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農業科技助推現代農業:破解“最後一公里”難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31日   來源:人民日報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八字哨鎮新興村的熊月英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種田能手,去年她種的晚稻畝産高達498公斤,引來不少鄉鄰參觀。可就在幾年前,丈夫在外打工,一人管理8畝多稻田的熊月英還經常由於産量低被人笑話:種田嘛,女人就是不如男人。

    讓熊月英發生變化的是農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2005年,水稻專家、縣鄉農技員進村入戶,手把手教會熊月英水稻輕簡栽培、測土配方施肥、水稻病蟲綜合防治等技術,讓複雜的水稻栽培管理變得簡單了,“自打學會了這些新技術,種田變得輕鬆了,産量還比以前提高了,誰還敢説咱婦女種田不如男呢!”熊月英高興地説。

    熊月英只是我國千千萬萬從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中受益的普通農民的一員。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新型農技推廣體系逐步建立,農業對科技的貢獻率提高到48%,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讓科技保障糧食安全

    去年我國糧食總産量達到4.8億噸,實現了1985年以來的首次連續三年增長。糧食生産出現重大轉機既有政策、市場、氣候等諸多因素的合力,更與農業科技創新的巨大推動作用密不可分。由於育種、栽培、測土配方等農業新技術的推廣,2004年—2006年,我國糧食單産不斷提高,成為我國糧食産量實現恢復性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科技進步對我國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明顯。”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説,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在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矮敗小麥、轉基因抗蟲棉、雜交油菜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培育並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新組合6000多個,糧、棉、油等主要作物品種在全國範圍內更換了5次至6次,每次更換都增産10%以上。

    與此同時,優良品種改良、重大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一大批成果的推廣運用,支撐全國糧食單産由1949年的每畝68.6公斤提高到2005年的310公斤,糧食總産量從1億噸增加到4.8億噸。

    此外,超級稻正在引領我國水稻“第三次”革命,禽流感疫苗研製成功併發揮效益,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已經開始在農業生産中發揮作用,糧食增産增效、優質農産品安全生産、農村清潔能源、資源循環利用等300多項先進適用技術也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這些自主創新的新品種、新技術的成功研製和廣泛應用,正在推動我國農業從傳統向現代邁進。

    讓專家與農民“手拉手”

    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登記的農業科技新成果達3000余項,但轉化率僅為40%左右,真正形成規模的不到30%,大量的科技成果“沉睡”在實驗室,既造成技術資源的巨大浪費,又耽誤了農業的發展機遇。“像測土配方施肥、前氮後移等都是多年前就較為成熟的農業技術,由於推廣網絡不健全,直到近幾年才得以大面積推廣。”一位農技專家在採訪中痛心地表示。

    因此,如果沒有健全的農技推廣體系,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無法與農民“手拉手”,再好的成果也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産力。一項新的農業技術,如果沒有健全的推廣體系,就是到了村頭也傳不下去,科研成果應用到生産上往往就差這“最後一公里”。

    為消除農技推廣中的“最後一公里”現象,從2005年開始,農業部實施了全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採用“首席專家—技術指導員—示範戶—輻射戶”的運作模式,大力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探索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機制,真正把千千萬萬農民培養成種田能手。

    我們正在探索一條符合國情的農業技術推廣道路。科技入戶工程實施兩年來,全國212個試點縣帶動省級389個示範縣,組建了由近5000名專家參與的專家組,培養了50多萬個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1000萬普通農戶。據統計,科技示範戶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0%以上,與普通農戶比較,主要糧食作物畝産增幅10%以上,畝均節約成本30元以上。目前,在我國許多農村,形成了“村看村,戶看戶,農民都看示範戶”的學科技、用科技的新風尚。(記者馮華)

 
 
 相關鏈結
· 我國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保障糧食安全促農民增收
· 安徽代表團代表認為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四新”
· 基層代表委員心聲:發展現代農業 促進農民增收
· 張新起代表: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首要任務
· 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廣東農業增産增收
· 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和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