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兩院院士縱論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中國 人才為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26日   來源:人民日報

    9月上旬,中央有關部門同時舉辦了3個高級專家理論研究班。研究班上,專家們就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展開了深入研討。今天,本報摘編8位中青年兩院院士的發言,他們就創新型人才培養問題,談了各自的看法。

大力優化創業環境

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 賀福初

    創造能幹事、乾大事、成大事的體制機制環境和創業平臺

    吸引、留住、用好創新型科技人才,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能幹事、乾大事、成大事的體制機制環境和創業平臺。我國領銜的國際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之所以能吸引16個國家、100多個實驗室、500多名知名科學家參與,關鍵不是高待遇,而是此項目給這些高水平的創新型科技人才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大舞臺。近年來,中央加大科技改革步伐,為創新型科技人才創業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創業環境明顯改善,但與造就宏大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要求相比還有許多不適應。

    下決心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應當下大力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國家總體科研佈局,搞好科研機構戰略定位,不斷完善國家科學發展規劃,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技發展規律要求,建立各部門、各地方、各領域科研力量既有目標分工又有協調融合的科研體系和大科研格局,為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流動與合作提供寬鬆空間。

    其次應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這就要求認真聽取科技人才意見,創新科技人才評價制度、科技項目評審制度和科技成果評獎制度,精簡科技考評項目,確保科技考評繁簡適當,減輕科技人才不必要的負擔;改變科技人才的評價考核和獎勵導向,以其成果所産生的實際社會和經濟效益作為獲取物質利益和精神榮譽的衡量標準,推動創新型科技人才在科技戰場上創造輝煌業績;完善科技考評監督,建立以同行認可為取向、權力與學術分離的科技評價體系,斬斷學術和權力的聯絡紐帶,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機制,防止徇私舞弊和學術腐敗,鼓勵創新人才之間展開積極的競爭,以創新實力和創新成就獲取各種發展機會。

    此外,要深化知識産權保護制度改革。加緊完善知識産權保護法規,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宣傳,強化國民知識産權保護意識,加大知識産權執法檢查力度,切實保障科技人才創新成果不被侵犯,維護科技人才知識産權競爭優勢。要拓展科技成果轉化渠道,鼓勵科技人才及時把創新勞動轉化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傾情基礎研究 提高原創能力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柯

    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是重大技術創新的根基

    建設創新型國家,就是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加強基礎研究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目前,我國基礎研究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加大我國基礎研究力度已刻不容緩。

    基礎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在短期內得到直接應用而産生直接經濟效益,但許多重大技術創新都源於基礎研究的成果,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是重大技術創新的根基。沒有高水平的基礎研究就難以産生重大的技術創新。同時,開展基礎研究是高水平科研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其作用是其他方式無法替代的。為此,我們需要:

    ——改革現行的科技獎勵及評價體制,使其更有利於原創性成果的出現。基礎研究成果不等於發表多少論文,在基礎研究評價方面要加大引入國外高水平同行科學家參與評估的力度,淡化科研成果的定量指標考核。這既對我們自身提出了高要求,也讓國際同行更多地了解我們的科研工作,更有利於原創性成果的出現。

    ——加大對國內傑出人才的支持力度和對海外傑出人才的吸引力度。對於已經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一定影響的科學家及其團隊,應給予較寬鬆的政策,提供相對自由的學術環境和較好的研究條件,支持一部分人開展長遠目標與挑戰性題目,做原創性的工作。同時,利用多種模式,吸引世界各地的傑出的華裔科學家為我服務,以此為基礎,逐步擴大規模,注意吸收外國優秀科學家來華從事合作研究。

    ——加強大型、綜合科研平臺建設,為基礎學科的原始創新提供平臺。可以選擇若干具有較好基礎的實驗室,在資金上強化支持,促進其體制機制上的改革,在硬體與軟環境上更快地與國際接軌,促進其參與國際競爭,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的實驗室。

    ——鼓勵在基礎研究領域參與國際學術組織和活動,使我國科學家在國際舞臺上有所表現。應當整合人力、經費等資源,鼓勵我國科學家尤其是中青年科學家在國際重要學術組織任職,支持我國科學家發起和牽頭組織的重大國際合作研究計劃和項目,支持與國際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實驗室、優秀群體和團隊之間的實質性合作。

激發研究生的創新精神與意識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姚建年

    讓研究生在科研實踐中獲得感性認知,提高創新能力

    創新靠人才,特別要靠年輕英才。作為人才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的研究生培養,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工作。研究生是研究所的重要人才資源,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實踐中,只有善於分析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注重提高研究生導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提升研究生培養水平,才能為研究所的創新起到積極作用。只有努力構建適應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的學科體系,使研究生在科研實踐中獲得感性認知,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才能源源不斷地為科技隊伍輸送合格優秀的後備力量,充實科技隊伍,提高整體戰鬥力。培養創新科技人才應注重將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培養研究生創新精神的指導和出發點。

    樹立創新理想。創新理想即個人要成為創新人才的理想。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出創新的課題,而那些具有創新理想者,就一個又一個地去探索。所以,要成為創新人才,首先就要樹立創新理想,它是個人要成長創新人才目標的設想。只有在這種動力的推動下,勤奮努力,才能把自己的創造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培養創新情感。創新情感即熱愛創新事業的情感。因為人才的成長和事業的成功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有了這種情感,就會對事業産生一種巨大的熱情,它可以使人精神振奮,精力旺盛,打破常規,衝破障礙,熱情越高,力量越大,越是艱巨的工作,越需要高度的熱情,它可以促進創新事業的成功。

    鼓勵創新興趣。一個人,對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興趣,就會使自己的感知活躍起來,有助於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充分發揮出來。創新興趣不僅是好奇心、求知欲的驅使,而且也是對創新樂趣的追求。所以,創新興趣,便成為推動創新人才,取得創新事業成功的內在動力。

    塑造創新意志。創新意志即為了實現成為創新人才的目的而培養的頑強意志。意志是自覺地確定目的,支配行動,並與克服困難相聯絡的心理過程。在目的確定之後,重要的是持久精神,堅定不移、堅持不懈、百折不回、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地去實現它。

    總之,隨著現代科研院所制度的逐步建立,科技工作者發揚創新精神,把創新思想變為創新實踐,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將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將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高校要爭當創新生力軍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守華

    高校是原創成果的搖籃、科技創新的源泉

    高校是基礎創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是原創成果的搖籃,是科技創新的源泉,為創新鏈提供科學知識基礎。科技創新總是先要有原創性科學,才可能有它的技術應用,才能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最後帶動産業發展。在自主創新的大潮中,高校要在整個創新體系中充分發揮基礎和生力軍作用。

    第一,抓好高等教育這一關鍵環節。高等教育階段是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開始運用於實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科學思維能力。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為培育創新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要讓拔尖人才脫穎而出。按照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必須注重人才價值的體現,要打破傳統的用人機制。對於有能力的人才,只要他走在科技創新的前沿,就要給予大力扶持,給他們創造充足的發展空間,以便他們更好的成長成才。

    第三,要形成和完善積極的競爭機制。創新人才要有超越的思想。要大力弘揚創新無止境的精神。在人才的任用上形成積極的競爭機制,讓他們有適度的危機感。這樣,就能夠一步一步地推進人才的不斷涌現,因而也就會不斷地推進創新成果的産生。

    第四,要加大人才的交流和引進。不能搞閉門造車,必須充分借鑒和利用一切國際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技術,要搞“拿來主義”,不拘一格的引進人才,不拘一格的送出培訓人才,不拘一格的進行人才的交流。做好合作交流,能夠進一步促使我們的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第五,要實行對創新人才的有效的激勵機制。大力營造支持創新、鼓勵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良好學術風尚。爭取做到人人想創新,事事有創新,把創新工作滲透到每一個工作環節,並形成一個長期的、有效的激勵機制。

    因此,高校要積極圍繞經濟建設大局,著力提高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面向産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需求,加強基礎研究,努力産出原創成果,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産業化進程,為國家産業結構調整和行業技術升級做出貢獻。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 大力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
· 中科院院長:推進教育體制改革 培育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