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就我國文化遺産保護情況答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08日   來源:人民日報

    6月9日,我國將迎來第二個“文化遺産日”,值此之際,記者特地採訪了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

  【哪些成就令人矚目】

  問:設立“文化遺産日”,無疑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近年來保護工作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就?

  答:近年來,尤其是去年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勢頭良好,全民參與保護工作的熱情持續高漲,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局面: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普遍提高。2006年國務院和國辦下發了《關於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通知》和《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兩個文件,成立了由國務院領導任組長的國家文化遺産保護領導小組,專門研究解決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重大問題,統一協調和執行國務院有關文化遺産保護的決定。中央財政還下撥了專項保護經費,對保護工作給予有力支持。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將這項工作列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文化發展規劃。 

  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已初步形成。2006年5月,國務院批准公佈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518項,涉及758個保護單位。目前,全國各省、區、市參照這一模式,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名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普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文化部于2005年6月部署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工作。目前,各地的普查工作正在積極穩步展開,雲南、浙江、寧夏等省、區已基本完成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中,各地培訓了工作隊伍,搶救保護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重要資料和珍貴實物,命名了一批民間藝術之鄉、民間藝人。

  四是試點工作成效明顯。2003年在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過程中,文化部相繼確定了40個國家級試點。幾年來,這些試點認真制定保護規劃,積極探索工作機制,不斷摸索保護方法,取得了明顯成效。

  【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問:隨著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不斷地從我們身邊流走。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最大難題是什麼?

  答:隨著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正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保護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各地工作開展還很不平衡。有些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工作進展緩慢。

  二是管理機制不健全。保護工作人員較少,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落後。

  三是有的地方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尚未進行有效保護的情況下,盲目地進行開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造成破壞。

  【當代保護價值何在】

  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為新時期文化建設的重點和亮點,這項工作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怎樣的作用?

  答: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産,既有物質形態的“有形”的文化遺産如文物、典籍,又有主要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技能等等。中華文明成為世界幾大文明中唯一綿延至今從未間斷的文明,中華民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功不可沒。

  非物質文化遺産體現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審美趣味和藝術風格,表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和恢宏的氣度。無論是在價值觀念上還是在藝術形式上都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非物質文化遺産是當前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文化基礎,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我國正處在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期,原有的農業文明狀態下的文化形態和生活方式在現代化的衝擊下迅速瓦解與消亡。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對我國豐富多樣、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有效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視與否,不僅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能夠保持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我們將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維護健康的文化生態,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重要作用。(記者 劉玉琴)

 
 
 相關鏈結
· 政協委員馮驥才:別讓古村鎮成為“文化的空巢”
· 文化保護做得如何關係新農村精神內涵與文化主體
· 王永昌代表:發展經濟同時勿忘古城文化保護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