經紀人高級證書。”已獲得中級證書的大興區龐各莊西甜瓜産銷合作社社長馮樂平似乎並不滿足現狀。
不光出實招,北京還銳意探索農村實用人才開發的新路。
“要大力培育‘田秀才’,首先得搞清什麼人才算是‘田秀才’。”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焦守田直指要害。
年初,針對農村實用人才評價和培養缺乏規範化、科學化標準的瓶頸,北京對“農村實用人才評價體系”進行了積極探索和研究。通過這套評價體系的運作,每年從每個鄉鎮勞力中培養出20位新型農村實用人才補充進入市農村實用人才庫,每個縣區重點培養50名帶動型農村實用人才,全市重點培養100名高級農村實用人才,使市、區縣、鄉鎮三級明確了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目標任務和方式方法,實用人才培育工作更加規範化、標準化。
創新之舉還遠不止這些。今年,北京還在全市22個試點鄉鎮探索試行“運用市場機制,通過政府購買對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培養的服務”模式。
“説白了,就是政府出錢,請相關領域的專家、企業廠長經理、協會負責人及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等社會智力資源,一對一的通過培養協議開發農村的‘田秀才’、‘土專家’。”北京市委農工委副書記白仙畔一言以蔽之。
專家分析,這套模式既可以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智力資源,也提高了對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事半功倍。
“在連續兩年評選表彰了20名‘京郊傑出農村實用人才’後,我們還要探索新的激勵機制。比如‘綠色證書’的配套激勵要跟進,在小額貸款、貼息貸款等方面就可讓京郊廣大的‘田秀才’享受優惠。”白仙畔説。
“當農村實用人才不但臉上有光,還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甜頭,這叫咱農村人怎麼能沒有積極性?”北京大營宏光肉鴨養殖場經理彭宏光的話,也許是對即將施行的新政策的最好回應。(本報記者 盛若蔚文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