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07”--上海百姓的新年展望
新華社上海1月3日電(記者 葉鋒、王蔚)2006年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民生的一年。在新年到來之際,記者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記錄他們過往的經歷和感慨,傾聽他們對未來的夢想和期待。
“希望物價不要漲了”
家住上海虹口區洛陽新村的陳豐梅對柴米油鹽的漲價很是敏感:“昨天在菜場買菜油,10斤裝的‘金龍魚’要42元錢,記得9月份只要30多元。還有青菜,也漲到1元5角1斤了。”陳豐梅7年前和丈夫雙雙從上海一家國營鐘錶企業下崗,後在社區居委會擔任“就業援助員”,丈夫則在小區做保安,夫妻倆目前每月收入總共不到2000元。
記者點評:食品油漲價了,菜肴裏的油只好少放一點;地鐵漲價了,寧願換坐公交繞一些遠路;公交車改成空調車後票價增加,不如多等候10分鐘,看看是不是下一班車不帶空調……物價上漲對高收入人群來説無關痛癢,但對這個城市裏數十萬生活困難人群而言,則可能牽動生活的全部。
展望我的2007年:“希望新年裏物價不要漲了,政府更多地關心生活困難群體。”
“希望能‘拼’到一套兩居室住房的首付”
來自湖北潛江農村的劉曉強大學畢業後已在上海工作了4年。雖然在很多老鄉看來,能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找到體面的工作並取得戶籍,無疑令人稱羨。但過了4年租房生活後,對自有住房的渴望讓這位“新上海人”在2006年焦慮重重。
記者點評:上海市精神文明辦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20.6%的“新上海人”認為“改善自己的住房條件”需要1-5年,32.6%的人認為需要6-10年,有33. 3%的人認為需要10年以上。居高不下的房價是許多城市“移民”心中的痛。
展望我的2007年:“相信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對平抑城市房價一定會有成效!再拼一年,爭取賺夠一套兩居室新房的首付!”
“希望空巢老人不再孤單”
“昨天女兒還發來‘伊妹兒’,問我鑲牙的事。”75歲的許耀廣已經學會了上網。在上海閔行區春意苑小區的家中,他和老伴每週都會和遠在美國的女兒、女婿互發電子郵件。“以前和老伴兩個人呆在家裏很寂寞,和女兒打國際長途又捨不得花錢。”11月,許耀廣參加了上海某網站為老人舉辦的上網培訓班。一個多月後,他在網上收發郵件、瀏覽新聞已經駕輕就熟。他説:“上網讓我的晚年生活充實了許多!”
記者點評:據統計,目前上海260多萬60歲以上的老人中,有73萬是和子女分開居住的“空巢老人”。迄今已有10萬餘名老人通過“扶老上網”工程走進了網絡世界。
展望我的2007年:“希望新年裏能再學些處理數碼照片的技術,比如Photoshop軟體,也希望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生活不孤單!”
“希望老百姓知道‘養命錢’是怎麼花的”
家住浦東新區嶗山東路的老會計師張鐵彪今年63歲,退休已兩年的他自稱“百姓位卑,未忘憂國”。2006年,他對媒體披露的社保基金的違規使用、醫保基金的截留等問題,“幾乎天天都在關注”;對政府查處貪腐的有力措施,他“舉雙手贊成”。他説:“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來關注、監督國家公共事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尤其是社保基金、醫保基金等,事關13億人的權益呢。”
記者點評:2006年,一樁樁“社保案”接連曝光,一個個貪官牽連而出,事關廣大百姓切身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養命錢”,喚起了全國人民的空前關注。
展望我的2007年:“我希望醫保基金、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失業保險金等公共事業資金的賬目能夠向社會公開,只有公開透明才有利於社會監督。”
“我希望是‘居住’而不是‘暫住’在上海”
來自安徽肥東的秦良來上海近1年,已在3個工地打過工,用他自己的話説“也算是為城市建設作出過貢獻”。但手中拿的“暫住證”似乎總在提醒他:他並不屬於這個城市。“暫住證”的背後,是對外來人口相關權益保護的缺失。
記者點評:實際上,“在上海居住的非本市戶籍的境內人員”都可以申領“居住證”。在許多城市,居住證保障了外來人口與戶籍人口享有相同的基本權利,這在城鄉樊籬依然存在的中國社會,是個值得稱道的進步。2006年底,容量達1000萬人信息存儲的上海居住證信息系統項目全面啟動,居住證制度將成為上海外來人口服務管理的核心手段。
展望我的2007年:“我希望能不受歧視地居住在城市,我希望城市歡迎並保護我們外來工!”
“希望新年禮物是一份理想的工作”
“7場招聘會,50多份簡歷,3次面試,0個機會”。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會展專業的應屆畢業生許黎櫻在年底有些鬱悶。她説,自己是學生會幹部,各方麵條件都不錯,但要麼是拒絕別人,要麼是被別人拒絕,“為什麼找工作這麼難”?
記者點評:統計顯示,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95萬人,比2006年增加82萬人。在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仍然突出。在年底,無數個許黎櫻們無暇留戀即將告別的大學生活的美妙,而是在一次次“網申”、一場場招聘會、一個個實習單位之間奔忙不已。
展望我的2007年:“我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渴望一份新年禮物,我希望我的禮物是一份理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