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白春禮:我國完全有條件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18日   來源:經濟日報

    人物簡介

    白春禮: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原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兼任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等職。主要從事納米科技的重要領域掃描隧道顯微學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掃描探針顯微技術,以及分子納米結構和納米技術研究。在國內外出版多本中英文著作,獲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十余項。

    記者:首先想請您回顧一下,在剛剛過去的2006年,您頭腦中經常出現的關鍵詞是什麼?

    白春禮:創新型國家。

    記者:經過1年的實踐和思考,您認為我國是否有條件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

    白春禮:完全有條件。經過半個世紀的積累,尤其是近20年來經濟社會以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完全有能力實現中央提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宏偉目標。首先是我國已經具備了一個堅實的科技創新的經濟基礎。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結構變化最為活躍,傳統生産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出現遞減趨勢,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明顯上升。我國正處於這一階段,而且科技創新綜合指標已相當於人均GDP3000—5000美元國家的水平。與此同時,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已經建立了大多數國家不具備的比較完整的學科佈局,並在一些前沿科學、交叉科學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較大國際影響的成果,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

    記者:剛才您提到了人均GDP,這使我聯想到,儘管我國有的科技資源總量較大,但如果用人均這個概念來表述就很低。因為,“13億”這個分母實在太大了。

    白春禮:13億人口既是壓力,也是優勢。我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同時具有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我國現有科技工作者2174萬人,其中研發人員120萬人,分別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教育系統還在不斷為科技隊伍培養強大後備力量。這些都是我國走創新型國家發展道路的最大人力資源優勢。

    同時,13億人口的市場需求無可比擬,也是走創新型國家發展道路的最強動力。科學創新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基礎和源泉,而技術創新則必須堅持面向市場、創造價值的方針,13億人口的購買力對其推動力之巨大可想而知。

    記者:除此之外,您認為我國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還具有哪些優勢?

    白春禮:我國還具有政治優勢和文化優勢。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我國科技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社會主義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決定了我國有能力調動全國各界的力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實現我國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宏偉目標。近些年來,在中央的大力提倡下,尊重科學、鼓勵創新的先進文化已經融入了我國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的傳統文化,並正在形成一個有利於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文化氛圍。

    記者:您從經濟基礎、學科基礎、人才基礎、市場優勢、文化和政治優勢等方面,分析了我國完全有條件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很顯然,這些因素是必要的條件。有了這些條件,我們還必須扎紮實實地付出努力。

    白春禮:的確如此。在充分認識我們的優勢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目前科技創新能力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科技部門最近完成的對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資源環境和現代製造業六大領域的調查顯示,我國科技總體研發水平落後發達國家5年左右,在大部分工程領域落後發達國家10年以上。這種差距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目前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二是發明專利數量少,我國發明專利總量僅佔世界總量的約2%,我國大約90%的企業甚至沒有自己的專利。為此,我們必須思考和著力解決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的關鍵問題,腳踏實地地推進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記者:您認為目前我們需要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白春禮:我們需要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是必須加強各部門、各計劃之間的協調,形成合力。我們應該成立專門的協調機制,由科技部門、經濟部門和企業部門最了解情況的人員參加,開展國家整體科技目標的凝練和提升。要由經濟部門提需求,産業部門提要求並積極參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科技專家的作用,將需求和要求分解為科學問題、技術問題和工程問題,組織各方面的力量一起來攻關。同時,要切實加強對科技工作的統籌協調,科技管理部門的工作重點集中到制定戰略規劃、優化政策供給、建設制度環境上。《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已經頒布,但具體到項目層面上,要避免重復佈局,形成合力,爭取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記者:技術創新的主體是誰的問題大概也應該是關鍵問題。您是國家最高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的常務副院長,您認為是科研機構還是企業?

    白春禮:毋庸置疑,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關鍵是要採取有效措施促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最大主體。任何科技創新,沒有企業的參與,是不可能轉化為生産力的,更不可能完成從投入轉變成新的知識和技術、再從知識和技術轉變為更大的物質財富這一價值循環。目前,由於認識、經濟實力、體制、機制等原因,企業還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為此,政府必須通過法律、法規、政策、保護知識産權等,建立公平誠信的市場競爭環境,使企業通過自主創新、管理創新贏得競爭優勢。也只有當企業意識到,只有通過自主創新和管理創新才能贏得競爭優勢,企業才有壓力和動力自覺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當然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絕不能忽視産學研結合,這是加強自主創新的關鍵環節。企業是技術創新投入與行為的主體,並不意味著大學、國家科研機構應從技術創新領域完全退出。從我國國情出發,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大學、國家科研機構在致力於前瞻性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和關鍵公共技術研究的同時,必須從企業需求出發,組織相當力量,持續開展具有産業化前景的應用技術開發與系統集成和企業孵化。各級政府要鼓勵大學、國家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建技術中心。

    記者:您認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中具有怎樣的地位?

    白春禮:胡錦濤總書記在去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在創新型科技人才。沒有一支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作支撐,要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切實把創新型人才培養當作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點,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才作為一種戰略資源和戰略儲備來進行培養;必須完善培養體系,不拘一格選用人才,完善人事制度和政策保障,進行開放式培養,為創新型人才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同時引導青年人才樹立愛國情懷,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

    記者:科技投入不足被認為是制約我國科技發展的原因之一。您是否認同這一觀點?

    白春禮:必須不斷加大科技投入的確是我國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不能回避的問題。令人欣慰的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已確定,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這意味著,2020年,全社會科技研發經費年投入總量將超過9000億元,投入水平將位居世界前列。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對促進科技進步的作用,進一步加大力度激勵研究機構和大學的科研成果向企業轉移。

    記者:與美國、日本、芬蘭等創新型國家相比,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我國的最大差距是什麼?

    白春禮:最大的差距是缺少風險投資和仲介機制。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創新型中小企業在技術轉化中處於重要地位,而這些企業最有價值的資源是創意、知識,最缺少的是實現技術創新目標的資金,這就需要風險投資和仲介機制的大力支持。專家一致認為,美國矽谷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因為有世界上最完備的風險投資機制,有上千家風險投資公司和2000多家仲介服務機構。在這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已經成為我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的制約因素,必須著力發展我國的風險投資和仲介組織。

    記者:現在各行各業都在大力倡導自主創新,在全社會已形成了自主創新的熱潮。但與此同時,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不切實際、心浮氣躁的現象。對此您有何看法?

    白春禮:自主創新的意識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強,但自主創新的能力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創新能力建設是漫長的過程,必須打持久戰,創新能力建設者需要有為後人“乘涼”而“栽樹”的胸襟。在戰略上,我們要自尊、自信,相信曾經領先於世界的偉大民族的智慧可以建設起世界一流的自主創新能力;但在戰術上,我們必須避免出現浮躁的表現、虛假的概念。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征程中,我們必須克服浮躁心態,既要只爭朝夕,又要謙虛謹慎,踏踏實實地去攻克關鍵的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  

 
 
 相關鏈結
· 經濟日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建設創新型國家
· 形成完善的創新生態鏈 大力培育創新型科技人才
·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助創新型國家建設
· 十五年內我國將初步建成創新型航空航天産業
· 兩院院士縱論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中國 人才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