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聚焦區域經濟:“三西”扶貧攻堅需“多管齊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銀川4月9日電(記者武勇 毛海峰 鄧華寧)甘肅的河西、定西和寧夏的西海固,被稱作“三西”地區。1982年作為全國第一個區域性扶貧開發實驗地,國家每年拿出2億元對其進行開髮式扶貧,計劃用10年時間使其徹底告別貧困。但到了1992年,甘肅、寧夏都要求國家繼續支持10年,到2002年兩省區又請求國家再支持10年,直到現在,“三西”地區仍然是遠近聞名的貧困地區。

    越來越難啃的“硬骨頭”

    我國自1982年對“三西”地區實施開展扶貧以來,當地農民人均年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甘肅定西的農民人均收入從1982年的66元提高到2006年的1700多元,寧夏西海固地區的農民人均年收入也達到了1800多元。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三西”地區扶貧難度卻是越來越大,貧困人口減少的速度也明顯趨緩。

    以定西和河西地區所在的甘肅省為例,1994年至2000年扶貧攻堅期間,甘肅省貧困人口每年減少50萬人左右,而2001年到2006年,全省每年解決絕對貧困人口不到10萬人。

    “我家去年種了5畝西瓜,開始因為乾旱,瓜長不大,等快熟了又遇到了冰雹,結果只收了1000多元錢,幸虧退耕還林了20多畝地,每年有2000多元的補助和上千斤糧食,要不然都沒法活了。”寧夏西海固地區的固原市原州區甘城鄉甘城村婦女李廷蓮説。

    記者前不久到甘城鄉採訪,甘城鄉黨委書記楊天明説,因為遭遇50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寧夏中部乾旱地區許多群眾吃水十分困難,有些偏遠山區的農民拉一噸水要七八十元錢。儘管甘城鄉採取了許多抗旱措施以及大力發展勞務輸出産業,當地2463戶11818人,人均年收入也不過1400元左右。

    甘肅省定西市扶貧辦主任文國良説,目前“三西”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仍十分龐大,按2006年全國貧困標準線692元測算,僅甘肅省就有貧困人口700多萬人,其中大部分在定西和河西地區,這些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自然條件較差的石山區、深山區、高寒陰濕地區、林緣區和極端乾旱山區。這部分人口是扶貧最難啃的“硬骨頭”。

    靠天吃飯難改變 “隱性貧困”數量大

    “‘三西’地區為什麼至今還有那麼多人沒有擺脫貧困,根本原因就是當地農民還沒有解決農業生産被動靠天的問題。”寧夏扶貧辦主任李文錄説。

    由於“三西”地區山大溝深,乾旱少雨,土地貧瘠,農業基礎十分薄弱,而且人均資源佔有量少,增收渠道單一,再加上災害頻繁,致使許多農民擺脫貧困十分困難。

    惡劣的自然條件使“三西”地區部分鄉村“年年扶貧年年貧”,即使是一些剛脫貧的人也會因災、因病、因子女上學等原因返貧。目前“三西”地區返貧率比較高,一般年景在10%左右,僅甘肅省每年面臨返貧的人口有500余萬人。

    貧困標準線多年不變,也難以反映當地的貧困狀況。定西市扶貧辦主任文國良説,假如按蘭州牛肉拉麵一碗2元錢算,一天三頓飯,692元的貧困標準線連半年牛肉拉麵的錢都不夠,怎麼算解決了溫飽?依據定西市扶貧經驗看,國家應將貧困標準線提高到1500元左右。現在一些地區貧困的現象、貧困的程度要比人們想像的嚴重得多。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由於多年來我國貧困標準線不變且指標過低,“三西”地區還有很大一部分“隱性貧困”人口。這些人從統計數據上看是過了貧困線,實際上還很貧困,但因無法享受國家的扶貧政策,成了扶貧“盲區”,往往容易大面積返貧。

    寧夏大學經管學院教授趙智宏對記者説,我國現在對“隱性貧困”的問題關注還不夠,一些地方政府只追求數字脫貧,這會使一些地區真實的貧困問題被掩蓋。

    一些地方政府扶貧項目運作不力,也加大了扶貧難度。記者在甘肅省定西市最早幾個進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點了解到,政府一些扶貧項目運行得很不理想,如通渭縣有個村曾建設了300多個蔬菜大棚,但由於市場行情走低和管理不善,現在大棚已被拆掉,扶貧資金打了“水漂”。

    “三西”扶貧攻堅需“多管齊下”

    國家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副司長蘇國霞認為,目前“三西”地區的扶貧已真正到了攻堅的時候。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地區的貧困問題,就得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緊緊瞄準貧困人口,使貧困人口直接受益。國家還得繼續加強當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區域性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改變農戶的生産生活條件結合起來,重點抓好退耕還林、基本農田保護、集雨節灌、鄉村道路、農電建設、人畜飲水等工作,為貧困地區建立起能夠持續發展的穩固基礎。

    寧夏扶貧辦主任李文錄説,“三西”地區首先要依據當地自然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積極調整産業結構,大力培育具有區域性特色的主導産品和産業,用産業來帶動貧困農戶收入增加。比如每年秋天“三西”地區雨水相對充沛,種植馬鈴薯就比較適宜,如今甘肅的定西和寧夏的固原市光種植馬鈴薯就超過了500萬畝,馬鈴薯澱粉加工業正蓬勃發展,年産值達數十億元。

    同時,退耕還林等優惠政策要繼續實施。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太平村村支書王守成説,自從實施退耕還林之後,即使天再旱,老百姓也不用為生活問題擔心,因為每畝地能補200斤糧食。如今農民願意種植經濟作物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一旦退耕還林停止糧食補助,農民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長期研究西部勞務輸出的寧夏外辦副主任劉錦旗指出,搞好勞務輸出和移民安置工作是“三西”地區扶貧開發的好路子。今後要有計劃、有組織地搞好勞務輸出,主動和經濟發達地區結對子,進一步拓寬勞務輸出渠道。另外,繼續多形式、多渠道遷移不具備生存條件的貧困群眾,拓寬安置區域,加大移民力度。結合小城鎮建設,鼓勵和引導農民積極向非農産業轉移,大力發展二三産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就業,以帶動扶貧開發和農村經濟發展。

 
 
 相關鏈結
· "大與小、分與合、快與慢"折射長三角發展新跡象
· 京津兩地市長熱論區域經濟協作話題引起學者關注
· 調查表明:"區域經濟"正日益受到社會公眾的關注
· 加強區域經濟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 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看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 專家指出:中國仍須積極參與全球區域經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