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三城市爭相牽頭中國大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産工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2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邱紅傑)江蘇揚州、無錫和山東濟寧市政府負責人20日紛紛表示願意作牽頭城市,協調部署中國大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的工作。

    在國家文物局20日于北京舉行的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工作協調會上,這3個城市陳述了這樣的願望。來自大運河沿線城市的代表將從中選出一個城市牽頭組織“中國大運河申遺辦公室”。

    國家文物局認為,有必要設立這樣的協調機構,帶動大運河沿線相關城市建立合作、協商和對話機制。

    “牽頭工作意味著在大運河的保護和申遺工作中承擔更多更大的責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説,目前大運河的保護管理工作缺乏統一有效的協調機制,在各省市,基本上各自為政,各管一段,缺乏統一協調、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的機制,處於散亂狀態,從而使大運河實際上成為各段各地的“小運河”。這種狀況既影響了大運河的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也不利於航運和地方建設的協調發展。

    大運河全長1700多公里,是中國歷史上南糧北運、商旅交通、軍資調配、水利灌溉等的生命線。經過春秋至明清時期的2500年滄桑,大運河在其流經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和河南等地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産。除運河河道外,碼頭、船閘、堤壩、橋梁等水工設施,還有包括鈔關、官倉、會館、驛站等運河沿岸相關設施和依託運河發展起來的歷史性城鎮、街區和村莊,讓這裡成為中國的“古代文化長廊”。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運河”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單霽翔説:“大運河和長城,是中國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所刻畫的兩條有形的線,她們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

    中國從1986年開始申報世界遺産,現有世界遺産33處。單霽翔表示,大運河申遺的真正目的是把申遺的過程變成保護的過程,將古老的運河所承載的中華文明傳向未來。

 
 
 相關鏈結
· 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訪中國民間藝術大師
· 採訪札記:如何打消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後顧之憂?
· 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蘇州論壇15日開幕
· 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6月14日起對所有觀眾免費
· 雲南省命名207名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 廣東將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補貼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