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形成完善的創新生態鏈 大力培育創新型科技人才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11日   來源:光明日報

    經過近60年的時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涌現出一大批創新型科技人才。但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還很薄弱,關鍵技術自給率低,原始創新不足,領軍型創新人才稀缺,核心技術的匱乏導致國家綜合競爭力一直在低層次上徘徊。這些問題除了社會對科技開發的投入不足、全民 族的創新意識亟待提高、創新國家的組織機制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之外,沒有形成完善的創新生態鏈,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成熟度壁壘”嚴重阻礙創新生態鏈的構成

    任何創新技術都遵循“技術創新——産品化實踐——市場應用——經驗積累——技術成熟——更高層次再創新”的“創新生態鏈”之規律,形成良性循環後,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

    我國作為技術“後進國家”,尚處於工業化中期,大多數技術的研究起步晚,通常在未完成産品形態時就已落後。在當今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下,跟進或跟蹤式的發展難以逾越被“先行者”掌控的專利技術門檻和已形成的即有市場格局,而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也無法回避創新技術從“幼稚形態”成為商品化技術所必經的成熟度培育環節。因而創新生態鏈的構建中必須設立克服“成熟度壁壘”環節,以避免陷入“創新活動——幼稚技術——市場抵制——成熟無期——回報渺茫——再創新乏力”的困境。

    文化缺失是“成熟度壁壘”的成因

    造成“成熟度壁壘”的原因很多,但歸根結底是由於文化的缺失,由於缺乏一個良好的自主創新的生態環境。

    其一:“站在巨人肩膀”的教條化。誠然,産品技術的簡單引進確實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迅速實現産品的升級換代,並在初期市場得到看似不菲的回報。但“巨人”收取的專利費不會因産品利潤的快速下降而減免,用廉價勞動力、優惠稅收政策、低廉的能源供應乃至高昂的環境污染代價構成的“空心化”的製造業,最終會因為缺乏技術的自主進步而難以為繼。改革開放的歷史已經雄辯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因此,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後的再創新。

    其二:“市場換技術”的惰性化。沿用至今的“市場換技術”的“金律”正在無情地背向它最初的善良願望。我們長期重“引進、投資”輕“消化、吸收”,再創新環節從未得到實質性的規範和落實,因而在整體經濟上呈現出較大程度的“對外技術依存性”。經濟發展的活力,基本上依賴大規模的固定資産投入和鉅額信貸投放或從國外引入低端的生産製造技術。其經濟運行質量必然低下,國民實際生活水平和社會福利也不可能隨“漂亮的GDP數字”得到同步增長。“依附型”經濟的“蜜罐效應”必然造就“寄生思想”並最終成為技術創新之阻力。

    其三:“民族精神”的邊緣化。科學無國界,但技術是有歸屬的。發達國家依賴其技術上的先發優勢,想方設法遏制後進國家的技術創新,以實現其“技術殖民”的戰略目標。市場經濟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社會消費層面上,只有民族精神的理性化回歸,才能戰勝“無民族靈魂的消費傾向”,促進技術創新,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實力,抵禦“技術殖民”的侵害。我國現階段已處於“技術殖民”的威脅之中,且民族精神和意識已被嚴重邊緣化。自主創新技術沒有制度化保障的示範應用空間,造成社會化的“成熟度壁壘”,阻斷了自主技術的成熟昇華之路。

    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完善創新生態鏈

    一是國家創新戰略呼喚強烈的民族精神。綜觀世界科技強國的崛起過程,其外在因素各有差異,但有一個共同的內在因素,就是強烈的民族精神,這是國家進步、民族振興的靈魂所在。韓國科技起步比我國大約晚10年,但其科技競爭力現已躋身全球5強。究其根本原因,是韓國人有極強的民族自立自強精神,“愛國就請買國貨”已成為舉國上下的自覺行動。韓國的民眾能從自我做起、從生活的點滴做起,支持國家自主創新戰略。這看似狹隘的民族主義,但正因為這種“狹隘”,韓國的崛起才如此迅速。而我國民眾似乎缺少了一種“國貨當自強”的骨氣和敢於向“泊來品”説“不”的勇氣,尤其是在消費慾望驅使下,國家的自主創新行為難以得到全民的自覺支持。當年,梁漱溟的父親梁濟在其60歲生日時投湖自盡,留下遺書云:“國性不存,國將不國。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後讓國人共知國性乃立國之必要。”他是這樣強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崛起的重要意義,以此來喚醒民眾。當前,自主創新儘管被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但尚未形成一種全社會支持創新的文化氛圍,需教化國人自覺地視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勇敢地承擔起歷史的責任,不僅要成為自主創新的支持者和倡導者,更要成為自主創新的實踐者。

    二是國家創新戰略要求實施精英教育。科技創新從本質上説是少數精英的行為。從一定意義上説,精英人才起著引領科技進步潮流的作用。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3200萬,研發人員總數達105萬,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但是我國的科技競爭力排名卻在20位之外,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僅為30%左右,説到底是我國的科技人才隊伍缺乏頂尖的精英人才或領軍人才。雖然精英人才已經成為我國人才引進的核心內容,但是創新型尖子人才的培養還應立足於國內併發揮好已有的主渠道作用。尤其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實施的精英教育更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現階段應當加速從知識傳承型向知識創造型培養目標轉變,需要積極探索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頂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培養方案的調整、教學計劃的修訂、課程體系的優化、教學方法和實驗手段的更新、完善創新人才的發現機制等,營造健康的學術氛圍和鼓勵創新的文化,組建易於學科交叉、融合、滲透的綜合研究平臺,促進人才素質的全面提高,為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涌現盡可能多地提供外部保障條件。

    三是要用“創新園區”扶植尖子創新人才。國家對具有創新思想、創新能力的頂尖人才成長要給予特殊的超常規支持,設立專門的“創新園區”可能是一個捷徑。“創新園區”應能起到技術進步“加速器”作用,能大幅度地縮短從“閃光思想”到創新技術的實現路徑。為此至少應能提供五種平臺功能。這就是梯隊架構的助手平臺:為創新型科技領軍人才配套相應的創新團隊。保障服務平臺:提供優良的物業服務和重大技術裝備及高檔儀器儀錶共享服務。創業諮詢平臺:提供政策、法律、産業與市場信息和公共關係等必需的服務。資本服務平臺:管理國家投入、吸引社會資金、連接風險投資等資金和資本運作層面的服務。評估和評價管理平臺:對創新技術活動提供科學的評估管理與決策機制。設立“創新園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試圖拒氾濫成災的功利主義與浮躁日盛之社會風氣于門外,構建“科技創新的世外桃源”,還科技以寧靜,為人才成長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

    四是要用國家行為推廣創新技術。由國家控制的資源必須首先服務於國家創新戰略。政府相關部門要給那些能夠“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關鍵技術,以及能夠帶動或提高産業整體技術水平的共性技術和配套技術並最終能夠形成一批市場佔有率高的産品和國際知名品牌”的自主創新技術提供一個“國家試驗床”,使那些尚處於幼稚形態的創新成果能夠儘快度過敏感的技術成熟期,完成創新生態鏈高端的技術創新環節與下游的商品化可生産技術環節的鏈結。“國家試驗床”當以國家可掌控的行業資源為主體,並賦予其支持和推動本行業密切相關的裝備製造業自主技術進步的社會責任。“國家試驗床”是創新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克服“成熟度壁壘”的關鍵舉措。事實上,世界先進國家無一例外都是通過這樣的“抓手”來加速創新技術的商品化進程的。

    當今,自主創新已成為科技可持續進步的核心,人才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構建一個良好和諧、有利於創新的文化氛圍,已成為一個民族決勝創新時代的必由之路。可以確信,有國家創新戰略的引導,有政府科學的技術政策,有各個行業的盡心扶持,有全民族的積極支持和主動參與,我國高技術發展所需的創新生態鏈就一定能夠形成。(鄔江興 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鏈結
· 曾培炎出席國防科技工業工作會強調推進自主創新
·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重點引進知識産權創新人才
· 科技創新使吉林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發生"兩大轉變"
· 韓啟德:各地要加快科技創新 積極開展科學普及
· 郭金龍:自主創新要落實到推動“又好又快”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